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高嫁妆现象调查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2日14:50 海峡都市报

  前言

  理性·期待

  陈埭老板千万陪嫁给女儿,喜宴摆了三百桌,这消息像是一道“飑线”,震荡泉州。

  都知道晋江一带,有着高嫁妆的习惯,但像这么震撼的,还是第一次。

  为何要给出这样的高嫁妆?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除了风俗习惯的原因外,为人父母的另一层心理是希望女儿在夫家有面子,婚后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给女儿的婚姻上一道“保险”。

  钱多了,婚姻就很安定吗?嫁妆多了,幸福指数会提高吗?在读者的讨论中,其实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上周,本报连续报道了晋江高嫁妆现象,以及讨论“拿什么给女儿当嫁妆”等话题,就是想提醒人们,高嫁妆不能盲从,也不宜攀比;即使有了高嫁妆,也应该理性对待。

  于是,针对这一现象,本报制作了100份调查问卷,设置了18个问题,在晋江随机抽样调查了100名不同层次的人。其中有公务员、私营企业老板、事业单位干部、打工者,其比例均衡,以求证一些观点。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的晋江女性选择了资助老公创业,应该说,这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我们的报道就将结束,希望这个调查能给更多人以思考。我们更希望倡导一种良好的社会风尚,创造财富,合理消费。

  这样,才能给未来上一道最好的“保险”。

  父母为什么给高嫁妆?

  (1)如何看待晋江高嫁妆现象?

  21%这是攀比结果,不正常

  66.60%有钱人多给嫁妆可以理解,但对不富有的家庭来说会有压力

  12.40%这在晋江很正常,大家都是这么做的

  分析:只有21%的人认为高嫁妆是攀比结果,近80%的人对这种现象是持理解或认可态度的。这个结果表明,在晋江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人们的接受能力呈宽容状态。

  (2)高嫁妆会带给女儿幸福吗?

  分析:不到10%的人赞同钱会带来幸福,这个比例显然极低,20%的人认为嫁妆多了,不会必然带来幸福。也就是说,绝对反对高嫁妆的比例并不多,潜意识里,大家还是希望高嫁妆伴随自己的幸福婚姻。

  (3)如果你有几千万家产,嫁女儿时会陪嫁多少?

  分析:一个年收入约300万的老板给出的答案是500万~800万元,他说,自己女儿出嫁,当然希望风光些。对一些个体老板来说,选择给女儿嫁妆的标准多达100万以上。100万至800万这个标准,占了受调查人数的66%以上。

  (4)富有家庭选择女婿的标准

  分析:这个标准基本能反映晋江一带选择女婿的心态吗?表面反映出来的是看中女婿的能力、才干和事业心,“门当户对”在受调查人中反而不是很明显,但值得注意的是,接受调查的高收入人群中,选择“门当户对”这一项的比例则偏高。

  (5)给出高嫁妆,希望女儿女婿怎么花这笔钱?

  分析:父母的愿望和出发点显然是好的,83.7%的人希望女儿女婿拿这钱去创业、投资,挣更多的钱。

  只有16.3%的人态度消极。9%的人希望用这些嫁妆来保障女儿的幸福,与第二项“高嫁妆会带给女儿幸福吗”的结果比较,用钱来保障女儿幸福显然是不被绝大多数人看好的,符合晋江人爱拼才会赢的个性特征。

  (6)如果对方是穷小子,将女儿嫁给他,是看中他什么条件?

  分析:超过一半的人选择将女儿嫁给“能干、有前途”的男人,而尊重女儿选择和因为女儿爱他两项相加只占32%,说明在晋江,父母亲在儿女婚事上影响很大。

  (7)针对男性的一个问题:会不会因为高嫁妆而追求一个不喜欢的女孩?

  分析:在这项调查中,绝大多数男子都不愿意丢面子,选择了“不会”。一些受调查的人坦承,即使心里愿意,但表示出来还是不会追求的,这说明该项结论会有一些误差。

  多少嫁妆才会有面子?

  (8)因高嫁妆而结婚,婚后会如何对待老婆?

  分析:因钱而结婚,其幸福指数明显偏低。只有3成的人表示会好好对待自己的老婆,这还是看在高嫁妆的分上。有关专家分析说,这其实给家庭分裂埋下了隐患。近70%的人选择了感情一般甚至今后离婚。

  (9)高嫁妆,是不是一种类似于继承父母财产的行为?

