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走出博导经济怪圈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1日10:28 法制早报

  编者按:11月底吉林大学一次性让45名教授失去了博导的资格。这次改革事件引起了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关注, 有媒体称这是我国博导制度大改革的前兆、是一场“地震”。媒体和教育界对此次事件的反思多集中在博导考核与使用体制上 面,博导经济收入以及经济生活状态的反思则很少触及。本报刊发此文,希望相关部门能对此加以关注。

  □本报实习记者陈君

  博导的薪水构成

  博导薪水待遇方面,据教育部相关人士透露,博导享受什么待遇教育部没有统一规定,具体的由各个学校自己把握。 记者就博导的具体收入问题咨询了一些院校的博导和相关人士,从这些具体的数据中记者得知,“博导制度”在一些大的知名 院校情况有所改善,比较乐观,而在一些当地的大学则存在不少弊端。

  北师大哲学与社会学院院长韩震告诉记者,北师大的教授在评上博导后并无薪水的变化,津贴、住房等福利也是按照 教授级别来分配的。“最早的时候是曾经有过带一个博士生每月补贴一些钱,带的学生越多,补贴就越多。但是后来产生众所 周知的问题了,社会批评声音多了,就停止了。不是倡导‘

和谐社会’么?呵呵。”韩院长用诙谐的语气说道。

  在北大情况如何呢?据北大学位办主任郑兰哲介绍,北大岗位津贴分为ABC三个等级,每类又分为三个等级,A1 年津贴5万元,A2是4万,A3是3万,B1是2.5万,B2是2万,……以此类推。一般情况A类要求是博导或教授, B类是副教授,C类是讲师,如果副教授成为博导就有可能从B类升到A类,如果失去了博导头衔,就有可能从A类降到B类 。

  博导的特殊地位在部分高校招聘教师时表现得比较突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人事处劳资科居老师介绍,北京语言文化 大学教授分为三种岗位,博导才有资格竞聘二岗,一般教授只能去三岗。二岗比三岗一年的岗位津贴多7000块钱。该校人 事处的张老师还透露,博导和一般教授的待遇差别在住房和科研启动基金上也有体现。

  据上海交大自动化系系主任杨银科介绍,交大教授薪水从4-100万/年,不等。多数在4—10万/年之间。教 授在评上博导后,除了能带博士生外,与其它待遇无关。但是真正有学术能力的博导就能有其他的一些智力收入,比如发表一 篇SCI(ScienceCitationIndex)论文有1万块奖金。现金流程是:导师基金—〉学生版面费—〉S CI,EI检索—〉教授奖金。

  此次

吉林大学一次让45名博导下岗引起了轰动,记者将电话打到相关部门,从人事科到研究生院再到校长办公室, 每一个接电话者,一听记者提到博导工资这个问题都变的小心翼翼,大部分守口如瓶,表示关于博导问题无从回答。在记者反 复公关之下,人事处一王姓人员终于透露一点:带一个博士每月补贴三百。其余津贴、住房等就一样了。而吉大化学院办公室 一徐姓工作人员则非常直白:“教授评上博导,津贴、住房优惠肯定不一样啊!”

  博导的隐性收入

  博导之所以充满了争议,除了终身制,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他们能接到项目,并且能从项目中获得巨额收入,而 这些项目往往是靠他手下的研究生、博士生带来的。

  博士生导师所做项目一般有两种:纵向项目与横向项目,前者包括如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963计划、教育 部等相关部委的项目,后者就是一些企业委托的项目。做纵向课题导师很难赚钱,几乎需要把所有的经费都用在项目上。当然 也有个别导师会通过购买科研设备时从中获取高额回扣等方式把项目中的一些钱放进自己的腰包。大部分导师都希望既有纵向 课题又有横向项目,因为这样可以名利双收。能够拿到一些纵向课题,特别是高级别的项目能提高在业界的地位,并且扩大影 响。至于做横向项目,则很能赚钱。

  一个横向项目导师能赚到多少钱,因领域而异。北京某大学的博士生导师李凯透露道:“在地质类,如果拿到一个1 00万元的项目,只要花20万元在项目上,再扣掉学校收取的管理费和其他费用,导师至少能赚到50万元。”这种算法没 有将导师的智力回报包含在内,“因为那无法估量”。那么,学校收取的项目管理费有多高呢?李凯所在的大学只扣项目经费 的8.5%,有的学校扣15%。

  “横向课题的经费也由校财务处统一管理,按规定,导师可以从项目经费中提取20%的现金。”但是大多数导师不 愿提取这部分现金,“因为要缴税”,“很多老师会拿发票去报销,说这是课题的正常支出”。“你没有凭证说明一个横向项 目到底有多大的利润。”李凯说。这也就意味着一个项目能赚多少钱,只有导师自己心里清楚。

  -相关链接

  -博导状况混乱

  根源在哪

  我国现行的研究生培养,主要还是由国家“买单”,和导师个人利益没什么关系。而“若干年招收不到博士生将取消 该博士点设置”的规定,逼着教授快招多招博士生。导师的终身制和变相终身制,在研究生培养领域最后也形成了慷国家之慨 满足个人利益的“公地悲剧”。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学术研究和学术人才培养链条是:先有博导,然后有博士生,最后才有博士研究课题。这跟政 府机关的因人设岗、因人设事没有什么两样,其学术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这几年的博士大跃进,是最好的说明。而学术研究 和学术人才培养的“正道”却应该相反:先有企业、政府、基金会支持的研究课题,然后才有“博导”和博士生。

  据悉,西方教授的招博自主权之所以无人干涉也无需干涉,是因为博士研究生的学费和生活费主要由导师负责。导师 必须掏出自己的科研经费来培养学生,而导师的科研经费主要来自于从政府、企业和一些基金会拿到的科研项目。如果一个导 师招来的学生都是水平不高的“关系户”,则不仅直接影响科研项目的水平和质量,不仅影响其学术声誉,而且可能是自砸饭 碗,以后谁还敢资助你的研究项目呢?如此一来,“博士生导师”自然也当不成了。

  西方人对“博士生导师”在中国可以被当做头衔印在名片上,以及中国有关所谓“博士点”的评估、设立无法理解。 因为在美国,教授招收博士候选人没什么特别要求。只要你有课题项目,能拉到提供博士候选人培养经费的赞助,同时,也有 人愿意申请做你这个课题的博士候选人,那么,你就是博士生导师了。说到底他们是在根据研究项目研究方向来招收博士生, 这样导师们自己的水平就必须了得,必须能够找到真正符合学术发展方向的研究领域和项目,以及找到相应的合适人选做他们 的博士生,这样,无论导师个人的学术水平还是学生的质量都有最大限度的保障。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