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一个家族的文脉传承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6日17:42 时代信报

  10月17日-18日,在上海举行的“科学团体、科学传播与科教兴国”学术研讨会上,重庆人任尔宁成了炙手可 热的人物,他是以《科学》杂志和中国科学社创办者之一的任鸿隽后人的身份,受到这次研讨会特邀的。

  在会场上甫一露面,许多专家、特别是专题研究任鸿隽以及中国科学史的专家便把他围在中间,希望从他的回忆中, 掏出有关任鸿隽生平的一些不为人知的片段。任尔宁果然
不负众望,不但回忆了大量有关任鸿隽和陈衡哲夫妇的生活片段,澄 清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事实,而且还展示了他收藏的部分与任氏家族有关的珍贵文物,比如任鸿隽当年的随笔手稿、孙中山 关于西部开发设想的手稿、章太炎为任鸿隽四弟任鸿年写的碑文手稿,等等。

  在一张国内已经绝迹的“薛涛笺”前,专家们赞叹不已,称之为“三绝”:纸张薄如蝉翼,颜色鲜艳欲滴,上面布满 如蛛网状的暗纹,造纸工艺为一绝;上面的文字为任鸿隽手写的行书,字迹工整隽秀,力度柔中带刚,运笔如行云流水,书法 为二绝;文字记载了任鸿隽初到美国时的生活:与杨杏佛同住一屋,房金每星期2元半、伙食费4元半,零用每月约四五十元 ,等等,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内容为三绝。

  面对专家们的“啧啧”称奇,任尔宁既有一种满足,又不屑一顾,“保存下来的,不过万分之一而已!”

  这些,都是他冒着生命危险传承下来的一个家族的文脉。

  任氏家族的祖籍在浙江归安菱湖镇,太平军攻占杭嘉湖一带时,任鸿隽的祖父辈逃往四川,父亲章甫纳粟为官,到垫 江县做了一个小小而清闲的典史,一任就是30年。到任鸿隽这一代,均出生在垫江,成为地地道道的重庆人。后来任家又搬 迁到江北任家花园,因此很多人误会任鸿隽为巴县人。

  任鸿隽有兄弟四人,均是同盟会早期资深会员,当年曾一起追随孙中山致力于创建共和,都曾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 重彩的一笔。

  大哥任鸿熙(又名任伯光),在四川反袁护国的“丰都起义”中,被刘伯承等推举为涪陵知事,后来成为袁世凯在全 国通缉的所谓“一百零八将”之一;二哥任鸿泽(又名任仲侠),任同盟会联络员,与吴玉章等交往甚密;任鸿隽(字叔永) 和四弟任鸿年在孙中山就任民国临时大总统时担任总统府机要秘书等职。当年任鸿隽的主要工作是为孙中山草拟文稿。孙中山 就任民国临时大总统时颁布的《告前方将士文》、《咨参议院文》、《祭明陵文》等均出自任鸿隽的手笔。

  1912年4月南北和议结束,袁世凯篡夺革命成果。任鸿隽不愿北上到袁政府做事,经过一番周折,终于作为第一 批“稽勋生”被批准到美国留学,开始了他将科学的火种引入中国的精彩人生。

  一位现代书童

  任尔宁是任鸿泽的孙子,从小生活在外公家,但由任鸿隽和陈衡哲夫妇邮寄生活费抚养。新中国成立后,任鸿隽夫妇 定居在上海。

  任尔宁的外公在中国近代史上也是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高显鉴——西南大学的创始人、民国时期四川教育学院院长 。

  实际上,任尔宁从小所接触的,就是两大家族遗留下来的文化瑰宝。“当时家里的古籍书,起码四五十万本;张大千 、徐悲鸿等大家的名画,起码几百幅;竹简,起码上万片。”任尔宁记得,他小时候每年都要把这些东西翻出来晒晒太阳。“ 由于经手的东西根本不计其数,有时候一高兴了随手就把一幅名画或一套宋、明刻本古籍送给了同学。”他说,前不久还有一 位收藏了一幅从他家流出去的名画的同学,向他表示感谢。

  任尔宁从小喜欢集邮,这个爱好养成了他收藏东西的习惯;同时,他12岁便开始给外公磨墨,成了外公的“小书童 ”,受其熏陶,喜欢一些制作精美或书写漂亮的东西。这些爱好,成了他后来冒着生命危险收藏祖辈们遗留下来的遗物的原动 力。

  一件历史冤案

  任家文化瑰宝的流失,始于解放初期。

  1949年底,解放军已经攻进重庆外围,国民党高官纷纷逃到了台湾。当时,国民党参议会的任百鹏成了重庆旧政 权当局的实际控制者,在地下党的策反下,任百鹏起义,代表重庆旧政权当局迎接解放军进城。

