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培训班论战调查:提倡者受关注度堪比超女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3日23:33 时代信报 | |||||||||
今年9月5日,南京《金陵晚报》头版刊载了一篇《“建筑风水”正式登上南大讲坛》的文章。这篇文章披露,南京大学易学研究所将与中国建筑风水文化中心合作,由研究所代表该中心举办一个关于建筑风水知识的培训班,开展“建筑风水文化”认证、考核。考核合格者,将可获得由建设部中国建筑文化中心颁发的“建筑风水文化执行官(师)”资格证书。 这条消息迅速被全国各大媒体转载,一场关于“风水学说到底是科学还是迷信”的争
原定于10月1日在南京开班的“风水培训班”被迫延期。 一个多月后,这场争论逐渐平息下去,反对者们咄咄逼人的态势有所缓和。 风水学说的支持者们终于找到了难得的空当。11月29日到12月2日,“中国建筑风水文化与住宅环境研讨会”在北京国务院第二招待所召开。对这场由“培训班”变身而来的研讨会,主办方中国建筑文化中心异常低调。据研讨会负责人介绍,保持低调态度是为了避免媒体“恶炒”。 12月8日,本报记者飞赴南京,直接对话这场论战的核心人物。 风水大论战再调查 培训班试图修成“风水正果” 信报记者朱彦南京报道 12月9日,阴冷的天气笼罩着六朝古都。 “前段时间的‘恶炒’结束后,你是第一个来南京采访我的外地记者。”中国建筑文化中心下属的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徐韶杉说。 徐韶杉的另一个身份,是这个“风水培训班”的业务负责人,负责处理该培训班的具体运作事项。 在建设部的网站上,记者看到了有关“中国建筑文化中心”的介绍,表明该中心确属建设部直属单位。 回想起整个9月,全国舆论对“风水培训班”铺天盖地的批判之声,徐韶杉一副不堪回首状。“压力太大了。周围全是否定和反对,我们的声音显得非常微弱,没人听我们的。”徐韶杉眼睛望着窗外阴霾的天空,手里的香烟一直放在嘴边,长长的烟灰掉落在桌面上。 据徐韶杉介绍,中国建筑文化中心很早就有了搞培训的设想。经过一段时间酝酿和组织,今年8月底,他们与南京大学易学研究所签订了委托合同,开始正式组织培训班,并在南京和北京设立报名点,公布了《招生简章》。 “培训班的事情一被媒体披露,南京大学、中国建筑文化中心,还有我个人都被推到了风口浪尖,成了全国媒体关注的焦点。从9月5日《金陵晚报》刊载这条新闻以后,我们的电话就被打爆了。”徐韶杉回忆。 他告诉记者,来电话的可以分为三种人,一是要来参加培训班的风水学爱好者;二是持质疑甚至反对态度的人;三是全国各地的媒体记者。 “多的时候,我们几乎每分钟要接两三个电话,经常是刚说完一处,把电话放下,马上铃声就又响了。电话密度实在太大,我们连去饮水机接水的时间都没有,大家都口干舌燥。到后来,我们的声音都说得嘶哑了。”徐韶杉笑道。 据他分析,风水培训班引起大家广泛关注的原因,是因为这次站出来支持风水学说的都是一些德高望重的知名学者,再加上南京大学的名气,“没有理由不受关注”。 正因如此,这次公开表示支持风水学说的专家学者,被媒体命名为“学院派风水大师”。 几天里,全国各地新闻媒体蜂拥而至,纷纷扑向中国建筑文化中心设在南京中山北路华美达怡华酒店15楼的办公室。 这间不足20平方米的办公室被各路记者挤得水泄不通。一位工作人员回忆:“办公室里摩肩接踵,记者们拿着各种摄像机、照相机在办公室里挤来挤去,转个身都困难。” 办公室里有三部电话,但工作人员只有两个。由于电话不断,记者们的采访每过一两分钟就会被打断。 到后来,有的记者干脆帮徐韶杉接起了电话:“徐老师,我听你接了那么多电话,我都知道该怎么给对方解释了。干脆先帮你接电话吧。” 与此同时,南京大学学校办公室的电话也成了热线。据徐韶杉了解,最忙碌的那天,有1000多人拨打该校电话,该校的正常工作被完全打乱。 不过,南京大学校方对风水培训班一事的态度却出人意料。南京大学办公室工作人员对所有打电话咨询培训班事件的人表示“南大没有办‘风水班’”。