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南昌:在对接中开放 在开放中崛起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3日10:50 新华网

  编者按:

  走过“十五”不平凡的五年,当前中国经济正进入“高增长、低通胀”的稳定增长期。成绩来自于最近两年多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成功实践,来自于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落实。明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妥善处理经济生活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有待于宏观调控的继续深入,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增强自主创
新能力等长期性课题,也将成为明年工作的着力点。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步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实施“十一五”规划一定要开好局、起好步。

  在对接中开放

  (记者 陈建华 李兴文)

  对于南昌来说,在跨入新世纪的这些年里,它展示给世人的已不再只是红色经典和革命故事。她的风生水起,她的浴火重生,已经让外部世界感受到这座古城活力的涌动和迸发。

  不久前,英国《金融时报》刊登了一篇关于江西南昌的报道:“像江西省省会南昌那样的内地城市大多在国内外投资商的开发计划之外。但是,南昌的命运正在发生改变。几年来,数条高速公路和铁路的修建已使这座城市不再偏僻和遥远,制造业也因此从沿海转向内地……”从“把经济发展的大厦建立在农业基础上”到“以工业化为核心”战略思想的转变,从“积极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到“对接长珠闽,融入全球化”发展思路的提升,南昌以她的灵性、热情和智慧,探寻着自己的成长之路,引领着江西经济的快速崛起。

  开放的抓手是什么?是对接,而不仅仅是承接

  打开中国行政地图,人们不难发现,南昌是全国惟一一个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东南三角区相毗邻的省会城市。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占有天时、地利的城市,长期以来经济发展却不尽如人意。

  据统计,2001年,南昌市的GDP为485.62亿元,财政收入为21.42亿元,分别居中部六省省会城市的第四位和第六位。比之经济发展滞后更令人不安的是,人们的思维观念落后,政府的体制机制僵化,产业发展的思路模糊……难道南昌人就这样在吟唱着先人谱就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华章中沉沦?

  如果说,农业比重大、工业基础薄弱、开放观念淡薄、市场经济意识落后等因素是南昌寻求自身发展必须克服的障碍,那么,近年来,长珠闽地区全面推动产业和技术升级,扩大发展空间,加快产业梯度转移等趋势,则为具有区位优势、资源丰富、生态优美、成本低廉的南昌提供了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中共江西省委常委、南昌市委书记余欣荣在谈到南昌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的轨迹时,深有体会地说:以南昌现有的经济总量,就是年增长20%也是不行的。那么靠什么呢?要靠更开放、更开明的对外开放政策。开放的抓手是什么?是对接,而不仅仅是承接!在采访中,南昌的各界人士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从“承接”到“对接”,虽然只是一字之差,却有着天壤之别。承接是被动的,对接是主动的;承接是单向的,对接是双向的;承接是表层面的,对接是多层次、全方位的。

  过去坐等时机,恰恰错失良机;如今主动出击,迎来了无限生机。

  用南昌市市长李豆罗的话来说:“那么多年,南昌错过了;这些年里,南昌没放过。”

  让一切有利于对接的生产要素充分涌流

  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发展的差距,很大程度上缘于思想观念的落后。一直以来,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南昌人,往往是“谈起农业大半天,谈起工业一支烟,谈起金融不沾边”。痛定思痛,南昌的决策者们决心走出自我,以观念对接为先导。于是,从2002年至今的4年里,南昌市每年都要组织数批高规格代表团,赴南粤沐风,到沪苏听潮,去八闽寻策,往海外引智。在短短的4年中,全市有1万以上人次的干部被派往国外,学市场经济,读企业管理,看城市规划。4年间,每个双休日的知识讲座或高峰论坛,已成为南昌人的必修课。在那里,人们听到的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先进理念,前沿产业的发展态势,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

  当南昌人饱餐着一顿顿思维盛宴的同时,他们的视野、他们的观念、他们的素养也渐渐发生了嬗变;而南昌,这块充满潜力的土地也随之开始萌动和隆起。

  观念的对接趟开了南昌经济发展的路径,产业的对接则使南昌的经济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通道。如果把南昌的经济比作一个地球,把制造业比作撬动这个地球的杠杆,那么对接便成为了支点!

