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特殊性的认识与把握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2日02:12 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 |||||||||
编者的话 以农村党员为主要对象的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已经展开。我们要按照省委的部署,不折不扣地抓好贯彻落实,使这一批次的教育活动取得明显成效。最近,省委常委、组织部长、省委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魏宏同志撰文对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提出指导性意见,分析了第三批教育活动的特殊性,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确
根据中央的部署和要求,以农村党员为主要对象的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已经展开。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既是全党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压轴、收尾之作,也是继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之后,农村开展的规模更大、范围更广的一次党内教育活动。农村有着与党政机关、城市基层先进性教育活动不同的特殊性,先进性教育活动必须认真分析把握,才能打造出群众满意工程。 农业和农村工作所处的新的历史方位,给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赋予了鲜明的时代内涵。与三年前结束的“学教”活动相比较,这次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是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进入“以工助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党中央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进行的;又是在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对“三农”工作的战略、方针、政策做出重大调整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展的;也是在以税费改革为先导的农村综合配套改革不断推进,农村新旧体制加速碰撞、转轨的新情况下实施 的。从党的建设的角度讲,是在中央提出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之后开展的,各级党委和政府正在按照“以人为本”的思想酝酿和出台一揽子破解农民问题的政策和方案。在这些大背景下,传统农业已经走到了尽头,农村经济正在向市场经济的方向转变;传统的乡村社会在加快消解,正在朝着民主、法治的农村社会演进;传统的农民在加快分化,正向着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现代农民转变;农村的发展正进入一个强有力的外部支持和充满活力的内需发展阶段。这些变化应该也必然会在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目标要求、着力方位、工作重心等方面,提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内涵、新要求,这是必须首先把握的。 农村利益关系变化和社会阶层分化,给教育引导农村党员更好地保持先进性增添了复杂因素。农村改革发展的过程,也是利益关系深刻调整的过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的基层党组织和农民利益连接的链条发生变化,党组织已不再通过直接参与生产经营来代表农民利益,这就提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处理与农民群众的利益关系上如何体现先进性的问题。同时,伴随着农村多种经济成分的不断发展,由于农民个体素质差异、致富门路不同,收入分配差距拉开,农民这一庞大群体开始初步分化为农业劳动者、个体劳动者、私营企业主、农民职工和农村社会事务管理者等社会群体,代表和体现着不同的经济利益、社会地位、生产方式和价值观念。不同利益范围的党员有不同的利益需求,构成了农村党员思想状况的复杂性,这就给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提出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那就是如何针对身处不同利益格局和不同经济、社会地位的农村党员的思想实际,引导和要求他们增强先进性意识、明确先进性要求、树立先进性形象。 农民党员生产经营的独立性与就业方式的多样化,给确保先进性教育的覆盖面和有效性带来了不小压力。农村改革赋予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农民成了独立的市场主体,生产什么,如何生产,都由农民自己作主。村级组织对农民的管理范围、内容相对缩小,集体活动大大减少,农村党员对党组织的依赖程度有逐步下降的趋势。由于农业收益率低,相当部分农民不得不外出务工、经商挣钱。农村党员随之大范围流动,形成了庞大的流动党员群体。我省160多万农村党员中流动党员占五分之一多,一些劳务输出大县的这一比例更高。其中,省外流动的党员占流动党员总数的二分之一多;与党组织长期失去联系的流动党员也占流动党员总数近五分之一。对流动党员,党组织既难了解其行踪,更难了解其思想。最值得注意的是,流动党员中文化较高和致富能力较强的中青年多。据我省部分地区的抽样调查显示,具有初中以上文化、年龄在45岁以下、并具有一技之长的约占农村流动党员总数的60%。事实上,这部分党员应该是目前农村党员队伍中代表新生力量的精华部分,是最应该也最需要受教育的部分。但由于长年在外,他们恰恰不容易参加教育、受到教育。一些在乡或就近务工经商的青壮年党员由于忙于生计或者自己的生意,也不愿意集中精力参加教育活动。加之冬春既有走亲访友的传统佳节,又有春耕生产的农忙季节,要组织农村党员参加集中学习客观上也比较困难。 农村党员特别是“留守党员”年龄偏大、文化偏低、贫困比例高的现状,给改进先进性教育的方式方法提出了现实要求。据统计,我省55岁以上的农村党员占42.8%,而35岁以下的年轻党员仅占17.6%。