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洋山港吹响港口群整合号角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2日03:21 深圳特区报

  长三角港口建设告别狂飙突进“战国时代”

  洋山港吹响港口群整合号角

  新华社记者姜帆冯亦珍季明

  12月10日,上海洋山港开港。业内人士指出:长江三角洲地区近年来兴起的港口建设热潮,将以此为契机告别狂飙突进的“战国时代”,跨入联合发展的“整合时代”。

  洋山长三角港口群的“支点”

  如果说以上海为中心、苏浙为两翼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有一个最重要的支点的话,那么,它就是洋山港。

  2004年出台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现代化公路水路交通规划纲要》提出:“要重点发展以上海为中心、浙江宁波和江苏苏州为两翼的集装箱干线港,

连云港、南通、南京、镇江、温州支线港的规模化集装箱码头,相应建设其他喂给港。”

  这个战略的提出明确了长三角港口群中各港的定位,是对长三角港口“乱战”格局的重新梳理。而其重心所在,就是“洋山港——新上海港”的建设。

  长三角地区拥有8个沿海主要港口、26个内河规模以上港口,是我国港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为了实现长三角地区在港口规划和协调上的有序发展,早在1977年,就在交通部协调下成立了“上海组合港办公室”,目的是将三地港口资源进行整合,优势互补,实现多赢。

  然而,上世纪90年代,港口建设进入一个相对停滞的时期。进入新世纪,港口运力不足与长三角经济迅猛发展的矛盾显现出来,货物滞港现象严重,长三角掀起“港口建设热”,港口群内部的“抢位之争”骤然升温。

  长三角港口集群中,目前,南翼除了宁波港和舟山港以外,没有比较优质的港口,而北翼则不同,几乎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港口,南京、南通、镇江、

扬州、江阴、常熟等都正在自建港口。

  要稳住这种“大战”的势头,上海港作为枢纽港的地位必须得到强化。洋山的开港,就起到了这个作用。

  前提确立上海枢纽港地位

  洋山港的开港将进一步确立上海港的集装箱枢纽港地位,彻底改变长三角港口群大战无序的格局。

  交通部水运科学研究所所长助理费维军分析:从国际航运中心的形成规律来看,在某区域范围内,集装箱枢纽港的地位是惟一的,一旦枢纽港的地位确立,就可依托其航线航班的优势形成积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将其余的中心枢纽港降格。处于喂给港和支线港地位的港口,其建设、扩张都要听取枢纽港的意见。

  上海港已经成为我国内地国际集装箱班轮发船密度最高、航线最多、覆盖面最广的枢纽港。2004年,上海港全年的集装箱吞吐量达1455万标准箱,今年更是保持着26%的增速。而随着洋山港的开港,一期建设将使上海增加300万标准箱的年吞吐能力,二期三期建成后总吞吐能力可增加1800万标准箱,其枢纽港地位无可动摇。

  因此,长三角北翼几乎所有的港口都宣称自己要成为洋山港的喂给港。在10月份召开的长三角经济协调会第六次会议上,上海市港口管理局局长许培星说:“洋山开港后,长江上的港口每一个都想和上海港合作。”

  这种合作有助于摆脱“各自为战”的局面。

  联合港口建设的新关键词

  伴随着洋山港的开港,交通部提出的长三角港口“三个体系”初具规模,“联合”成为长三角港口建设的新关键词。

  所谓“三个体系”,是指以上海港等为核心的集装箱运输体系,以宁波、舟山等港为核心的矿石、原油等大宗散货中转体系和长江南京以下港口组成的海进江转运体系。

  浙江宁波港和舟山港已宣布“两港合一”的发展战略,浙江省省长吕祖善挂帅“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建设领导小组,内部联合获得前所未有的“加速”。

  而江苏港口群,也于9月成立了由沿江8市的港口企业、经济开发区、保税区、物流园区、港口管理局等126家单位组成的“沿江港口联盟”。

  “这样的举措显然是在上海港‘强势压力’下实施的,但在客观上,这对长三角港口群的联合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合作竞争关系从‘点’与‘点’之间转化到‘块’与‘块’之间。而且这样的联合也为实现‘三个体系’战略提供了条件。”南京港口集团董事长连维新说。

  目前,上海港在长江沿线“喂给港”的布局也已显现,在参股重庆港40%、武汉港55%后,又与中远集团共同投资占有南京港龙潭集装箱有限公司45%股份,对整个长江流域的箱源可以实现“有效控制”。再辅以太仓港、南通港等地区性枢纽节点,上海港的市场触角已经沿长江上溯,使这些港口的建设格局处在统一规划当中。

  上海海事大学副校长黄有方教授说:“洋山港的开港,应是长三角内部港口协同发展的良好开端,是创建亚洲首港的开始。”(据新华社上海12月11日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