  为了实现产业的对接,2003年4月,南昌市提出了打造现代制造业重要基地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南昌市的决策者们又一次展示了他们的智慧。

  从2001年到2003年,通过承接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南昌的制造业已经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如果一个地区仅局限于承接,则只能仰人鼻息,难有出头之日;如果不积极地、主动地实行产业对接,将永远陷于被动和落后。基于这一思路,南昌市在与外部世界进行产业对接时始终遵循这样几条原则:

  一是在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同时,与本地区产业发展的一步到位相结合;

  二是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不再盲从,与本地区的产业布局、结构优化、经济成长相结合,最大限度发挥其带动和撬动功能;

  三是承接与自主创新相结合,通过嫁接和整合,实现优势再造;

  四是对接只是手段,融入才是目的。通过产业对接,融入全球化,参与国际分工,追赶国际水平,迎接国际挑战。

  制度因素不是经济发展的“外生变量”,而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因此,完善的体制机制是实现产业对接的前提。如果在体制、运行机制等软环境上不能实现与长珠闽一体化,那么,承接过来的产业和资本就很可能因为“水土不服”而转移到其他地区。对此,南昌人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苦。令人耳熟能详的“成本最低、效率最高、回报最快、信誉最好”,如今已成为南昌进入长珠闽乃至世界的敲门砖。为了打造这“四最”品牌,南昌人从体制和机制上与外部世界进行了全方位对接。

  凡是由市场调节、企业自主决定、中介机构能够提供服务的事项,一律改“审批制”为“登记制”。

  凡是长珠闽地区已经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南昌一律对应取消;按照国际运行规则,长珠闽地区没有取消的,南昌也结合实际适当精简。

  与此同时,在行政审批程序、市场准入条件、工商登记审核、企业信用体系、信息网络系统等方面,与长珠闽地区实行一体化,从而形成了规范有序、公平透明的竞争秩序,营造良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机制环境。

  从低落到高昂 从禁锢到开放

  穿行在南昌近7400平方公里土地上,感受着460万南昌人的活跃创造,记者的感奋和惊喜油然而生。

  思想决定行为,思路决定出路。南昌人咬定对接中崛起的思路,在坚持中不断地完善,发展的绩效也取得了质的飞跃。今天,当人们再次将目光投注到南昌这块“红土地”时,无不惊讶于她的“变脸”:

  ──国民经济保持强劲稳健的发展态势。全市主要经济指标连续4年保持两位数的快速增长。今年1~6月,全市GDP达408.5亿元,增速为16.1%;1~8月,财政收入75.9亿元,同比增长16.8%;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09.97亿元,同比增长46.9%。──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2004年工业性投资为100.64亿元,同比增长85.3%;今年1~8月为69.26亿元,同比增长5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今年1~8月增速达25.5%;支柱性产业加快形成和发展,汽车制造、光机电、家用电器、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日臻发育成熟;一批优新企业迅速成长,江铃、方大、晨鸣纸业、奥克斯、台湾东元电机等企业集团发展迅速,由此带动了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对全市经济起到了巨大的支撑和拉动作用;以工业园为产业对接载体的工业经济板块已经形成,成为名副其实的增长极。──开放型经济快速攀升。2004年,实际利用外资为7.3亿美元,实际利用内资185.4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12%、37.5%。引资的规模大、结构优、质量好,带动了产业层次的提高,增强了本地经济与外资企业、国内各生产企业的产业关联度,实现了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的转变。目前,世界500强有17家在南昌投资落户,国内200强仅制造业就有18家在南昌投资。今年1~8月,实际利用外资5.68亿美元,实际利用内资187.24亿元,分别增长16.2%、46.6%,开放型经济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7.1%。──城市综合实力和品牌效应日渐显现。据《2005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显示,在全国200个城市中,南昌市的城市综合竞争力由2004年的第40位前移至2005年的第30位;世界银行《对中国23个城市投资环境调查报告》中,南昌与北京、深圳等并列为B+类;台湾电机同业公会连续两年将南昌选在内地最佳投资环境城市前10名内。从低落到高昂,从禁锢到开放,从承接到对接,直至融入。南昌,正如一个翩翩少年,英姿勃发,活力无限。

  在开放中崛起

  (记者 陈建华 李兴文)

  在“对接长珠闽,融入全球化”的经济大潮中,南昌人以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和开放观,全力搭建“亲商、安商、富商”的魅力平台,使这座内陆城市短期内迅速成为境内外资金涌流的洼地。

  整体营造:“组合拳”打出综合优势

  2003年,奥克斯与南昌正式签约,投资10亿元建造工业园。去年企业又追加投资6亿元。谈到增资扩股的动因时,奥克斯集团南昌工业园负责人郑志海说:“是政府的一系列产业培育政策,增强了我们的投资信心。”在引进奥克斯集团后,南昌市有关部门随即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加大配套企业的招商力度,以期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南昌市对外贸易委员会副主任丁勇利说:“引进仅仅是起点,绝不是终点。一个地方如果不能为企业营造回报较快的投资环境,就留不住客商的心,终有一天难逃‘今天开业,明日搬迁’的厄运。”为让客商尽早取得预期回报,南昌注重整体营造,全程跟踪服务,着力建立项目签约投资的服务体系。为此,他们施展出一套套“组合拳”:

  为了保持电价稳定,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与电力公司合作,招商引资兴建变电站,对入园企业实行用电直供,降低了企业管理费用。