对于易学研究所与中国建筑文化中心签订的合同,南京大学官方的解释是:“易学研究所不是独立法人单位,不代表南京大学,南京大学并没有在合同上盖章。” 此后,68岁的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李书有不得不悄然退出培训班的筹备。他另外的身份是南京大学易学研究所所长,世界易经联席会议主席。 “我的受关注度堪比超级女声” 各路记者完成了在南京的采访,各种有关风水培训班的报道出现在各大媒体。令徐韶杉感到遗憾的是,几乎所有的报道都在质疑和批判风水培训班,舆论呈一边倒的态势。 就在《金陵晚报》率先披露此事后,9月6日,《扬子晚报》发表了名为《“风水文化大师”且慢进大学》的评论文章,对风水培训班表示了质疑。 这篇评论写道:“新中国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风水一直作为唯心主义、作为封建迷信受到批判和否定……(开设风水培训班)真不知道这是在张扬科学还是为迷信张目。” 这很可能是批判风水培训班的第一篇报道。从这以后,全国各地媒体对风水培训班的批判文章纷纷见诸报端,反对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 9月7日,《工人日报》发表名为《让人看不懂的“风水”培训》的新闻观察,文章尖锐地表示,“作为传播科学知识和人文精神的大学殿堂,尤其应该规避这种带有迷信色彩的东西……‘风水’培训,还是不搞的好。” 同一天,南方日报也发表了题为《穿上“名校马甲”,风水它还是风水》的评论,表达了对风水培训班的反对态度。 与媒体的态度一样,网民也在用各种方式表达着对风水培训班的否定态度。在新浪、搜狐等知名门户网站上,网民们纷纷发帖、跟帖质疑风水培训班,言辞激烈,有激动者不惜使用粗俗语言展开人身攻击。中国建筑风水文化网的主页甚至数次被黑客“黑”掉。 风水培训班迅速成了全国媒体炒作的焦点,徐韶杉的名字也迅速升温。据他自己介绍,在最火爆的时候,打开google搜索“徐韶杉”,可供查询的信息共有105万条,受关注度几乎赶上“超级女声”。 面对潮水一样涌来的反对声音,徐韶杉感到十分不解:“风水文化中肯定含有一些需要摈弃的封建迷信糟粕,但它更多的是需要我们好好继承和发扬的。每个记者来我们办公室,我们尽力向他们解释清楚,我们开设风水培训班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去芜存精,可为什么他们的文章里,说到批判的内容就洋洋洒洒两三页,说到可以继承发扬的就只有区区两三行?” 由于南京大学校方激烈的否定态度,9月8日,徐韶杉被迫将办公室门上的“南京大学易学研究所”字样去掉,只保留了“建设部中国建筑文化中心”。 按原计划,风水培训班本该于今年10月1日在南京大学开班,但由于巨大的舆论压力和南京大学的态度,风水培训班的开班日期被迫推迟,开班地点也从南京转到北京。 风水培训班的名字,由原定的“建筑风水文化培训班”变为“中国建筑风水文化与住宅环境研讨会”。 对此,徐韶杉解释,因为报名者基础不一,搞成研讨会的形式更有利于风水知识的传播和普及。另外,出于种种原因,参加风水培训班的学员将不会得到培训合格证书,换为仅能证明参加过这次研讨会的学习代表证。 11月29日到12月2日,“中国建筑风水文化与住宅环境研讨会”终于在北京国务院第二招待所举办。据徐韶杉介绍,到会的专家有北京大学于希贤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张其成教授,参加研讨会的风水学爱好者接近100人,这其中有做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的专业人士,有私营企业老板,有穿着唐装的民间风水师。每个人参加会议的费用是5800元。 据一位参加过研讨会的学员介绍,这个研讨会内容很丰富,有专家发言,也有学员谈自己学习风水的心得体会。“研讨会讲了很多风水理论在城市建设和房屋设计中的实际应用。不过我自身基础很差,听不太懂。” 这次研讨会并没有引起媒体的广泛重视。在徐韶杉看来,媒体不介入的态度对他们更有利。