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史掌元:不识五线谱的农民作曲家(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2日03:42 山西晚报

  

史掌元:不识五线谱的农民作曲家(图)

  史掌元在灯下创作

  头戴一顶老汉帽,消瘦的身体外罩一件又肥又大的旧马甲,史掌元向我们缓缓走来。走过86个春秋,身高一米八几的他已经有些弯腰驼背,但仍精神矍铄。老花镜后的眼睛里
交织着欢乐与苦涩,融入了知足、平和与睿智。

  这就是史掌元,中国惟一的农民作曲家。一生作曲2000多首,其中《唱得幸福落满坡》是上世纪60年代风靡全国的五首农村歌曲之一;《我给总理扎花圈》被选入《十月战歌》,由郭兰英演唱,并成为毛主席纪念堂落成典礼演奏的两首歌之一;《清凌凌的渠水哗啦啦地流》获得山西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史掌元头上有太多的光环———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音协山西分会名誉主席等,但他,却一直没有离开那个小山村———昔阳县里安阳沟村,依然住在父辈留下的几孔窑洞里,靠种地和当石匠为生。

  平生不识五线谱

  12月5日,记者慕名来到昔阳界都乡里安阳沟村,寻访史掌元的传奇人生。史家位于村西一角,一排石砌窑洞,坐西朝东,四周用篱笆围着,院中栽有几棵果树,旁边堆着几垛没有脱粒的玉米棒子。窑洞里,一盘火炕、一张老式双人沙发、一个老式大衣柜、一对旧木箱、一张旧方桌,就是他的全部家当。

  记者来时史掌元刚好不在。他的三儿子说,因为家里冷,二儿子把他接到太原去了,“我爸是个庄户人,辛苦了大半辈子,至今也舍不得离开这块土地。大冬天的,因为怕费柴火,总舍不得多生些火。”

  记者从村民处了解到:除了爱好音乐,史掌元和别的村民没什么两样。扶犁种地、开山凿石、砌窑洞、筑梯田,他样样拿手。

  没有受过任何专业训练,直到现在,史掌元还不懂五线谱。在全国众多作曲家中,他是惟一用简谱写曲子的作曲家,县剧团和文化馆的工作人员都曾是他的老师。他对音乐的理解主要来源于对当地民歌、戏曲、曲艺的感悟和对生活的理解。他学简谱时,谁也不曾想到:从那双结满老茧的手中,竟能流出比山上石头还多的音符。

  唱得幸福落满坡

  “南山岭上南山坡,南山坡上唱山歌;唱得红花朵朵开,唱得果树长满坡;田坡林坡果树坡,绿草青青牛满坡;南山坡上放声唱,唱得幸福落满坡。”

  12月6日,记者在太原见到了史掌元。老人再次唱起这首歌时,满眼沉醉。1959年,文化部举办全国业余歌手新作品大奖赛,省音乐家协会的工作人员到里安阳沟村来征集作品。此前,史掌元已创作过《积肥小调》《大黄犍》《学习大寨铁姑娘》等百余首歌曲。但自己的歌到底怎样,史掌元心里也没底儿,这次大赛倒是一个机会。

  这次大赛中,组委会要求所有参赛歌曲的歌词,必须出自郭沫若、周扬二人合编的《红旗歌谣》。选哪首好呢?史掌元寻思着。最后,他选中了《唱得幸福落满坡》。不为别的,只因为歌词中那种花果满山、牛羊遍地的美好景象吸引了他:要是有一天,我的家乡也能够变成那样,该有多美气呀!

  在专业人士看来:音乐是种抽象的艺术,必须具备一定的旋律写作技巧,才能把具体的生活转化为抽象的音符,把内心的情感世界升华成为动人的旋律。史掌元没有受过专门培训,脑子里没有那么多乐理、乐规的讲究。每次作曲,他都是先把歌词背会记熟,然后凭着对歌词意境的理解,一句一句往出“哼”———怎么好听就怎么来。做成后,还要拿给乡亲们试唱。

