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中国剧场缘何将大众拒之门外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6日14:44 光明网

  中新社长沙十二月五日电 题:中国剧场,缘何将大众拒之门外?

  “中国剧场如何不再曲高和寡”、“普通百姓何时能不对高昂的剧场票价望而兴叹”、“中国离‘大众剧场’距离有多远”……就在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激烈讨论中,首届中国剧场论坛今日于此间落下帷幕。“让大众有更多时光沉浸在剧场美好的艺术中”成为所有与会者共同的心声。

  被西方人视作教堂的剧场,在中国缘何将大众拒之门外?

  以最近柏林爱乐乐团在北京的演出为例,票价高达四千元人民币,如此“奢华”的演出无疑让收入平平的爱乐者感到无奈。据专家不完全调查,在京沪等大城市买一张座位较好的歌剧、交响乐的门票需五百到八百元,相当于一般教授收入的十分之一到六分之一。中国目前剧场演出票价普遍比发达国家高出十倍以上。

  票价贵族化排斥的不仅是普通大众,而是剧场业发展的根基。业内人世初步统计,中国剧院大小近三千家,除北京、上海及极少数部分地区的几家大剧院建立了良性市场运行模式外,百分之九十以上使用率仅有百分之五左右。“找米下锅”的状况进而导致依靠高票价维持运行的恶性循环。

  无独有偶,奢华的入场券和说明书更为今天在中国“曲高和寡”的剧场演出加重了砝码。不久前在北京保利剧院上演的话剧《最后一个情圣》,观众除要掏出一百二十至六百八十元来看戏,还有花上五十元来购买节目单了解剧情。“一份说明书要必要弄得这么豪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叶廷芳在论坛上高呼“中国剧场需要平民化意识”。

  演出内容缺乏平民意识,也是剧场将中国大众拒之门外的重要因素。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雅与俗的取舍一直是文艺界争论的焦点。高投入、高成本、短档期的专业剧目往往以代表艺术创作主流和起引领作用为宗旨,缺乏对普通观众的需求的关注;低俗、陈旧的娱乐演出往往兴极一时却因票价低廉无以为继,缺乏创新性的节目内容也很快面临淘汰危机。

  中国剧场,到底该何去何从?一批新锐的经营者正在努力探索。

  在国内剧院界颇有名气的上海大剧院,从一九九八年至今已累计演出三千五百多场。上海大剧院院长方世忠解答长盛不衰的缘由:按照国际惯例从剧院经营者努力降低成本、对外融资赞助、建立基金三方面着手,降低票价;主打交响乐、芭蕾、歌剧、民乐四大类品牌演艺项目,常演常新,将高质量艺术服务奉献给社会;通过面向学生的“大剧院艺术课堂”等公益演出,培养未来的观众群。

  而在中部城市长沙,田汉剧院根据本地特色,打造三六五(天天)剧场,将长沙的歌厅文化与剧院文化结合起来,形成了蜚声海内外的“田汉现象”。与三年前剧院黑灯瞎火的萧条景象比,如今出现了观众排队买票、零点以后堵车的新景象,并成为湖南旅游的新项目。

  方兴未艾的上海大剧院、田汉大剧院也好,正在寻找观众的北京小剧院也罢,亦或是民营剧院剧场失败的探索,都有理由让我们期待,中国离大众剧场不会太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