“我不想看到媒体又像以前那样恶炒我们。恶炒还不如不炒。” 徐韶杉觉得,媒体的“冷淡”是件好事。“表面上看,他们现在对我们不闻不问了,但实际上这可以看出他们也在转变看法。他们自己很可能也意识到,前段时间对我们的批判有些武断。这是转变的开端。今后,我们将得到更广阔的生存空间。我们要抓住这个机会。”徐韶杉扬起头,嘴里吐出一个烟圈,闭上了布满血丝的眼睛。 明年9月9日,该中心拟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一个上千名学员参加的建筑风水文化大会。 与金庸笔下的武林一样,风水行业的从业人员也分为众多流派。据中国建筑文化中心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徐韶杉介绍,时至今日,在全国风水学界有一定影响力的流派就有14个,加上一些没有在公开场合抛头露面的从业者,徐韶杉估计,全国目前有大小风水流派不下100余个。 物理学教授盘点风水江湖 信报记者朱彦南京报道 “小心,要轻拿轻放,碰撞重了,里面的针会卡住,罗盘就不准确了。”李仕徵从卧室的衣柜顶上取下一个用尼龙绳拴着的塑料口袋,轻轻放在桌上,仔细擦净上面的灰尘,解开绳子,取出一只木制的罗盘。这只罗盘比普通的VCD光碟略大,古铜色,表面上刷了一层细密的桐油。 李是南京东南大学物理教授,但是他在国学方面造诣颇深,据称在太极图研究方面是国内数一数二的行家。他在风水方面也浸淫十余年,收集过很多罗盘,搬家时丢了不少,现还有七八个,但“个个经典”。 “这是清朝末年制作的。”李教授左手慢慢托起罗盘,用右手的指头肚在盘面上轻轻抚摸,“年代太久远了,上面的刻度和字都不大清晰了。” 风水源于“帝王之术” “风水学说在我国已经存在了几千年的历史了。”李仕徵教授一边从柜子里取出他珍藏的罗盘,一边向记者介绍风水学说的源流。 风水学说的雏形出现在商朝。据《诗经》记载,当时的一个部落首领公刘带领族人迁徙到陕西彬县落户,为了让部落发展壮大,在选择修建房屋的地点时,公刘颇费了一番周折。他查看了当地的山地走势,观测了风向和水流方向,最终选择了一块后有靠山,前有河流的地方。 此后,风水学说开始引起帝王们的注意。在他们的关注下,风水学说开始成型、发展。 “这期间,出现了很多风水大师。我们常说六大风水大师,就是指鬼谷子、九天玄女、黄石公(张梁的师傅)、张天师(张梁的第九世孙)、赖布衣和刘伯温。这六个大师到底哪些是真实的,现在已经很难考证,但可以看出,风水学说在封建社会里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李仕徵说。 风水学说从诞生开始,就一直是为封建帝王服务的,是一种“帝王之术”。我国古西安、洛阳、南京、北京等都市,都是经过建筑风水选址而营造的。 直到晚唐,这种帝王之家的不传之秘才流传到民间。公元881年,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皇宫里负责掌管天文地理的官吏杨筠松逃难时,从宫中带出了大量介绍风水学说的书籍,从此,风水学说开始进入民间。人们修建房屋、开掘坟墓,都要请人看风水。皖南徽州西递、宏村,浙江金华兰溪的八卦村等,也都是依建筑风水原理选址营造。 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五四运动。风水学说被作为封建迷信而受到抨击。新中国成立后,风水学说在祖国大陆不禁而止。 而此时,台湾地区、香港地区以及国外的日本、美国、德国等地,一部分学者把风水学说当成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开始了研究。改革开放以后,这些学者来到大陆交流研究成果,于是激发起了不少大陆学者重新研究风水理论的热情。 “目前在中国大陆,研究风水学说的有两类人:一类是学者,他们是把风水作为学术来研究的,理论水平较高;一类是民间风水师,他们靠风水作为赚钱的手段。”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栋杰说。 