  可是,作曲时史掌元却从未想过自己的作品后来能够获得那么高的评价。那首歌,用去他5天时间。5天里,他一直都亢奋着,满脑子都在想用什么乐器什么旋律才能最配这首歌:睡梦中,他会突然打起拍子;拾粪时,粪钳子触到了别人脚上;锄地时,锄头抡到空中会突然停下,久久不往地上落;走路时,嘴里不停哼哼,熟人打招呼他也看不见;想到一句,就兴冲冲跑回家把它记下来……曲子作好了,史掌元先拿给村民们试唱,大家都说好;拿给省音乐家协会征集曲目的人看,他们称赞不已,专门为他在省歌舞团找了一个唱民歌的名家来唱;曲子送到北京,半年后获得了一等奖,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始向全国播放,全国的各种报刊纷纷转载。在风靡上世纪60年代的五首农村歌曲中,《社员都是向阳花》《采茶舞曲》《一条大道在眼前》《毛主席来到咱农庄》都是专业作曲家创作的,只有《唱得幸福满山坡》是一个长年与土地和石头打交道的农民、一个业余音乐爱好者创作出来的。但,这并不影响它在当代音乐史上的价值和地位。这首歌在上世纪60年代曾经红遍大江南北,并经久不衰,被翻译传唱到许多国家。40年后,党的十六大召开之际,这首歌的旋律再次响遍神州大地。

  1960年,全国群众文化工作会议在太原召开,史掌元被授予“农民作曲家”称号。之后的两年,史掌元两次进京,先后参加全国文教群英大会、中国音乐家协会扩大理事会,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一生只有一点遗憾

  史掌元的歌,时代气息很浓,仿佛是一部反映中国近50年来时代变迁的历史教科书。上个世纪,50年代他写《好不过人民当了家》;60年代他写《人人都唱节约歌》;70年代写《手捧清泉忆亲人》《毛主席恩情说不完》《太行人民怀念总司令》《我为总理扎花圈》《看到太阳想恩人》;80年代写《党叫农家富起来》《姑娘嫁到俺山窝窝》《农民企业家》;90年代写《户户都卖超产粮》;迈进21世纪,他写《山村上了因特网》《老年大学校歌》;看见不合理现象,他写《一撇一捺写个人》《盼望风正爽河山》……每首歌都说出了农民的心里话,纯洁得不含一点杂质。

  因为有了史掌元,里安阳沟村贫穷的生活不再枯燥,全村千余口人中就有几十个文艺活跃分子,即便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每人每日只能喝到一碗稀糊糊,依然白天出工、晚上唱歌,整天兴致勃勃。这个村因此被评为全国第一个文艺活动模范村;因为有了史掌元,上海歌剧院斥资15万元在昔阳县帮助建起两所音乐学校,都以他的名字命名。

  史掌元先后结过3次婚,前两任妻子均病故,第三任妻子为他生了八男四女共十二个孩子。他一生靠种地和当石匠为生,用微薄收入来支付自己的差旅费和全家十四口人的开销。

  担任了25年国家音乐家协会理事、28年山西省音乐家协会理事,至今仍担任着山西省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的他,大多数日子在乡村中度过,除非必要,他很少出门。2000多首歌,绝大多数是他夜晚在煤油灯下写出来的。面对一生窘迫的生活,是什么支持他一如既往地潜心创作?老人说,因为他在音乐世界中收获了快乐。他曾有一个心愿,想把自己五十多年来精心谱写的歌曲整理成书,可又因无力支付3万元的出版费而搁浅。最终,此事经中央电视台报道后引起了中宣部部长刘云山的关注,中宣部帮助联系出版社给他出版了作品集《农家心歌》。

  临别时,老人说出了心中的一点遗憾———上海歌剧院出资5万元在俺村建起的音乐学校一直没能正常运转。这所学校,附属在村小学内,我希望有更多的孩子将来能在这方面有所建树。但由于这里太偏僻,条件又差,很多教师都不愿到这里任教。上海一家单位赠送给学校的一架“雅马哈”电子琴,至今仍无人会用,白白闲置着。

  说起现在许多中学为了提高升学率而挤占音乐课的现象,老人长叹一声:“学音乐怎么会耽误学习呢?”

  本报记者李建军

  本报记者李春泽摄(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晚报网络编辑:赵芳)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