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构建创新广东 实现经济转型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2日15:45 金羊网-羊城晚报

  从26年前改革开放之初一路风光走来的广东,正面临新的挑战和决策。

  珠三角是公认的全球加工业重要基地之一,但其七成产业处于国际产业链末端,长期扮演一个“大打工仔”角色;靠加工业撑起的广东经济,正面临“电荒”、“油荒”、“用地荒”的考验……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广东如何又续辉煌,再当可持续发展的排头兵?

  广东给出的答案是:自主创新。

  今年9月,广东召开了一个高规格的全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工作会议,提出了“构建创新型广东”的奋斗目标,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向全省人民发出动员令,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一场事关广东前途命运的决战”。随后,省委、省政府又公布了三个推进自主创新的纲领性文件:《省委、省政府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决定》、《广东省产业技术自主创新“十一五”专项规划》和《广东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事实上,短短半年内,“提高自主

  创新能力”已在广东刮起旋风。在专家们看来,提出自主创新,对广东来说无疑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转折点,将决定广东今后能否在新形势下继续在全国先行一步。

  现有粗放型增长面临转型

  广东现有经济增长模式,简言之,就是集粗放型增长与外源型主导于一体。外源型经济,相当一部分技术含量不高,目的也是利用广东廉价劳动力和土地资源参与国际竞争。然而在新一轮产业转移脚步临近时,我们蓦然发现,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低技术产业结构正面临巨大压力:如果我们的产业不升级,将一直待在世界产业链的低端,“别人吃肉我们喝汤”,使整个经济沦为“打工经济”。

  以加工业撑起的广东经济,立足于大规模资源投入和廉价劳动力的粗放式增长,其发展空间正迅速缩小———近年来频频告急的“电荒”、“煤荒”、“油荒”甚至“用地荒”,都为此敲响了警钟。据测算,按目前增长方式,广东要实现GDP到2020年翻两番,至少要消耗近6000平方公里土地,相当于深圳、珠海、东莞三市土地面积的总和———在目前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大背景下,这不啻为天方夜谭。

  发展模式转型,广东到底有多大压力?深圳最近提出“四个难以为继”,也许是对此的最好注脚:一是土地、空间难以为继;二是能源、水资源短缺难以为继;三是人口不堪重负难以为继;四是环境承载力严重透支难以为继。

  从制造大省到创新大省

  如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最新问世的《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以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为核心”。

  具体而言,一是要让广东的经济在资源与劳动力之外另寻新的依赖优势———国际经验表明,在资源型经济与劳动力型经济之上的,是资本经济与技术经济;二是如《建议》所强调的,必须“促进内外源型经济”的协调发展,“做大做强内源型经济”。这两点合成,便是《建议》的最引人注目点:自主创新是广东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自主创新不是重回自力更生。在连“东莞一个小工厂都在全球化”的广东,无论是借鉴创新,还是消化创新,或是集成创新,都需要更广、更深的国内外交流,或者说是需要更强的国际化为我所用的能力。

  而更重要的是,自主创新能力不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孙猴子”,需要一整套激活体系与支持机制。需要激活各个层面的创新主体,比如建设创新型城市、创新型大学、创新型科研机构、创新型企业,培育创新型人才,等等。

  从“广东制造”到“广东创造”,从制造大省到创新大省,这显然是一次惊天大转型。任何转型都是困难的,但社会经济要发展,又必须要完成一个又一个的转型;今天,作为“排头兵”的广东,又走到了一个决定广东前途命运的十字路口,但人们有理由相信:“敢为天下先”的广东人,能再次“杀出一条血路来”!

  本报记者汪令来

  

构建创新广东 实现经济转型

  图:创新产品总是很抓眼球陈秋明摄

  

构建创新广东 实现经济转型

  图:科技创新不断地“撞击”着我们的生活新华社发

  (夏天/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