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空巢少年近来特别多 谁解心结社工和父母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3日15:27 金羊网-羊城晚报

  老师说,父母首先要承担起教育和培养子女的责任

  本报讯记者曾璇、李春暐,实习生黄文静报道:“晚报记者吗?我孩子情况和你写的类似,我现在真不知该怎么办才好……”昨天本报《关注》版关于问题少年“小为”的报道在读者中引起不少回响。焦灼的询问声中,不难听出家长们对孩子的怜爱与无奈。

  来电中,有为生计所迫,两夫妇不得不一起外出谋生的;也不乏因特殊工作而难得与儿女相聚的;更有家境不错,但为了孩子能有更优裕的生活条件,长年累月“屡过家门而不入”的。众多来电显示,“空巢家庭”,并不单纯存在于偏远乡镇,也不止于低收入家庭,“小为”并不罕见,或许就在你我身边。

  “‘空巢家庭’近年确实比以前增多,几乎每个班都有几个。”广州市人大代表、市七中副校长谢小萍介绍,生活在“空巢家庭”的孩子,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存在问题,很难只寄望于学校来解决。如果问题已经出现,父母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花上相当的时间精力来解决;另一方面也需要更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来把孩子从诱惑力极大的复杂社会中“拉”回来。

  “谁不爱自己的孩子?我是为了这个家才长年在外工作。”家长们往往这样倾诉,正如小为的父亲,也是为了生计远赴异国。然而,与“奶奶”一辈独处,又甚至独自在家的“小为”们,每当孤独地透过窗口,仰望这个城市破碎的天空时,眼睛里可会看到父辈们的难处?

  华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王宏伟指出,“空巢家庭”是现实中无奈的选择,父母外出都是为了谋生,对这样的家庭及其产生的问题,不应过多指责。但是,空巢家庭尤其应当注意父母的教育责任,毕竟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监护人,委托给上一代或是亲友,已是让第三人来承担自己本应负起的责任,如果生而不养,更要负法律责任。同时,家长也应在挣钱与孩子的培养问题上,两相权衡作出选择。

  王宏伟认为,空巢家庭由于隔代沟通不畅,往往会产生许多问题,家庭对孩子产生不了吸引力,唯有转向社会。小为父母向社会求助,提出了一个现实的尴尬:一方面社会有需求,另一方面由于观念、待遇等多方面的问题,很多人并不愿意从事社工行业。但在香港及海外,当家庭、学校教育都难以解决问题时,就有社工出面帮助进行辅导、心理疏导等,而大陆确实缺乏相关的社会辅导机构,社区人力有限,也没有专门的社工队伍,这是个城市管理体制与社会管理体制上需要增补的环节,也是社会良性发展必须的“润滑剂”。

  “在外打工的家长们必须明白,对孩子来说,物质绝对不是唯一的。”广东省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曾锦华如是强调。他指出,“空巢家庭”现象还会继续存在,但问题绝不是短时间就能解决的。他表示,每当身边出现“小为”,除街道等政府部门或是义工等社会组织应该适时加以援手外,邻居还有孩子的老师,多付出一份真心,串串门,也许就能适当填补孩子心中的空白。

  也许伸伸手,你我身边的“小为”就将不再空虚冷漠。

  (晓航/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