  对投产的龙头企业,南昌创新服务模式,建立“网上政府”,政府与企业在网上互动。如今,全市17个与企业生产经营有关的职能部门每天必做的一件事,就是上网查阅企业反映了哪些问题,然后迅速采取措施予以解决。从去年开始,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南昌高新技术开发区正式启动ISO4000环境管理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企业的水平与国际接轨。

  去年5月1日,南昌正式出台了《南昌市优化投资环境条例》,这是国内首部优化投资环境的地方法规,条例以法律的形式保持开放政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模仿式创新:“像我者死,变我者生”

  南昌市政府的一位领导说,对于那些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我们无疑要学习和引进,但这还远远不够。成功的经验是不能复制的。我们必须对其认真加以研究,结合南昌的实情,提升它的优势,弥补它的缺陷。

  南昌有一个全年无休的“证照办理一站式”窗口,这是一个“全天候”办事的政府机构。这项源自沿海发达地区服务客商的做法,移植到中西部地区一些地方后显得“水土不服”,流于形式。其原因在于政府职能部门对办证工作人员授权不够,服务窗口现场受理后仍要层层汇报才能审批;政府部门逐一办结后才向其他部门转送材料,拖延了审批时间,导致效率低下。针对这些可能发生的问题,南昌市政府从制度创新入手,职能部门在办证窗口设立首席全权代表,充分授权,现场受理,限时办结;同时,改“串联审批”为“并联审批”,实行“一家受理,抄告相关,并联审批、限时办结”的制度。原来全市4县5区都有办证服务窗口,但各自为政,互不相干。为整合资源,南昌市出台规定,县区的办证服务窗口都归属市办证服务中心协调指导,彼此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同时,南昌大力削减行政审批事项,大量减少与市场经济不适应的申报材料和审查内容,对一般审批办证事项实行一审一核制,削减率达65%。目前全市仅保留359项行政审批事项,是全国保留最少的城市之一。“像我者死,变我者生。”南昌市政府副秘书长、市优化投资环境办公室主任李国根认为,中西部地区在与沿海发达地区实施对接过程中,如果不顾自身发展实际,照搬其机制、体制,势必“消化不良”而难以为继,而进行模仿式创新则可以扬长避短,推陈出新。最近有关部门就客商投资所需办理的土地证、建筑许可证等10多项证照的办结时效调查比较中,南昌在深圳、重庆、南京、长沙等全国14个城市中,综合排名第一。

  “加法”与“减法”的辩证法

  随着市场经济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区域经济发展在全国已经形成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之势,但中西部一些地方在争创新一轮发展优势的同时,相继出现恶性竞争现象,最为典型的就是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竞相比拼”:你优惠电价,我免费送地;你降低税收,我免征规费等等。这些做法导致土地供应紧张、资源快速消耗,生态环境恶化,招商成了“招伤”。营造开明开放的投资环境,南昌在“加法”上做足“功课”。

  南昌地处中部内陆,没有港口出航,在承接沿海产业梯度转移中,水、电、劳动力的成本降低了,但运输成本却高了,处理不好,优势可能会被抵消。对此,南昌别出心裁,变劣成优。就没有出海口的情况,南昌与沿海港口城市合作,借助越境而过的浙赣铁路、京九铁路将产品输送到宁波、厦门等港口。“海铁联运”使南昌“通江达海”,成了内陆的“无水港”,原来要10多天才能运到的产品,如今两三天就顺利地送到沿海港口。自2001年始,南昌就在全市掀起一场场“政府效能风暴”,矛头直指推诿扯皮的“衙门作风”和向企业乱罚款、乱检查、乱摊派、乱收费的“四乱现象”,一批顶风违纪的干部被撤换。同时,南昌市出台《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失职追究制》等八项相关制度,政府作风也由此焕然一新。

  细节取胜:天下大事 必作于细

  想客商之所想,急客商之所急,这样的事在南昌不胜枚举。今年7月10日8时30分,南昌市上海路改造工程因施工不慎,导致自来水管破裂,落户在附近的泰丰轮胎(江西)有限公司因缺水面临停产。消防部门接到报告后立即调动消防车,连续17个小时为该企业送水。世界第五大电机制造商──台湾东元电机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接受记者采访时连说自己与南昌“相见恨晚”。“官不理旧账,是客商最担心的事,而在南昌则不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他说,从自己来南昌投资,市里的高层领导和开发区的领导都换了两三届,但每任领导离职和就任时都一一悉心告知,时常嘘寒问暖。有客商说:“这些小事情看似微不足道,但对我们客商来说却是最好的亲商、安商举动。”人变事不变,南昌构建细节亲商的投资环境已经上升到制度层面。为积极鼓励台商来南昌投资,南昌市出台了21条措施,内容大到政策扶持、服务企业,小到台商医疗体检、子女入学。卫生部门建立了台商医疗卡制度,指定定点医院,定期为台商作免费体检;教育部门免收台商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借读费,每条措施都为台商“量身定做”。(来源:半月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