  分析:超过一半的人认为女儿出嫁时,父母给出一笔嫁妆,是女儿继承父母财产的一种方式。

  (10)假如你是一个有高嫁妆的女性,择偶标准是:

  分析:嫁给谁并不一定是因为爱情,看中对方人品、能力的倒是占了80%,表明受调查人的观念中,夫贵妻荣根深蒂固,也表明晋江年轻女性选择伴侣是越来越趋向理性。

  (11)你怎么处理父母给的嫁妆?

  分析:晋江女性“创业”的意识是非常高的,愿意与丈夫共同打拼的占到了82%,对于个人倒是考虑得很少,其奉献精神非常明显。

  (12)如果你即将出嫁,你怎样筹集嫁妆?

  分析:超过一半女性是自己存嫁妆,这个结果大体符合现状。

  (13)你认为多少嫁妆才有面子,心理价位是多少?

  分析:高嫁妆的心理价位是多少呢?这个问题引起了众多人的关注,调查结果表明:10万~50万是一个心理价位,大家普遍认可这个数字。5万~10万元这个档次,也有25%的人认可,这样,认为50万以下的心理价位占到80%。对于超过50万的嫁妆,总共加起来只有20%的人赞同。

  (14)高嫁妆主要是由什么影响和决定的?

  分析:这个问题答案比较分散,认为由攀比之风造成的占43.7%,是4个原因中得票最多的,但另外三项加起来,则又达到了56.3%,超过一半,面子问题、风俗习惯的影响不容低估。

  如何看待高嫁妆

  专家读者昨日座谈各抒己见

  钱多了,最好不要张扬。在昨日的座谈会上,大多数人表达了这种观点:嫁妆父母可以给一些,但不能太张扬了,以免给别的人造成压力,同时,也造成社会上的攀比之风。对高嫁妆现象,大家的观点主要有以下这些———

  不如帮助西部等贫穷地区———知名人士陈日升说,如果我们有了很多的钱,有这个能力,可以考虑将一部分钱捐给西部一些贫穷地区。这也可以体现社会公平。

  社会要形成有文化品位的氛围———晋江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蔡尤资提出:赚到钱了,婚嫁时热闹一下,是可以理解的,但一个不好的方面就是容易造成浪费。他说,婚丧等要与民俗结合起来。晋江的情况是,经济虽然发达了,但文化建设、文化品位却没有提上去。总的来说,社会还未形成良好的文化品位氛围。如果这方面提上去了,婚嫁习惯可能会得到一些改变。

  更应提倡捐给公益事业———某公司高管黄振添则从国家政策、社会、经济以及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分析了“高嫁妆”的影响。他说,现在赚钱比较难,因而花钱也要讲究。比如原来要办几百桌的婚宴,可以将规模减少一半,节约出来的钱,可以搞一个集体婚礼基金会,也可以捐几十万给村里搞一个教育基金会,热心公益事业。例如陈嘉庚的儿子结婚时,收的礼金就全部捐给了教育事业。不好的风俗就是要改掉。

  社会风气需要引导———省政协委员林少川称,传统礼俗加上面子思想,使得陪嫁是越来越高。“输人不输阵”的心理起了很大作用。目前是缺乏正确的社会风气引导。有了好的引导,相信也是可以慢慢改变过来的。

  社会应该有更高的文化品位

  晋江的婚丧喜庆作为一种风俗,沿袭已久。对于“高嫁妆”,我不主张。在我们东石镇区,就不存在这种现象。

  在东石镇区,婚嫁时,男方是不要送聘金的,相对照的是,女家陪嫁时,没有晋江其他地方存在的“潜规则”,即嫁妆的多少有一定的标准。

  分析高嫁妆现象,无非以下几点,一是老板辛辛苦苦挣钱了,富了,应该高兴下;二是通过这种方式,挣得了面子,同时也提高了自己所办企业的知名度。但我认为这种方式不好,有些浪费。婚姻是一种民俗行为,其所采取的方式其实也跟一个地区的文化品位有关。现在,晋江人富裕起来了,经济条件好了,但是文化品位的缺失很严重。社会应该有更高的文化品位。

  节俭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

  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看,婚事要新办,提倡勤俭的美德很重要。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而现在,财富转移的速度比以前更快,从一个人身上,有时就能看到大起大落的情景。因而,节俭在任何时候提都有意义。陈嘉庚曾说过,儿女不如我,留钱作什么?儿女胜过我,留钱作什么?太多的嫁妆不会有太多好处。