  任百鹏正是任尔宁的父亲。

  因为解放前的特殊身份,1951年,任百鹏被人诬陷迫害、错判误杀。直到1984年重庆市中级人民法院(84 )刑申字第353号判决书才重新认定任百鹏是起义人员,属革命军人,对当年错判误杀一案予以彻底平反昭雪。

  任百鹏被错判以后,任家立即被抄家。当时,任尔宁才4岁多,“几十个人冲进外公的家里,连木地板都撬起来搜查 ,我和二姐吓得在床上抱成一团。”任尔宁还记得,屋外有大卡车,将值钱的东西一车一车拉走。

  后来,任家以及高家的房产有的捐给了政府,有的被没收,有的要拆迁,一次一次地搬家,居所也在一点一点地缩小 ,每次搬家,文物就要丢失一次。“到目前,我已经搬了12次家,从大花园到别墅到斗室到地下屋,都是迫不得已的。”任 尔宁笑言。

  一场天灾人祸

  1959年到1961年间,中国出现罕见的自然灾害,全国上下物资极度匮乏。

  此时,任尔宁的外公病重,家里可供利用的东西,只有在抄家和历次搬家中还留存下来的部分古迹、竹简等东西。

  在当时,生存成了最大的问题。为了生存,任尔宁不得不一次次地提着这些古籍,从两路口(当时已经搬到两路口) 步行到解放碑,廉价将书处理给古籍书店,然后换取维持基本生存的食物。“当时,一本成色比较好的宋、明刻本只能卖0. 1元钱,10本书才能换一个点心。”任尔宁回忆,有时卖了书以后,他会用保温杯给外公带冰激凌回去。

  在任尔宁现在看来,当时古籍书店的作法无异于抢劫。知道任尔宁家里有大量藏书,书店经常会开出清单,叫任尔宁 回去清理,然后在约定的时间拉着板板车到他家里取货。

  就这样,家里剩下来的数十万册古籍和一些竹简,在自然灾害期间几乎全部廉价处理。如果说自然灾害是天灾的话, 这无疑是一场人祸。

  一次冒险壮举

  1966年,任尔宁参加工作,在川东地区石油部门工作,因此长期在外。此时,他已经开始独立生活。祖辈们遗留 下来的东西,已经剩得不多。

  由于房间太小,根本无法收藏东西,他将一些珍贵的小物件藏在手风琴的箱子以及风箱里。又在一个长号的盒子里塞 进了一些东西,带到了工作的地方。

  1967年,在任尔宁没有在家的情况下,他的家被红卫兵抄了。当他回到家里,看到这种情况,心里一阵悲凉。此 时,他已经意识到,这些东西,将来是重要的文献资料,有些历史的真相,就保存在他的祖辈们的遗物中,他要把一个家族的 文脉,保存下来。

  当时年轻气盛的任尔宁找到有关部门,据理力争,“你们将封、资、修的东西抄去,我没有意见,可是,这台手风琴 是解放后1958年、由国营的长江手风琴厂出产的,根本不是封、资、修的东西。”有关部门居然被他说动了。他来到堆放 查抄物资的若瑟堂,从乱七八糟的物品中找出了藏有祖辈遗物的手风琴。

  就这样,仅存的一些珍贵历史资料,被保存至今。

  这一壮举,任尔宁至今回忆起来仍感快意。要知道,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如果被红卫兵发现箱子里的东西,任尔宁 甚至有生命的危险。

  一座城市的健忘

  “这些东西虽然是家族的文化遗产,实际上也是整个社会100年来的文化遗产,从一个家族可以反映整个中国社会 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变迁。”如今,因为这些珍贵的资料,任尔宁成了国内一些研究机构和博物馆、纪念堂的常客,但 是长期以来,重庆却对这个显赫的家族、对任鸿隽这样一个影响中国至深至远的人视而不见,让许多了解任鸿隽事迹和思想的 人不解。

  在北京、上海、广州、太原以及日本、韩国、美国、中国台湾都开始重视对任鸿隽的研究的时候,重庆却至今没有一 个可以悼念任鸿隽的旧址、至今没有为任鸿隽举行过纪念活动、至今没有系统整理一代大家给重庆留下来的文脉资源。“重庆 历来被认为是一个缺乏文化底蕴的城市,只有码头文化,但如此优秀的重庆儿女,为什么不整理包装以提升重庆的文化形象? ”这次“中国科学社和《科学》九十周年纪念会”期间,有一项议程是“胡明复铜像揭幕仪式”。任尔宁不理解,“一个只有 短短三十多年生命历程的胡明复,上海方面既修纪念馆,又塑铜像,而重庆为什么守着这么大的宝库不加以开发利用?”

  即将到来的12月20日,是任鸿隽诞辰119周年的纪念日。但愿先哲120周年诞辰的时候,有人会想起他。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