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权威评论:广东必须率先走自主创新之路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2日15:45 金羊网-羊城晚报

  李惠武(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胡锦涛总书记最近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强调,要坚持把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这是党和国家在新形势下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2004年12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广东时特别要求广东,要把科技自主创新摆在突出位置。这更是切中广东的要害。温家宝总理今
年9月视察广东时又要求广东通过自主创新率先加快发展。广东省委省政府刚刚召开的创新工作大会明确提出,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在全国掀起以创新谋振兴的浪潮之际,改革开放先走一步、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广东,率先走出一条自主创新的新路子,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唯有自主创新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其速度之快、规模之大超乎想象。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人类经济社会的主导力量,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实力的根本标志。进入工业化之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崛起进程,无不在说明,科技创新在现代社会是支撑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

  1776年英国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引发了第一次产业革命,1940年英国的钢铁和铁路技术创新引发了第二次产业革命。19世纪末,美国通过石油开采、冶炼和电气技术的创新及其产业化,成为第三次产业革命的领导者,并取代英国成为新的世界经济发展中心。1946年美国发明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促进了晶体管和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提升,带动世界经济持续发展近20年。20世纪90年代,世界掀起了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创新高潮,美国在这一轮科技创新中又处于领先地位,继续领导了世界经济持续增长。

  历史告诉未来,提高国家竞争力、提升产业竞争力,核心是增强科技竞争力,而增强科技竞争力,最根本的是提升自主创新力。广东要实现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重大跨越,要实现持续快速的经济发展和率先基本现代化,别无他路可寻,唯有自主创新。

  “拿来主义”滋长了创新的惰性

  广东近20多年经济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与这一地区独特的外向带动和科技创新之路密不可分的。改革开放之初,随着港澳两地制造业的大量内迁,带来了先进的制造技术和加工设备,形成了相对于本土企业在技术上的领先优势。这种“拿来主义”的技术提升捷径,使广东的制造业大大缩小了与外资企业的技术差距。

  但毋庸否认的是,这种“拿来主义”模式,也使我们许多企业滋长了创新的惰性,形成了“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不良循环。除民营科技企业外,绝大部分企业并不重视技术创新,甚至包括大型的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对技术创新也是“有认识,无作为”。

  资料表明,日本、韩国在工业成长期,每花1元钱引进技术,就要花5~8元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而我们却只花0.07元。据对2600多家大中型工业企业的调查,技术创新投入仅占企业销售总额的1.6%。大量的中小企业则更多地限于简单的工艺模仿和来料加工。因而,广东面临关键技术自给率极低和知识产权问题的严重挑战,许多部门和行业的核心技术受控于人。在经历20多年经济快速增长之后的今天,面对强手如林的国际国内市场,广东已开始凸显出由于创新能力不足所带来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效益、低层次的严重劣势,使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政府大有作为

  事实上,根据国际经验,当一个地区的人均GDP达到2000~4000美元的时候,便应该进入创新导向的阶段。广东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GDP已达2400美元以上。因此,广东改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确立科技自主创新的发展战略,已成水到渠成之势。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关键是在企业,但政府并非无所作为;相反在现阶段,可能大有作为。政府必须着眼于当今世界的科技发展趋势,加快培育和建立区域性的自主创新体系。要通过税收、贴息和直接投入等形式,大力鼓励大中型企业设立产品研发中心和科技自主创新。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促进企业高度重视技术引进之后的消化、吸收和创新,通过引进与吸收相结合的集成创新,加快缩小与先进国家的差距。要不断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努力营造有利于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服务经济主战场,积极参与企业科技开发的激励机制。要加大各类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高度重视和发挥人才的创新作用,形成科技队伍合作攻关的团队精神,等等。

  (夏天/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