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震四方的彝族民间舞蹈“擦大钹”(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3日11:46 云网 | |||
擦大钹表演 “擦大钹”,彝语称“大钹聚自得儿”,是流传在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瓦房彝族乡徐掌、白龙井、四棵树等彝族聚居村寨的一种集舞蹈、武术、杂耍、打击乐演奏于一身的非 这种舞蹈曾在1991年,被保山的专业文艺工作者采集素材后创作、编排成舞台节目《大钹韵》参加云南省首届民族民间舞蹈比赛荣获表演一等奖;1992年,又以“擦大钹”为素材集体创作编排了大型广场舞蹈,定名“永昌钹舞”,由120多名专业、业余演员表演。参加了在昆明举办的“第三届中国艺术节”。在开幕式大型文艺表演《神州彩虹》中以其恢宏的气势、壮观的场面和震撼人心的力量赢得中外来宾、专家学者的高度赞扬,赢得了春城观众一阵阵热烈地掌声,一举荣获“第三届中国艺术节”组委会颁发的“表演综合一等奖”和“组织一等奖”,为云南省和保山市争得了极大的荣誉。艺术节期间,还有省内外文艺界人士把“擦大钹”与“威风锣鼓”相提并论而誉为“南钹北鼓”。专家学者们对“擦大钹”有这样的评价和发自内心的赞美就足以证明“擦大钹”舞蹈本身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研价值和艺术价值。此后,以“擦大钹”为素材编排的舞台节目《劲歌》和广场舞蹈《钹鼓喧天庆盛典》等节目纷纷亮相在省、市、县(区)的专业舞台和重大节庆的大型开幕式文艺表演中。而且,只要有大钹舞蹈参加,整台表演就会增色不少,大钹舞蹈也必然成为亮点节目,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现在,“擦大钹”已经成为保山市乃至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一个重要的品牌。 在民间,“擦大钹”的应用非常广泛。当地群众讨亲嫁女、建房乔迁、超度亡灵、老人去世、二月初八“姑娘节”等喜庆节日都少不了要请大钹班子到家中来表演一场,遇喜事时,“擦大钹”,可以为喜事增添喜庆气氛,喜上加喜。遇丧事时,“擦大钹”可以为死者“理魂指路”,“超度升天”。在节日庆典中,“擦大钹”可以迅速制造喜庆的氛围,渲染欢乐祥和的情绪。所以,大钹班子走到哪里,都受到人们的欢迎和尊重。 关于“擦大钹”的起源,史志和文献均无记载;民间也没有可靠的说法。据“擦大钹”艺人们讲,“擦大钹”这种舞蹈,真正的来历不知道,只晓得是老辈子传授下来的。另有口碑资料说:“自明朝以来,永昌就有打铸大钹的手工工艺,大钹作为打击乐器用于民间喜庆活动已经历史久远。”由此推断,永昌(今保山)可能明清之际就出现了“擦大钹”舞蹈。随着历史发展,多民族文化相互渗透,相互交融,这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多已失传,只有在徐掌、白龙井、四棵树这些地理环境特殊,又很封闭的彝族山寨中才得以保留至今。目前,徐掌村的擦大钹艺人们公认的老师傅叫茶在(1957年去世);茶在传授给茶留兴;茶留兴又传授给儿子茶发金等一班人。目前已有下一代的年轻人开始学习此项技艺。在徐掌村新一代的大钹艺人中,当数茶发金掌握技艺最全面,表演水平最高超,也是当地“擦大钹”的重要传承人。茶发金已于2002年5月被云南省文化厅、省民委命名为“云南省民族民间舞蹈艺人”。 早在20世纪70年代,保山市文化界的张学文先生等人就已经关注“擦大钹”了。进入80年代以来,文化艺术工作者先后对隆阳区瓦房乡一带的彝族舞蹈“擦大钹”进一步作了调查。尤其是在1985年开展的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工作中,普查人员深入彝山,向艺人们学习了“擦大钹”,并针对该舞蹈的套路、动作、起源、传承等情况进行了访问调查,收集整理,但由于当时缺乏摄像设备,无法将民族民间原生态的舞蹈详实生动地记录下来;1991—1992年,文艺工作者们又先后两次造访徐掌村,但也只是学习了一些套路动作;直至2001年,开展“云南省民族民间音乐、舞蹈艺人命名调查”期间,文艺工作者们再次来到瓦房彝族乡调查“擦大钹”。