有的县区55岁以上的党员比例更高达52%;大中专及高中学历的不到40%,初中及以下学历的达60%以上,30%的不具备书写能力。部分年龄较大的老党员认为,自己不当干部,岁数大了,离天远、离土近,先进不先进已经意义不大了。由于所受基础教育相对较差,大部分农民党员认知能力、学习能力相对欠缺,除部分“两委”干部能自己读书、学文件、作笔记外,大部分农村党员提不起笔、看不了报。前不久,我们在17个市州万名农村党员抽样问卷调查时,认为身边党员不能很好发挥作用的主要原因,排在前三项的,一是文化偏低占39.6%;二是年龄偏大占35.6%;三是经济太穷占10.1%;而认为在农村开展教育活动存在困难第一位的原因是“党员学习能力较弱”,占54%。同时,据对省内不同区域的调查,农村党员的贫困面都在10%左右甚至更高,如何帮助这部分党员克服眼前生产生活中的困难,让他们既受教育也得实惠,更需要认真研究。这些都要求在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方法上,既要借鉴党政机关、城市基层的作法,又必须有所发展和创新。“无钱开展”、“缺人指导”与“无阵地活动”,给先进性教育活动正常开展构成了极大障碍。据调查,全省70%的村集体经济基本上是“空壳”,村级没有专项的党建活动经费,乡镇也缺乏相应的党建经费渠道,开展教育活动必备的办公用品无力解决,更无法承担其他方面开支。在万名农村党员问卷调查时,认为所在支部不能很好发挥作用的主要原因,排第一位的竟是“支部缺乏工作经费”;认为农村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存在困难是“缺乏场所和必要经费”的占49.6%;由此可见党组织活动的条件给农村党员带来的困难心理。同时,在全省5万多个村、近160万党员中同步开展教育活动,也给工作指导力量提出了很大问题。此外,目前全省约有四分之一左右的村两委没有办公和党员活动场地,在相对寒冷的冬春开展教育活动,这也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农村长期沉淀的历史包袱与农民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强烈愿望并存,给先进性教育活动实现群众满意提出了很大挑战。一、二批先进性教育活动及农村“学教”活动的实践都表明,党内教育活动要确保群众满意,就必须认真面对和解决群众最关心的主要问题。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农村存在的现状却是:一方面乡村债务绝对数量有多无少,负债规模有增无减,乡镇政府靠财政转移支付维持运转,各方欠账太多,在短时期内清算和偿还这些历史债务是不现实的;但另一方面,无论从加快发展需要还是从农民群众的愿望来看,有些事情又急需要办、不得不办,回避不办就会让群众失望。一方面农民群众在行路、吃水、上学、就医等方面遇到了大量现实问题,渴望各级党委政府帮助解决,而解决起来也必然有一个过程;另一方面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如果对这些关系民生的问题没有一个说法、没有一些帮助、没有一点突破,就不能说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我们在万名党员调查中,问及希望在教育活动中解决的主要问题时,大家希望解决的是“关系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和“帮助生活困难党员脱贫”共占50%。在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如何冲破这些两难困境,实现党员受教育与群众得利益的双重目标,很需要各级党组织下功夫研究。 根据上述情况,我认为要确保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实效,需要把握好六个方面的工作要求: 第一,必须立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主题。中央指出,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要从农村实际出发,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这一指导思想十分重要。它鲜明地告诉我们,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面对的是未来,着力点是现在,这就必须把党的先进性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既用先进性建设推动新农村建设,用新农村建设来探索先进性的具体途径问题;又用新农村建设来体现先进性,用先进性建设来保障新农村建设、推动新农村建设进程。我们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县乡村党员干部,一定要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切实把先进性的具体要求落实到推动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上。这一点尤其重要,农村先进性教育解决问题的视角点要高,不是也不能纠缠在历史老账中和历史矛盾中。要从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着眼和着手。 第二,必须始终坚持群众满意这个根本标准。与一、二批教育活动相比,农村党员数量最多、分布地域最广,由于生产生活的性质关系,与农民群众联系最紧密,而且他们自身也是农民。农村党员受没受教育,具不具备先进性,农民群众最清楚;先进性教育活动是不是达到群众满意,最终要取决于农民群众是否满意。因此,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必须更加注意得到群众认可、实现群众满意。应该看到,尽管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面临着许多现实困难,但我们有在农村开展“学教”活动的成功经验,有第一、二批先进性教育活动积累的新鲜经验,更重要的是我们有各级党委政府对解决“三农”问题、加强农村党建的关心关注,我们完全有条件把农村教育活动抓出成效。中央指出,教育活动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我认为在这样一个指导思想和工作基础上强调“群众满意”,它还应该解决的一个内在要求,就是要使农村党员与农民群众共同受教育,首先能使广大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上形成共识、凝聚合力、共同奋斗,使教育活动首先在受教育上得到 “群众公认”。 第三,必须理性务实地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增强第三批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落实到解决问题上。