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新农合”在探索中稳步前进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9日09:40 安徽在线-现代农村报

  天长市关塘集乡农民夏立芬去年11月住院治疗花掉47000多元,一出院就领到14000元的大病补助款。她高兴地对记者说:“掏10块钱报销1万多,合作医疗解决了我们家的大问题。”

  正在我省各地试点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阳光,已催开越来越多农民的笑脸,新农合正成为破解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难题的金钥匙。新时期催生“新农合”

  中国农村合作医疗萌芽于上个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当时,国家为了改变广大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开始培训“赤脚医生”,在此基础上建立合作医疗,形成了世界上覆盖人口最多、覆盖率几乎达100%的公共卫生网,广大农民得到最基本的医疗保障。

  然而,80年代以后,合作医疗逐渐走入低潮,绝大部分村卫生室(合作医疗站)成了乡村医生的私人诊所。1986年全国支持合作医疗的村下降到5%%左右,当时只有上海的郊县、江苏的吴县、无锡、常熟等为数不多的地区继续坚持合作医疗。

  重建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呼吁者之一是39岁的王宪珍大夫,她是辽宁省朝阳市第二医院的医生,也是全国人大的代表。她在2003年首次当选人大代表后就提交了这个提案。

  王大夫当妇科医生已有16年了。据她了解,朝阳247万农村人口中,超过一半没有钱去市里医院看病。4万农村贫困人口中,近一半是因病致贫的。“小病拖,大病挨,病倒才往医院抬。现在农村基本就是这种状况。”

  2003年春天非典疫情暴发后,农村在公共卫生建设中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凸现,重建农村合作医疗的迫切性日益突出。“新农合”取得新成果

  新农合与过去的合作医疗制度不同的是,政府承担了合作医疗基金中三分之二的出资比例,它是一种由政府组织引导,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农民获保障的层次更高。

  “安徽省2003年有10个县市参加试点,2004年又增加了6个县市,2006年将再增加14个县市。这体现了决策层的慎重。”

  安徽医专的叶宜德教授说。叶教授是安徽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专家组成员。

  长期在基层从事卫生工作的安徽省天长市卫生局局长朱玉刚说,新农合不仅给农民实惠,而且对农村公共卫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天长市2003年9月至2004年10月,全市农村卫生院业务总收入增长率达到21%。而前几年增长幅度一直在10%%左右徘徊。“来卫生院看病的农民多了,他们的业务收入增加了,现在各个卫生院都添置了X光机、B超机、心电图机等大件医疗设备,卫生院软环境也明显改善了。”

  据统计,截至2004年底,安徽省第一批10个试点县(市)365万人参合,补偿总额9316万元,有75万参合农民或多或少得到了实惠。有的享受了免费体检,有的报销了门诊费用,有的慢病患者得到补偿,有的住院分娩者得到定额补助,特别是有9.5万余人的住院病人医药费用按比例得到了报销,实际报销的比例达到住院医药总费用的25.5%%,其中有3000多名的医药费用在万元以上的大病患者得到高额补偿,有效减轻了病人家庭的经济负担。

  “新农合”需要新突破

  新农合是新形势下我国正在探索的新型农村保障体系,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视和关心。新农合的实施总体上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认同,但是对目前这一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不少人还心存焦虑。

  “我们定的点都是县城医院,来回车费都要9元。”来回开销的问题,困扰着安徽省金寨县长岭乡农民张少保,“现在得了小病,都是到最近的卫生站去看。不晓得以后我们这里的卫生站能不能算定点?”

  天长市新农合结算中心主任张国林告诉记者,当年进行基线调查,天长全市农民住院治疗费用大约是6000多万元,而目前合作医疗“总盘子”才1200万元,如果不进行总量控制,日子根本没法过。“说到底还是没钱,有了钱我们就可以取消起付线和封顶线,再提高补偿比例,老百姓就会更满意了。”

  安徽省卫生厅农村处处长王升明也表达了同样的忧虑。王处长说,新农合试点工作的继续深入和新农合制度的顺利建立,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一些地方对建立新农合制度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仍然认识不足。二是新农合筹资水平偏低、筹资成本偏高的问题突出。三是贫困人口医疗救助问题还没有解决。四是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不够,医药费用上涨过快。五是经办思路不够开阔,经办能力不足,不能适应工作要求。六是农村医疗服务基础设施条件差,专业人员素质低以及农民的健康意识和互助共济意识不强。

  应该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她所要走的路还长。本报记者陈爱武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