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这么多“热钱”追捧,煤炭发展还会贫血?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6日14:28 新华网

  一方面煤炭工业融资无门,一方面“热钱”逐利风险巨大,“煤炭金融”亟须专业化

  红红火火的中国煤炭市场支撑着国内经济甚至国外许多“世界工厂”的高速运转,但煤炭工业在中国仍然是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产业。安全欠账多、接续能力差、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就业和转产形势急迫。在专业的“煤炭金融”千呼万唤出不来的情况下,一方面煤炭工业“发展贫血”融资无门,一方面“热钱”逐利风险巨大。构建煤炭业可持续发展的金
融后盾已刻不容缓。

  国有煤炭企业“发展贫血”

  国有煤炭企业“发展贫血”

  ,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煤炭成本不完全。煤炭部门在核算成本时依然沿用的是以往的核算内容和核算口径,一些与煤炭开采相关的成本费用,如资源价值、安全成本、发展成本、退出成本、环境成本等费用没有或很少列入现行成本。二是煤炭成本不到位。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束缚,煤炭行业历史遗留下来的企业资产损失和潜在亏损没有得到很好处理,国家对煤矿企业有许多该投入的没有投入,形成了许多安全欠账、生产欠账、职工生活欠账。目前,全国40多个行业中煤炭行业职工工资倒数第二。

  煤矿税负过重,很难自我积累。1994年国家税制改革,对煤炭行业由征收3%的产品税改为征13%的增值税,煤炭企业实际税负增加近6个百分点,平均吨煤增加负担4.33元。收费征管系统性差,征收规模小。以2004年山西省为例,能源基金仅收入30亿元,而山西仅开采煤炭造成的环境和资源损耗一年就达300亿元。

  中小煤矿融资无门,民间资金风险巨大

  记者在山西省大同、朔州、临汾、吕梁等产煤大市了解到,民间高利贷正在成为乡镇煤矿和村办煤矿的融资渠道。据山西省银监部门估计,在山西省几个煤炭主产区大约有数百亿元的社会资金参与民间融资“大循环”,其中地方煤矿及煤炭运销企业的民间借贷额占了很大比例。从去年上半年起,按照央行宏观调控政策,山西省重点控制了过分集中在煤炭业的大户信贷和重复授信风险。今年起,各银行和农信社基本不向个人经营的乡镇、中小煤矿放贷。

  从能源金融的风险看,能源行业存在的四类风险即周期性风险、国际化风险、尖峰风险、系统性风险也只有专业金融机构才能自如应对合理规避。我国煤炭业在近十年先后遭遇两次“寒暑”、“峰谷”考验,说明煤炭业的风险因素正在扩大。民间资金在不向银监机构登记、不申报纳税、更无任何风险控制的情况下“大规模”进军煤炭业,不仅存在巨大资金风险,而且引发盲目重复建设,导致产业风险,干扰国家的宏观调控。

  “热钱”逐利而去,新产业“寡助”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松奇认为,在能源和原材料的投资方面,我国金融资金投向已经出现失衡。大量的金融资源流向传统产业、短期过热的产业和低附加值的产业。这些传统产业包括钢铁、原煤开采、焦炭等,导致全国又一次出现了“大炼钢铁”的局面,现在钢铁已经过剩,焦炭大量积压。一些传统行业的新型化产业以及高科技企业却因难以得到金融支持而得不到长足发展。

  据了解,煤气制甲醇设备可以把焦化企业直接排空的焦炉煤气加以利用,转化为甲醇。山西拥有全球最大的焦炭产业,大量的焦炉煤气长期排到空气里“点天灯”。但由于开发体制的原因和得不到有效的金融支持,这个项目始于山西却半途而废,最后在云南省成功开发。

  构建多样化、市场化的煤炭金融

  目前能源金融中的石油金融已发展得比较成熟,而煤炭金融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还仅仅停留在初级阶段。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行长毛金明认为,推进煤炭金融化应从三个方面开展。一是探索煤炭勘查权证券化和煤炭资源证券化的可行性。以未来勘查成果和资源价值作抵押,发行资源支持证券,加大煤炭资源勘探的融资力度。二是建立煤炭风险投资机制。煤炭能源的许多深加工项目本身风险较大,如现在很多省市争相上马的“煤变油”项目就存在极大的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三是建立区域开发型金融机构。在晋、陕、蒙“能源黑三角”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中,可以通过区域开发性金融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实行政府对市场的引导。开发性金融通过构造融资平台,将融资优势与政府组织协调优势相结合,可以解决煤炭经济发展中的瓶颈。当市场逐步形成后,开发性金融及时退出。

  专家们还在推行煤炭金融市场化方面提出建议:一是设立区域能源投资基金,有利于能源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二是支持煤炭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股票和中长期债券,加快煤炭企业上市步伐。三是以金融为媒介,资本为纽带,鼓励煤炭企业之间,煤炭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购并重组,培育大型企业集团。四是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煤炭交易中心,由这个交易中心发布煤炭交易价格指数。在煤炭交易中心的基础上,推进煤炭、焦炭产品在期交所上市,并积极探索成立煤炭期货交易所的可行性。(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