  高嫁妆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候,不是现在才有的。根据《泉州府志·风俗篇》。明万历年间则为“婚嫁颇尚侈靡,乡里小民嫁娶论财”。至清乾隆时,更是“好佛法,重婚姻死丧,以俭薄为耻”“惟求不失礼意”。

  同时,泉州晋江地处侨乡,以前都是男人外出世界各地打拼,而妇女留在家里。没有一定的嫁妆和钱财,妇女没法安顿下来。另一个原因是“互相攀比”,传统礼俗加上面子思想,使得陪嫁是越来越高。“输人不输阵”的心理起了很大作用。目前是缺乏正确的社会风气引导。有了好的引导,相信也是可以慢慢改变过来的。

  有好的一面,也有负面影响

  改革开放最大的受益者是企业家,对国家、对社会的贡献也比较大。在晋江,90%的地方财政收入来自民营企业。而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又和企业老板艰苦创业密不可分。但目前,有钱人毕竟是少数,困难的人仍然占大多数。近年来,国家明显对民营企业老板给予了更多“关心”:把企业家作为劳动者,私有财产受到保护。这就需要企业家们要有一种社会责任感。

  赚钱难,花钱的时候如何取舍,更难。我认为,子女享受上一辈的财产,结婚时摆酒席,报答父老乡亲、兄弟单位、业务客户,是正常的,但不能张扬。

  从正面来说,它可以促进市场消费行为。办300桌喜宴,花去三四百万元,但这些钱作为货币仍然在市场上流通,按照我的粗略估计,办一场酒席,根据货币在市场上流通的次数,至少带动了40多个行业的发展,这样也促进了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

  但“高嫁妆”、大摆酒席,还是有一定负面影响的,会给很多人带来压力。比如一个中等资产的老板,嫁女儿时陪嫁1000万,那么比他有钱的或差不多的,肯定不能少于这个数,否则没面子;一些比他只差一点的,这样办也承受不了,所以要讲究花钱的方式。

  比如,把原本300桌的酒席办成150桌,节省下来的钱拿去做慈善,做公益事业,回馈乡亲,比简单请父老乡亲吃一顿喜酒的效果来得更好。因此,我认为该量力而行,有能力,尽可能多给一点,很正常,但不要张扬。

  父母财产分割的一种方式

  首先表明立场:我不反对,但是是有条件的不反对。

  在闽南一带,婚嫁时,普遍存在给金首饰的现象,多数是十个手指都戴上金戒指,脖子上还挂着很多金项链。其实这是奴隶社会的遗存。以前是用铁链锁住,演变到现在,则是用金项链将人锁住。

  马克思曾经说过,有爱情的婚姻才是合理的婚姻,用政治、经济来锁住的婚姻,并不见得就会长久或者幸福。

  我赞成父母将这些钱给儿女作为创业的本钱。晋江这个地方,有着强烈的地方特色,传统习俗在泉州来讲,也是最强的一个地方。在东南亚晋江华侨多的地方,其乡情也是最重的。这说明,晋江文化骨子里是重视传统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高嫁妆,有它合理的一面。

  在晋江,女儿嫁出去了,父母死后,是不能和兄弟参与家产的分配的。虽然按照法律来讲,女儿和儿子一样,有权参与父母遗产分配。但在晋江,大多数人不是按法律,而是按约定俗成的民间风俗习惯。

  因而,父母在女儿出嫁时,事先该给的都给了,这可以看成是遗产分配的一种方式。从这角度看,晋江这位苏老板给出近千万的嫁妆,从他的财产来看,不是给多了,而是给少了。他只有一个女儿、一个儿子,遗产分配时该是平均分配的,从法律角度,给出四五千万元才更合理。

  但从社会责任等角度来讲,如果我有这个能力,能够一下子拿出近千万元嫁妆给女儿,并大摆300桌宴席的话,那么,是不是可以考虑将其中一部分钱捐给像甘肃、宁夏等贫穷的西部省份,他们这些地方,有的教师工资一个月只有40元。这样,不但体现了作为一个企业家的社会责任,而且,对整个社会来讲,也显示了公平性。

  大老板疼女儿可以理解

  老苏(晋江陈埭人)

  在晋江,“高嫁妆”已屡见不鲜。据我所知,自从2002年以来,陪嫁近千万元的已有四五起,只是新闻没有报道罢了。目前,晋江一带有钱人多了,他们儿女结婚,自然有讲体面、讲排场,大办酒席,大办嫁妆,尤其是女儿的首饰更是多得惊人。

