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蓝色舞台 激情洋山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1日09:00 解放日报

  历史会记住这一天:2005年12月10日。

  一曲雄壮的交响乐在东海奏响,那是洋山港向世界的开港宣告。

  从构想到梦圆。整整十年,高瞻远瞩,科学论证,创新实践,国家重大战略工程终于取得阶段性成果。

  上海从此有了深水港,具备了成为世界一流大港的硬件基础,我国于是有了竞争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有力支点。

  上海从此有了保税港,具备了成为世界一流大港的软件条件,我国于是有了竞争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要素。

  一个东方大港,一方蓝色舞台,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决策和领导下,上海坚持开创性、坚韧性、操作性有机统一的实践,就在这里源源不断精彩展开。

  看得见,那恢宏气势;听得见,那激情畅想。

  开创性的思维

  洋山深水港,不是简单的港区码头,而是开创性的战略工程。

  1995年8月,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黄菊同志亲率考察队,赴大小洋山踏勘调研,提出了在邻近上海的浙江洋山建设深水港区的战略构想。

  这是开创性的思维: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深水港,选址“跳出上海”。

  这是国家战略的要求。

  我们太需要国际航运中心了。目前,全球80%以上货物进出口依靠海运,50%以上集装箱船舶吃水超过14米,港口物流水平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东北亚诸港对航运中心地位的激烈争夺,本质上就是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而看一个国家是否掌握国际航运和国际竞争的主导权,硬件指标就是拥有水深15米以上的深水枢纽港。

  上海承载国家战略责无旁贷。城以港兴、港为城用,作为我国最大的港口城市,上海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经济流量,广阔的腹地资源,决定了她有条件,有能力,更有义务,承担起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重任,加快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四个中心”中,航运中心是重要基础,深水港又是航运中心的关键要素。

  但,上海恰恰没有深水港。竞争时不我待,必须加快构建。正是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上海的视野才得以放得更远,甚至将眼光投向茫茫东海,才有了选址洋山建深水港的构想。

  开创性的决策,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幕后——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专家先后对北上(罗泾)、东进(外高桥)、南下(金山咀)等建港方案进行论证,都因航道水深不够、岸线不足等原因而作罢。1995年,一位专家写报告向上海市领导推荐浙江省衢黄岛一块地方,作为选址考虑。可实地一看,风浪太大,且离上海太远。没想失望返沪途中,船入大小洋山,突然风平浪静。原来,是一个浑然天成的喇叭口,北有小洋山列岛,南为大洋山列岛,加上外侧的嵊泗群岛与岱山群岛,就此挡住海上涌浪。急查水文资料,这一海域,水深正好超过15米。洋山建港的研究序幕就此拉开……

  开创性的思维,就这样伴着洋山一路走来,从不曾停止。

  昨天,洋山保税港区正式启用,又一项开创性探索在蓝色舞台展开。

  坚韧性的考验

  洋山深水港,不是简单的港区码头,而是坚韧性的示范工程。

  这实在是一种无法想象的艰巨考验。

  在外海岛屿上建港,全球从无先例;在茫茫外海上造桥,中国前所未有。艰难可想而知。从决策、论证、开建,到一期工程跃出海面,在这样一个全新而漫长的进程中,放弃可能会是一种非常容易的选择,而一旦投入,就意味着没有退路,意味着必须全力以赴。

  正是深怀肩负国家使命的责任感和大局观,上海历届市委、市政府为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倾注了大量工作和智慧。跳出长江口,敢为天下先,这,还仅仅是十年坚韧的开始。

  就从这一年开始,直至昨天开港,其间六年半论证、三年半建设,正是十年磨一剑。

  走过1996年,我们进行了洋山建港论证和建设的前期工作;

  走过1998年,我们全面加快洋山港区的前期论证工作;

  走过1999年,我们向中央有关部门正式提出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区的建议;

  走过1999年,我们委托荷兰鹿特丹海事集团和美国路易斯·伯杰公司就洋山方案的战略意义、宏观经济效益和技术可行性进行了国际咨询工作;

  走过2000年,我们对建设洋山深水港区明确提出“四个不变”,即大小洋山行政隶属关系不变、洋山港的属地财政税收关系不变、洋山港投资主体多元化原则不变、港区建设吸纳劳动力的优惠政策不变;

  ……

  跨越春去秋来,终于实质推进。

  2001年,洋山深水港区被正式列入经国务院批准的《上海城市发展总体规划》;

  2002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洋山港工程开工建设;

  2002年6月26日,洋山深水港工程打下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根桩。

  是认识上的深度,在决定着工作上的力度,如此坚韧而不拔。

  开工三年多来,广大建设者在外海岛屿上建起东方大港,锻造了洋山精神。其实,为他们描摹铺展蓝图的决策者们,他们的坚韧与激情同样跨越春去秋来。洋山港北围堤胜利合龙,市委书记陈良宇高兴地专门批示祝贺,数年来,一次又一次上岛,他已累计10余次去洋山视察工程建设;而每到农历小年夜,市长韩正一定会上岛与建设者们一道吃顿工地快餐。

  正是无数这样的点点滴滴,丰润着关山飞越的不竭动力,支撑着千万建设者与决策者们一起,为了洋山深水港工程,为了在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竞争中占得先机,一路坚韧前行。

  事非躬亲不知难。

  操作性的实践

  洋山深水港,不是简单的港区码头,而是操作性的精品工程。

  当2000年那个金秋,中南海传出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最新批示后,上海市领导迅疾在市委常委会上作出一项重大部署:洋山港建设要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大协作的方针,积极探索合作开发方案,实现利益共享、共同发展。

  正是这样的深谋远虑,使毫无经验可循、难度前所未有的洋山港工程,有了可操作性的推进基础。

  在党中央、国务院全力关心下,在国家发改委、交通部等中央相关部委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下,上海市领导多次与浙江省领导沟通商谈,两地计委还建立了联络机制。在浙江省的通力协作下,双方就合作建港达成共识,并签署合作协议。2002年4月,沪浙双方合资组建的“洋山同盛港口建设有限公司”在浙江省嵊泗县正式成立,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合作建设洋山深水港区新模式的又一具体实践。

  用一遍又一遍深入的科学论证统一思想认识,更是一种操作性的实践。

  已经数不清,国家相关部门组织过多少次工程咨询评审会。就在洋山港一期工程建设的三年半里,就多达120次以上。

  已经数不清,有多少国内外专家为了决策的科学严谨殚精竭虑。在前期论证的六年多时间里,全国有128家专业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研人员参与了相关工作,完成专题研究200多项;参加各专题成果评审和咨询的知名专家达800多人次;工程可行性报告初稿完成后,又经过11次修改和完善,完成了主报告和30个专题论证报告,200万字资料送到北京足足装满了一个标准集装箱。

  何以如此慎之又慎?走一步必须站得住一步,必须经得起历史检验,这是中央领导对洋山港投资建港的谆谆嘱托。

  这才有了国家计委对洋山港区前期工作是“国内所有港口工程中投入最大、论证最充分”的评价。

  的确,没有令人信服的科学论证,就不会有洋山深水港的最终开工。

  同样,正如一位外省市领导真诚感言,如果没有上海历届市委、市政府的坚持不懈,就不会有洋山深水港这一国家重大战略工程的精彩成果。

  终于,三年弹指一挥,激情洋山昨日正式开港。

  终于,十年梦想成真,上海从“半船港”成为“满船港”,在国家战略循序展开的蓝色舞台上,扬帆远航。

  本报记者 郑红 郭泉真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