门派分内陆派、沿海派 和金庸笔下的武林一样,风水行业的从业人员也分为众多流派。据中国建筑文化中心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徐韶杉介绍,时至今日,在全国风水学界有一定影响力的流派就有14个,加上一些没有在公开场合抛头露面的从业者,徐韶杉估计,全国目前有大小风水流派不下100个。 “粗略看起来,也可以说,全国的风水流派主要是两派。”李仕徵教授说,“一个是内陆派,一个是沿海派。” 内陆派又称形式派,主要分布在祖国内陆,在查看风水时,内陆派主要依靠当地的山峦走势、河流流向等客观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使用的罗盘是圆形的徽盘(主要出产于安徽休宁)。 沿海派又称理法派,主要分布在沿海一带,沿海派在查看风水时,主要以风水理论结合命理、算卦、五行等多种分析手段,配合当地山水结构做判断。他们使用的罗盘叫“建盘”(主要出产于福建漳州),比徽盘更为复杂,在盘底加上了方形底座,取“天圆地方”之意。 风水学说的目的:天人合一 “风水学说的理论体系相当庞杂,但总的来说,风水学说追求的就是四个字,‘天人合一’。”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栋杰说。 张教授解释,风水学说最重视的是“气”。在为房屋选址时,要注意让“生气”充盈,“杀气”无法进入。这就需要把建筑物修建在前有活水,后有靠山的地方。“从实际表现上说,就是‘山环水抱,山清水秀’。” 他进一步向记者说明,风水学说中认为风水好的地方,必须达到三个要求。首先,后面要有山梁做依靠,使背景空间产生敛聚感,收束视线;第二,两翼要有山梁环抱,使环境空间的敛聚感更强,环抱有情,空间感受效果更加完美;第三,建筑物前面需要有一条清澈的河流,它能产生源源不断的“生气”,同时也能使环境空间前后有照应,看上去不至于单调。 李仕徵教授认为,这些理念,从生态环境的角度看也是合理的。后有山梁,能挡住冬天的寒流;前方视野开阔,有一条河流,能在夏天更好的接受凉爽的河风;两翼山梁离建筑物远近适中,既能保证建筑物接受良好的日照,又不会让冬天的寒流轻易进来。 “这就是‘天人合一’,”张栋杰教授说,“如果用现代语言来表达,就是让住宅及其周边环境与居住者达到最和谐的状态。 风水师道具:罗盘、日晷、鲁班尺 在李仕徵教授心目中,风水是一门很严谨的学说。“天人合一,说起来倒是很简单,可真正想寻找一处这样的地方,非常困难的。没有精良的装备是不行的。” 在他看来,一个合格的风水师,至少需要三样基本工具:罗盘、日晷、鲁班尺。” 罗盘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修建房屋,首先是要定好方位。房屋位置定在哪里,门朝哪边开,都是需要用罗盘测定的。” 每个罗盘的中央是一个圆形的空洞,称为“天池”,内装一根磁针,是罗盘的关键部位。由天池开始,一个个同心圆逐渐向外扩展,由内向外依次是先天八卦、坐山九星、峦头天星、地纪二十四位、二十四节气、穿山七十二龙……同时,由圆心散发出来的一根根半径线把每个同心圆分成不同数目的部分,称为分金。同心圆的数目在21至26层之间,由风水流派的不同决定。 罗盘的同心圆上,标有各个分金的具体名称。在看风水的时候,首先通过磁针确定南北朝向,再根据这些分区确定大门的朝向。据李仕徵教授介绍,仅在“正针百二十分金”这个同心圆上就存在着72个不同的“位”,其中有12个是“大空亡”,12个是“小空亡”——这些都是传统风水学说中认为对主人不利的位——仅有24个位属于“珠宝”位,适合做开门方向。 但仅仅根据罗盘来确定开门方向是不够的。罗盘只能确定大致方位,无法对日照等因素做出判断。而日照的影子也是传统风水学说中认为必须考虑的内容。 “所以需要日晷。”李仕徵教授说。 日晷是我国古代人发明的一种计时器。风水师们在日晷上安装了简易的罗盘。这种经过改良的日晷,已经不光具有显示时间的功能了,它配合罗盘一起使用,用于考察当地日照和日影对风水的影响,决定大门朝向。 确定好大门朝向以后,门的大小也有讲究。鲁班尺就是专门确定门的宽窄、高低的工具。 