至此,“擦大钹”这种优秀的、民间风味十足的打击乐舞才得到较为全面的记录。 如前所述“擦大钹”是一种以“大钹”为主要表演道具,集舞蹈、民间武术、杂耍、打击乐演奏于一身的舞蹈。在当地,有多支大钹班子活跃于民间。大钹班子一般由6人至8人组成,全是男性,忌讳女人加入。旧时,表演者常常分别戴上唐僧、沙僧、孙悟空、猪八戒、彝仙女等面具边敲边跳,使舞蹈谐趣横生,吸引观众。自八十年代后,戴面具的表演已少见,但表演中还常常保留着一些猴戏动作。“擦大钹”的步法以骑马步、踏步、蹲步、弓箭步、跳踢步、横跳步、磋步等矮桩动作为多;钹位有正钹、侧钹、胸前被、胯下钹、盖钹、泼水钹、抛钹、点擦钹、揉擦钹等多种击钹方式。这些步法和擦钹的钹位、技法,在舞蹈当中灵活多变,交织运用,显得既有规律,又没有确切的规律,带有一定的即兴性。“擦大钹”舞蹈有5个最基本的套路:有“长板”、“纱帽顶”、“串花”、“苍蝇搓脚”、“拳打”(五合丢拳)等。“长板”以正钹、侧钹、盖钹、揉钹、点钹以及相应的技巧表现擦大钹的刚柔、强弱、徐激、跌宕变化的韵味。“拳打”(五合丢拳)一般为二人出场,动作基本对称,有一定即兴性,且有明显的武术特点,时而单打,时而对打,翻腾跳跃,灵活多变。“苍蝇搓脚”常在深蹲的姿态中完成和展示各种击钹技巧,别有一番情趣。“串花”是以大钹对串,大小钹对串,大钹、小钹、大钅芒 、铙子对串,使舞蹈画面产生丰富变化的套路。“纱帽顶”则是以胸钹、背钹、胸背钹、头顶钹为主干,在动作上融进民间武术动作的套路,富有逗闹、嬉戏的风趣情调。根据场面的需要和表演者体力和激情程度,以上5个套路都可以分为独舞、双人舞、多人混合舞等多种形式。就每个套路而言,表演者通常都可以在保持基本动作风格的基础上,加入花哨的即兴动作,甚至加入一些诸如“抛钹”、“苍蝇搓脚”、“抱腿”、“坐打”、“矮桩”等高难度动作,使表演更加精彩迷人,获得更多掌声和赞美声。“擦大钹”舞蹈,由于大钹沉重,且多采用半蹲半跪、幅度较大的动作,消耗体力太大,所以,短时间的舞蹈跳下来,舞者便大汗淋漓,气喘吁吁了。在擦大钹班子里,个个都是个多面手,既能出场擦大钹,又能打鼓、敲钅芒 、吹唢呐。擦大钹表演时,伴奏者或站或蹲或坐,围成半圆,擦大钹舞者轮番上阵,在中心区表演。遇到大场面时,则几个班子会聚一堂,几副大钹同时登场表演,更显得气势磅礴,热闹壮观。 “擦大钹”,除主奏乐器“大钹”外,常用堂鼓,小红鼓、大锣、小钹、闹子、小唢呐、长号等作为伴奏乐器。每次表演,都以长号吹长音开场,紧接着,明亮的唢呐曲调和热闹的锣鼓打头引出大钹舞者的精彩表演。在擦大钹表演中,唢呐是一种应变场合、依办事程序及时变换曲调并贯穿始终的重要乐器。例如在讨亲嫁女的喜事场合中,唢呐要依次吹奏离娘调、哭娘调、起身调、出门调、过山调、过街调、进门调、迎喜调。喜事完毕时还要吹奏拆棚调。在丧事场合中。唢呐要吹奏敬师调、上祭调、劝尸调、亡调、起棺调、过山调、下葬调等曲调。大小钹及全堂乐器齐上场时,常吹奏紧梭罗、三板、二黄等曲调。表演时,所有的唢呐曲调与擦大钹动作可以各吹各打,勿需统一节奏。 “擦大钹”的确称得上优秀的彝族舞蹈,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这话一点也不过分。只要“擦大钹”的长号吹响,锣鼓喧天,钹声振荡,便会勾魂般引来山寨的男女老少。围观者里三层外三层地围成圆圈,兴致勃勃地观看表演;而舞者则轮番上阵,各显身手,各展高招。他们越跳越有劲,越擦越出神,直跳到大汗淋漓,精疲力竭方肯罢休。一场跳下来,稍事休息,抽烟喝酒,养足精神后二场又起…… 综上所述,彝族舞蹈“擦大钹”的确不失为保山市民族民间艺术宝库中一颗熠熠闪光的宝石,一束芳香四溢的鲜花,一个具有发展前景的文化品牌。我们应该有效地保护它,弘扬它、开发利用它,使它代代相传,发扬光大,放射出更加灿烂夺目的光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