  我本人和《陪嫁三千万喜宴三百桌》的当事人苏老板比较熟悉,从小看着苏老板长大,这次嫁女儿,虽然陪嫁近千万,但这是他办厂致富的钱。他虽然富了,但平时生活却是非常节俭的。

  苏老板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办皮包厂。当时条件相当困难,没有资金,向信用社借了1000元,再向亲戚借了1000元,作为启动资金。没有厂房,就将自家的住房当成厂房。最初生产出来的手提包,夫妇俩就骑着自行车到石狮、泉州一带叫卖。再后来才是请人代销。经过二十多年的拼搏,才积累下了一笔家产。改革开放前,苏老板一家生活也是相当困难的,一家人生活靠母亲卖草木灰来维持。

  借改革的时机,现在苏老板富了。但他仍然热心村里的公益事业。经常捐资,修建校舍、修桥、修路,架设电线和安装路灯、自来水管等,他都经常性地慷慨解囊。这次女儿出嫁,苏老板还捐资2万元给村老人会作活动基金。

  苏老板只有一个女儿,非常疼她。近千万元的嫁妆是夫妻俩很早就开始为女儿积累的,可以说是他们勤俭积累起来的,他们用自己辛苦赚来的钱给女儿作陪嫁,这是无可厚非的,是可以理解的。

  当然啦,嫁女儿,陪嫁千万不能攀比,要量力而行。如果认为陪嫁少而使女儿被夫家看不起,做不了人,而四处借钱给女儿办嫁妆,造成债台高筑,则是大可不必的。

  高嫁妆沿革

  明清时期已现此风

  晋江一带“陪嫁”现象由来已久。采访中,晋江当地一些专家学者均表示,高嫁妆现象的源流及具体形成进程,目前依然缺乏一个完整的脉络著作及说法。不过专家学者普遍认为,福建是一个多山省份,自古以来交通闭塞,商品经济不发达,封闭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比较典型,因而风俗习惯比较古朴,封建色彩也较为浓厚。一些富豪大户为炫耀家门、显阔竞强,嫁女之时,耗费巨资,广置妆奁,由此积习相沿,互相仿效,形成嫁女重妆、婚礼奢华的陋俗。

  到明清时期,奢靡“嫁妆”之风盛行。据乾隆时期编写的《晋江县志》记载:“自逐末风胜,而敦本意衰。婚嫁颇尚侈观,而巧匠导其流,割裂缯帛,彰施采绣,雕金镂玉,以相夸竞”。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从事工商的风气盛了,农业则逐渐荒废,能工巧匠互相竞争,极尽精致奢华,以迎合当时嫁妆的“奢靡”之风。

  这一时期的“陪嫁”,主要是“压定”和“行大礼”。“行大礼”把婚前的准备工作推向了高潮,而“行大礼”和“压定”的中心内容都集中在钱物方面,男家向女家送聘金和礼品,有酬谢其养女之恩的用意。另外,在婚前一两天,女家要派人把金银首饰、珠玉古玩、绸缎布匹等众多的嫁妆送往男家。

  民国曾专门组织改良此风

  民国年间,风气渐开,初兴新式婚礼,名曰“文明结婚”,妇女地位也有所提高。“衙金深风俗改良会”正是当时的一个民间社会团体。

  据介绍,当时,世界经济不景气,南洋商况大不如前,地方外货充斥,农村经济破产,而多年来根深蒂固的奢靡旧习,难以摆脱。“衙金深风俗改良会”就这样形成了。

  “衙金深”是指衙口(现龙湖境内)、金井、深沪三个地方的简称。改良会提出,“聘金不能超过240元”,“大礼”(其中主要的是现在所说嫁妆),“盘担以2至4担为限。猪肉最多120斤,糖品共计240包,每包以半斤为限……”遗憾的是,由于改良社团后期骨干各自离去,会务松弛,最终改良措施终止,奢靡之风又盛。

  发家致富风光嫁女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昔日贫穷的晋江,财富也以令人惊讶的速度增长,出现了庞大的民营企业老板阶层。与此同时,晋江女孩的嫁妆也水涨船高。尤其是陈埭、英林一带原先比较贫穷的地方,短短20多年里经济突飞猛进,高嫁妆风气最甚。“这些老板大多是白手起家,具有疼爱女儿的传统。发家致富后,女儿出嫁时特别渴望能风风光光地把女儿嫁出去。”福建民俗学会理事周仪扬如是评价。

  但,高嫁妆风气给不少普通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及精神压力。难怪当地人都打趣嫁女儿是:亏了一个女儿,还遭了“盗贼洗劫”。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