传统的鲁班尺是木制的直尺,与普通的尺子相比,鲁班尺上不仅有尺寸度量,还有专门表示风水好坏的刻度,如“宝库”、“六合”、“迎福”等等。 传统的木制鲁班尺已经很难见到了,现在生产的鲁班尺都是金属卷尺。据李仕徵教授介绍,大陆地区很少有生产鲁班尺的工厂,连李教授家里的鲁班尺,还是一个朋友从台湾带来的。“要确定某个地方的风水,至少需要运用这三种工具。现在大部分民间风水师,仅靠一只罗盘打天下,我觉得这是不负责任的。”李仕徵教授说。 关于风水的纷争方兴未艾。看起来,其支持者暂时还难以占到上风。 到目前为止,在所有的“反对派”中,对风水学说所持态度最为宽容的,是北京大学景观设计研究院院长俞孔坚。他表示,风水是一种文化现象,反映着中华民族希望在人与自然环境之间保持协调的朴素理想…… 围绕“风水”的口水战 信报记者朱彦南京报道 张秀良图 从今年9月5日《金陵晚报》率先报道风水培训班一事后,到处都是一片反对之声。 在徐韶杉和风水学说支持者们看来,最让他们无法接受的,是很多批评者自身并不具备风水学的相关知识,就开始质疑和批判。 面对铺天盖地的反对声,风水学说的支持者们陆续开始辩驳,发表自己的意见。南京师范大学张栋杰教授最为激进,他连续在网上发表6篇文章,试图从历史观和现代科学的角度来为风水学说正名。 “我很想问问这些反对者,你们真的了解风水吗?你们知道风水学说是怎么回事吗?科普作家陶世龙是风水学说的反对者,可他自己也说,他看了十几年《易经》,没有看懂--这真是不可思议,既然都没有看懂,那你反对什么?”随着一连串的反问句,张教授的声调越升越高,到后来声音都有些发颤。 按张栋杰的说法,各个媒体对风水学说的批判,首先是从“引经据典”开始的。“他们往往搬出《现代汉语词典》或是《辞海》对风水的解释,先给风水定个性,说风水是迷信。可他们想过没有,《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是在什么年代编写的?据我所知,现今通用的《辞海》编于上世纪50年代,那时候有着很特殊的政治历史背景,与现在不能相提并论。” 科学不能解释的就是迷信? 面对风水学说支持者的反击,反对者们采取的对策并不是坐下来钻研风水理论,找出其中差错,而是从风水学说产生的过程和时代背景上找原因。 作为风水学说的坚决反对者,笔名“窦武”的网友在《北窗杂记之再看风水》一文中指出了风水学说产生和发展的动因:“在民智未开的农耕时代,还需要一种超自然的信仰或迷信来加强人们对所居住的地点的信心,这就是风水。阴阳家们编造出一些说法,使人们相信,山、水、地形等等自然因素能够决定居住在某方土地上的人们的吉凶祸福,他们要说服人们,经他们发现并稍加选择的环境是一方‘吉壤’,只要老老实实在这里居住下去,就能子孙繁昌,从而培养居民对这块土地的依赖心理甚至眷恋。迷信命运,这是专制统治者希望于民众的;依恋土地,这是宗族的稳定和团结所需要的。” 但支持者们并不这么看。 东南大学教授李仕徵是风水学说的坚决支持者之一。他向记者介绍,人类的思维模式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类:混沌思维、实证思维、统计思维和非线形思维。后三种思维模式都属于科学思维范畴,是科学发展到一定时期才出现的,而混沌思维从古就有,是远古时代科技还很落后时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方式。 “不要因为混沌思维产生于远古时代科学落后的背景下,就忽略它的作用,一味否定它。”李仕徵教授说,“可以说,即使是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仍然有很多问题是人类无法用现有科学解释清楚的。这些问题,古人也发现了,他们用混沌思维进行了解释,风水学说也是其中之一。但是,你能因为现有科学无法解释,就将它定性为迷信吗?我觉得这样太武断。”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栋杰也持同论。“现在舆论有一个误区,似乎现代科学不能解释的东西就是迷信。