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台媒称民进党玩台独类似希特勒建纳粹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2日10:05 新华网

  新华网12月12日消息:台湾联合报今天发表题为《即使全德皆赞成希特勒把犹太人统统赶出去》社论,指出“台独”错误路线,有可能以“民主”来证明其为正确吗?反过来说,即使“民主”支持这类的路线,这类路线就能成功吗?别忘了,希特勒曾获95.1%的公民投票支持,最后历史却仍证实纳粹运动为错误;那么,民进党打算要制造百分之多少的“台独”支持率,来证明“台独”是正确的路线?

  在“台独”论述因“自欺欺人”而遭重挫,及民进党廉能形象一败涂地的情势下,民进党这次县市长选举的总得票率仍达百分之四十二;有些绿营人士称此为“铁板一块”,并认为足可证明民进党的社会支持已是根深柢固,不可摇撼。阅听倾绿媒体及地下电台,极易发现上述这类见解。然而,问题却在于:即使支持“台独”的人口比率近年略有增加,却不能因此即证明“台独”是一正确的路线。更进一步说,即使有一天,全台有百分之七十五以上的民众皆支持“台独”(这是李登辉开出的条件),“台独”亦未必能实现。纵然实现,“台独”也未必能存活得下去。

  这正是台湾政治的一个死结。民进党不断加强“台独”的社会教育,且近年来略有进展;但是,在国际环境中,台湾增加了支持“台独”的人口,却还是不能改变“台独”仍为“自欺欺人”的事实。于是,一方面支持“台独”的人口增加,另一方面“台独”实现的可能性却愈来愈小;因此遂形成了“民进党挟持了‘台独’群众,而‘台独’群众又挟持了民进党”的僵局。民进党与“台独”群众相互陷于“自欺欺人”的境地。

  其所以称此为台湾政治的死结,是因绿营视“台独”支持者的增加为“民主成就”;但“台独”能否成功,与“台独”路线是否适当,却并非民调支持度上升所能决定之事。何况,迄今“台独”的支持者仍是相对少数,主张维持现状者始为绝对多数。然则,民进党欲用“民意”来证明“台独”的正确,不啻亦是挟持及误导了民主。

  社论说,历史可以证明,有些高民意支援度的路线,其实却是错误的。这正是民粹与民主的分野。愈来愈多人发现,“台独”论述的操作,极似希特勒纳粹主义的运作;“台独”虽远不如纳粹那般极端,却亦是具体而微。而纳粹正是通过形似民主、实为民粹的政治体制所造成的政治灾祸。

  希特勒透过选举及公民投票等民主机制一步一步地实现他的纳粹工程,在有些关键性的公民投票中,希特勒的支持率可高达百分之九十五点一。但是,选举与公民投票的胜利,最后并不能证明纳粹路线是正确的。

  社论分析,纳粹与“台独”的论述,虽难以伦比,却仍确有若干类似之处。例如:一、纳粹将“威玛宪法”彻底妖魔化;“台独”则指“中华民国宪法”为“乌鲁木价”,必须“正名制宪”,或另定“合身、合时、合用”的“台湾新宪法”。二、纳粹操作“雅利安人Vs.犹太人”的对立;“台独”则操作“台湾人Vs.外省人”的仇恨,视外省人及其同情者是“中国人”,不是“本国人”。三、纳粹将政治乱局解释为“元首”的“权力不足”,因此步步扩权;“台独”路线者(李登辉与陈水扁)亦不思政治乱局的主因是缘自路线错误,而亦认为是“权力不足”(朝小野大)所致,故而亦以夺权、扩权为能事,甚至异化为专制独裁的家父长制。

  但是,这类错误的路线,有可能以“民主”来证明其为正确吗?反过来说,即使“民主”支持这类的路线,这类路线就能成功吗?别忘了,希特勒曾获百分之九十五点一的公民投票支持,最后历史却仍证实纳粹运动为错误;那么,民进党打算要制造百分之多少的“台独”支持率,来证明“台独”是正确的路线?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希特勒曾以民主手段使绝大多数德国人相信纳粹运动的正确与神圣。但是,即使全德国皆赞成希特勒所主张的把犹太人统统赶出去,甚至皆送到煤气室里“终极处理”,却也不能证明那是一个正确的政策。同理,即使有一天大多数的“台湾人”皆赞成“台独”论述,难道就能证明这是一个正确的路线吗?

  社论最后指出,民进党确有“铁板一块”的社会根基,且“台独”支持率近年来亦有上升;但是,这一切恐怕皆尚难证明民进党的“台独”是一正确的政治愿景,亦不能证明民进党的贪腐是值得自豪的政治表现。民进党如此像希特勒一般地玩弄、挟持“民主”,不能不视为民主的危机。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