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生虫"少了未必好事 "脑生虫"增多皆因富贵?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0日15:02 金羊网-羊城晚报 | |||||||||||||||
□本报记者陈辉 区健妍 通讯员何晓钟 田慧舒 实习生 任林林 当年孩童吃“宝塔糖”似家常便饭,如今医院开“驱虫药”越来越少…… ■蔬果虫卵或死于化肥农药
■鱼生野味催生“另类”虫害 “宝塔糖”,许多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都记得它花花绿绿的颜色、甜滋滋的味道,那是一种驱虫药,不少人都有过“打下几条虫”的经历。如今,这代人成了父母,却发现他们的孩子再不用吃驱虫药了,就连医院里一个月也开不出几瓶。孩子肚里的蛔虫哪里去了?是不是环境变化、连虫也不生了?记者最近作了一番探访。
陈春鸣画 宝塔糖打下多少虫 到如今医院已少用 “你吃没吃过那种糖、学校发的、打肚子里的虫子的?”问答者舔舔嘴唇,似乎还残留着那淡淡的甜味。1974年出生的林先生回忆,他读小学时,防疫站每年都到学校里发宝塔糖,几粒糖吃下去,几条尺把长、白胖胖的蛔虫就随着大便应声而下……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小孩子消瘦、脸色不好,或肚子疼,就常被怀疑“生虫”。常见的寄生虫有:蛔虫,它附在孩子的肠壁,吸收小肠营养;蛲虫,会在肛门外排卵,产生搔痒感……它们都会对孩子的生长发育造成影响,家长常给孩子吃打虫药,除了“宝塔糖”,到80年代又多了“肠虫清”。 这些曾经耳熟能详的名字如今再难听到,年轻的父母们发现,他们的孩子再不用吃这些糖丸,也很少听说孩子需要驱虫。 广州市儿童医院院长曾其毅说,现在一个月都开不出几盒驱虫药(据该院药房统计,每月平均开出200多粒),即使有寄生虫的小病人,也大多来自农村。 中山大学医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寄生虫”科目时,老师都会让学生对自己的大便进行寄生虫感染检测,以增加感性认识,但每年只有一两例检出寄生虫。“学生只能看标本了。”中大寄生虫教研室主任吴忠道感慨。 种种迹象表明,孩子们肚里的虫越来越少了!卫生部今年5月公布的“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土源性线虫(钩虫、蛔虫、鞭虫等)的感染率比1990年下降了63.65%。
肝吸虫成虫 记者黄伟江摄
日本血吸虫 化肥农药成驱虫剂? 肚不生虫未必好事! 孩子肚里的虫为何少了? “现在的一个孩子被几双眼睛盯着,刚一摸地就被拉起来擦手,哪里有机会感染寄生虫啊!”家有三岁男童的刘女士分析,她小时候家里孩子多,大人顾不过来,孩子们在沙土堆里玩大,自然容易“生虫”。 从事寄生虫研究20多年的吴忠道博士肯定了这种分析,儿童不随地大便、饭前便后洗手等卫生习惯的养成,尤其是城市裸露土地的减少,都直接切断了“土源性”线虫的传播途径。“土源性”寄生虫,顾名思义就是虫卵经人体粪便排出后,都要经过在土壤中生长发育,再经口传播给人。 吴博士介绍,“土源性”线虫感染率越低,标志着社会文明度越高,目前我国仍相当于日本上世纪60年代、韩国80年代的感染水平。有关人士甚至建议将蛔虫的感染率,作为我国创建卫生城市评比的参考指标之一。 蛔虫感染率下降还有另一原因。吴忠道介绍,以前农民常使用新鲜粪便施肥,使大量蛔虫卵污染土壤、蔬菜、瓜果,而现在使用化肥后,就不存在这一问题。 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是否可以杀死土壤中、蔬果上的虫卵?记者特地请教了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副所长吴志峰博士,他介绍,虽然还没有专门的科研报告直接证实此点,但从原理上分析是成立的。 有家长担心,现在不少家庭出于健康考虑,喜欢食用“有机蔬菜”,这种用有机肥料培育出的蔬果会否重新带来寄生虫?记者就此采访广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种植业部的副部长彭声高。他解释,有机肥并非直接浇淋粪便,是要经过杀菌等处理的,感染寄生虫的几率很低。 食野味带来新问题 脑生虫渐成常见病 孩子肚里完全不见虫一定是好事吗?也未必!据说,现在孩子频发哮喘等呼吸道疾病,有可能与寄生虫感染率下降有关。吴博士介绍,有科研工作者正在进行有关研究,这种提法已得到不少专业人士的认同。这一研究认为,儿童体内的寄生虫产生的代谢产物,可产生少量抗原,有一定的脱敏作用,同时提高人体的免疫力,降低人体对花粉、毛发等外界致敏源的敏感性。 “孩子肚里的蛔虫少了,但另外一类虫多了,它们可以生在脑子里、眼睛中、胆囊、肺……无孔不入,对身体的危害更大,更应引起家长的注意!”吴博士提醒。 他所在的中大病源生物学诊断中心可为各医院送来的标本进行检测鉴定。近年来,他们每年都要检测几例脑膜炎患者脑子中发现的寄生虫,最长的近10厘米,这些长在脑子里的虫多属“食源性”寄生虫。鱼生、野味、醉蟹、炝虾、涮火锅……令原本寄生在动物身上的虫子,进入了人体。比如进食田鸡或蛇,很易感染“曼氏迭宫绦虫”;吃未熟透的螺蛳,易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吃半生的小龙虾,易感染“肺吸虫”……这些寄生虫病,过去罕见,现在却成了常见病。 根据全国31个省的最新调查,“食源性”寄生虫中最有代表性的华支睾吸虫,来自淡水鱼,进入人体可引起肝吸虫病,感染率比1990年的调查上升了75%,其中广东上升了182%。这与“吃鱼生”在珠三角盛行有密切关系。以往患此病的多为水乡渔民,现在则是经济条件较好的城市人群,昔日的“贫穷病”,却成了今日的“富贵病”。肝吸虫病轻者表现为腹痛、腹泻、营养不良、肝肿大,重者可出现肝硬化、腹水,儿童感染后还可能造成侏儒症。 专家提醒,经常食用野味的人群,感染寄生虫病的机会要比一般人高很多。因为野生动物容易感染各种寄生虫病,而且它们往往不经任何检疫,就直接进入餐馆。所以,无论从保护野生动物出发,还是从个人健康出发,都尽量不要吃野生动物。 (紫/编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