但从农村的实际出发,在解决问题的要求上,一要理性,二要务实。当前,一些乡村党组织负责人和农民群众对教育活动需要解决的问题抱有过高期望,对这种解决问题的主观愿望既需要肯定,但更要注意加以引导。要突出重点,量力而行,搞清楚哪些问题是当前教育活动能够解决的问题,哪些是需要通过长期努力才能解决的问题。不要把因农村改革措施不配套造成的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拿到教育活动中作为主要问题来解决,也不要指望一些历史矛盾在很短的教育活动中一下能解决。不要提不切实际的口号,更不要空头许诺。要区分层次,从党员个体、村级党组织、乡镇党委三个层面认真查找和解决问题,不能以解决一个层面的问题替代解决另一个层面的问题。务实地解决问题,就要从农村党员队伍和农村改革发展的实际出发,重点解决好突出问题。如党员意识和先进性意识的问题;党员带头致富和帮带群众致富的问题;党员与群众联系的问题;以及影响群众生产生活又有现实条件可以解决的问题等。特别要看到,农村党员是党联系服务农民群众、实现和维护群众利益的重要纽带和基础力量,目前一些党员只管自家致富,不去帮助群众,反映了党员意识的淡化,也是脱离群众的表现,尤其需要认真加以解决。 第四,必须更加注重农村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农村党员队伍的特殊性,以及农村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和工作方式的特殊性,要求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方式方法必须创新,必须采取切合农村实际的组织形式。如教育内容上,应以新《党章》和先进性教育活动问答为重点,适当穿插党的农村工作政策教育、农业科技知识、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内容,要少而精,要管用;教育环节上,要简洁明快,环节不宜太多,时间不宜太散,简化规定动作,强化自选动作,鼓励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活动;教育方法上,要采取启发式的教育方法和耐心说理、平等讨论的方式,激发农村党员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实践活动,搭建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载体;要结合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用好电视大讲堂、电化教育、农民夜校之类的教育方式,采取典型事迹报告、文艺演出等党员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教育活动搞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要编印下发一些通俗易懂、简明实用、富有乡土特色的教育材料。 第五,必须切实把握农村教育活动的有关政策。客观上讲,目前农村党员队伍中确实存在一些不合格党员。用新时期共产党员先进性的要求衡量,一些农村党员在诸多方面确实落后于时代,甚至失去了继续走在群众前面、发挥党员作用的能力。但越是这样,越要从农村和谐稳定的大局出发,始终把重心放在让绝大多数党员受教育上。现在,一些乡、村党组织负责人认为目前农村不合格党员的数量不少,希望通过这次教育活动对他们进行组织处理。这个问题情况比较复杂,注意正确把握。要加强引导,坚持正面教育为主,立足于教育转化,调动党员学习提高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避免引发新的矛盾。农村党员既是党员,他们完成农村党组织赋予的各项任务,体现农村党组织的形象;农村党员又是农民群众,他们是党在农村的基本群众,他们本身也需要关心、爱护和帮助。但因为多方面原因,农村党员的民主权利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党员在遇到困难时也缺少作为党员应得到的关怀和帮助,致使“入党无用”、“当干部吃亏”的思想在农村颇有市场。现在农村有不少老党员年老多病、生活困难。各级党组织要研究如何既让他们受教 育,又让他们得到关心和帮助。还有村级党组织负责人这个群体,他们奉献多,索取少,大多能积极带领村民完成上级党组织交给的任务,但他们也有家,也要挣钱,家务负担重,工作压力大,有的生活相当困难,对他们也有一个如何在严格要求、严格管理的同时,给予必要的关心和激励的问题。 第六,必须强化落实县乡党委的具体领导。抓好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责任在县、乡党委,特别是乡镇党委要担负起直接领导和具体指导责任。这个要求,不仅仅是从领导工作关系来强调的,更重要的是从村党支部和党员队伍自身建设的具体情况决定的。农村支部负责人总体上文化偏低、能力有所欠缺,因此,村级先进性教育活动要特别强调“有人指导”。今冬明春,乡镇党委必须有足够的精力放在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上,必须始终站在教育活动的第一线,必须把巩固发展乡镇机关教育活动成果与开展村级教育活动结合起来,做到以乡带村、以村促乡,确保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实效。当前农村存在的一些问题,包括农民意见较大的问题,既有基层的原因,也有上级部门的原因,仅靠基层的力量难以解决。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整合力量,紧密结合落实前两批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涉及“三农”问题的整改措施,共同帮助基层解决问题。县、乡两级党委必须抽调一批熟悉党建和农村工作的干部驻村蹲点,加强对教育活动进行具体指导,原则上每村要有两名机关干部,全省形成十万干部进村抓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局面。由于农村基层组织经费困难,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帮助解决教育活动所需要的经费。市、县党政机关包括与农村经济相关的企事业单位,都应在这次教育活动中帮扶农村党的基层组织上有一个明确的意识:为城市反哺、支持农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一些力量。在城市已初步具备对农村的反哺能力时,城市的各方面资源要素要尽可能下乡为改变农村面貌作贡献。 魏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