很简单的例子,太空中是否存在外星人,现代科学暂时无法证明。在这种背景下,我说外星人是存在的,你能说一定是迷信吗?你说外星人是不存在的,难道就是科学了?” 张栋杰教授是研究理科出身,这在所有支持风水学说的学者中是不多见的。他尝试着用一些物理学知识来证明风水学说的科学性。 “现代电磁学研究表明,一定强度的低频磁场对人体是有伤害的。古人根据各种观察和推算,比如观察‘气’在这个房屋内的走向,通过极其复杂的推演和计算,达到房屋与人和谐相处的状态。如果用现代自然科学的语言来解释,就是使房屋周边的空气流、地球磁场、电磁波等自然条件与居住者达到最佳状态,也就是风水里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 记者想请张教授简单讲解一下风水学说推演计算的基本观点,他摇了摇头:“太复杂了,三言两语说不清楚,况且你一点基础都没有,我要给你讲解,那就必须从《易经》开始,三天三夜讲不完。” “但你绝对不能断言,这种推演计算就是迷信。”张栋杰强调。 古人能感受的我们未必能 “我想问问那些说风水是迷信的人,在西方建筑理念传入中国前,中国的哪一座城市、哪一个村庄,哪一个城镇不是靠风水选址?”北京大学教授于希贤认为,风水的本质是中国古代建筑规划的一种经验性文化,一味否定的态度是肯定不可取的。 “中国传统文化,从一定程度上讲,是一种经验文化,是劳动人民在实践中的经验积累,”东南大学李仕徵教授说,“比如说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都是这种经验文化的集大成之作。这里面有很多东西都是现有的科学知识无法解释的,但这些经验已经客观存在了几千年,从实践上看有着相当的合理性。风水学说也是这样。等到科学进一步发展了,或许这些有合理性的经验文化一样能用自然科学证明。” 对于古人最初如何能够在选择房屋地址时做到“趋吉避凶”,李仕徵教授认为暂时还无法用现代科学解释。 但他提出了一种设想,古人对周边环境有着一种超乎现代人的感知能力:“我觉得,对于周围环境,比如电磁波、地磁、微波等,古人应该能直接感受到,而这是现代人无法做到的。这并不是没有根据的猜测。现在科技发达,现代人更多的借助各种机器设备来生活,很多能力与前人相比都退化了。这好比常年坐车上下班的人,耐力和速度都不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古人没有先进仪器,他们靠着优秀的感觉能力,常年积累着经验,最终发展为体系严密完整的风水学说。” 这种观点得到了清华大学建筑系景观研究所所长孙凤岐的支持。孙凤岐举了北京四合院的例子:“如果你注意观察就会发现,从四合院里出来的人都面色红润,不像在楼里呆久了的人脸会发黄,这就是因为四合院的建造有科学依据,利于长寿,住四合院的人每天至少有一半的时间都能在户外活动,住楼房的人通风会成问题。一个人健康不能保证,还有什么精力去赚钱呢?” “风水可以说是古代的环境观。”他说。 从10月初开始,全国各地媒体对风水培训班的激烈抨击态度有所缓和,一些原本坚决否定风水学说的专家学者们口气也有所转变,呼吁人们应该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这个转变是件好事,这说明大家在经过前段时间的讨论后,逐渐开始以理性的眼光来审视风水学说,审视传统文化。”徐韶杉说。 12月4日,国内著名反伪科学斗士司马南在齐鲁电视台举办的谈话类节目《齐鲁开讲》中也间接地表示,风水学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并不完全是封建迷信。 还在《金陵晚报》报道风水培训班时间以前,清华大学教授陈志华就曾发表文章,认为风水学说绝对不是科学,是阻碍中国科学发展的障碍之一。 后来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陈志华对待风水的态度也有了一定缓和。他也承认,对建筑风水进行科学分析,能够解释中国传统建筑上的一些现象。 到目前为止,在所有反对派中,对风水学说的态度最宽容的,是北京大学景观设计研究院院长俞孔坚。他表示,风水是一种文化现象,反映着中国人协调人与环境的理想,是中国人几千年经验积累下来的感性认识。 但是,“(风水学说)只能当成一种历史现象,而不是当成科学来研究。”陈志华说。 城市规划不合理让风水抬头 虽然批评抨击的声音逐渐减少,但风水学说的反对者们并没有改变立场。更多的人开始反思,为什么在消失多年以后,风水学说又一次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再次出现? 对此,徐韶杉有着自己的理解。在他看来,如今的城市建设正在走向千篇一律的模式,各个城市之间大同小异,都是火柴盒一样的西式高楼大厦,以前的中国传统建筑随着城市旧房改造的进一步深入,几乎消失殆尽。 “多么可惜呀。”徐韶杉说,“我们的很多传统精华,现在几乎全都抛到脑后,城市规划搞得一塌糊涂,很多房地产开发商只追求利益最大化,抛弃了很多本应该考虑的建筑理念,怎么赚钱怎么修,对消费者,对城市都很不负责任。” 在徐韶杉看来,风水学说就是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正因为有风水学说的存在,各个城市才会呈现出自己的特点,给人一种温馨祥和的美感。而不是像现在,到处都是钢筋水泥的丛林,走到哪里都觉得压抑。 北京建工学院教授韩增禄认为,古代风水学说的优秀之处,实际上已经部分地被现代人忽略:“风水讲究城市整体布局,整体协调,强调建筑之间的合理距离,强调人在其中要舒适自在。这都是现代建筑最缺乏的东西。” “我们的建筑理念和信仰,确实出现了问题。”北京大学景观设计研究院院长俞孔坚认为,不论是从整体规划和建筑设计上看,现在的中国城市确实有很多不合理之处,个中教训需要人们深刻反思。“今天风水又热起来,只能说明我们发现缺少共同信仰和自信,并希望在风水传统中找回点什么。尽管它是农业文明的产物。” 有学者认为,对风水学说的研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重新兴起的。“当现代的理念出现问题时,肯定会有人埋头去钻古纸堆,希望从老祖宗那里找到解决办法。” 鱼龙混杂风水需去芜存精 “现在的国内风水行业,常年来缺乏管理和指导,呈现出鱼龙混杂的状态,真正搞学术研究的很少,更多的人是靠着风水学说招摇撞骗。”东南大学教授李仕徵说。 北京大学于希贤教授的说法更为直接:“如果对此放任不管,贻害无穷。” 李仕徵教授介绍,近十年以来,各种“伪风水”开始渐渐出现,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很多房地产开发商在修建楼盘以前,都会请民间风水师为楼盘选址,确定开门方向。但这些民间风水师的素质着实不敢恭维。 “我听朋友说过,有的风水师在为楼盘选址的时候,捧着罗盘飞跑,眼睛微闭,口中念念有词,煞有介事。其实罗盘必须放平整,这是个最基本的要求。选址以后,他们还向人吹嘘,说房子只要按他的建议修建,住的人就一定走红运,当官的升官,做生意的发财,最次也能家庭和睦……满口胡言,吹得天花乱坠。” 李仕徵教授去年曾在一个培训班上讲解过罗盘知识。参加这个培训班的学员来自全国各地,大约20来人,其中不乏一些在当地颇有名气的“风水大师”。 “等他们把自己的罗盘拿出来,我真是哭笑不得,”李仕徵说,“他们的罗盘几乎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毛病,有严重偏差的竟然占了60%以上。这还仅仅是工具上的问题。后来一交流,我发现他们大多数人的罗盘知识少得可怜,有的观点完全是错误的。这真是很危险的。要是让他们去给人家看风水,罗盘有误差,理论基础又不扎实,能看得准吗?搞不好把人家的开门方向放在了‘空亡’位,甚至是最危险的‘火坑’位,这不是害人吗?” 中国建筑文化中心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徐韶杉向记者介绍,开办风水培训班的初衷,就是想为风水学说正本清源:“几千年来,风水学说一直流传,由于相关知识艰深难懂,被人为加进了许多封建迷信成分。我们开班的目的,就是想请一些真正从事风水学说学术研究的专家学者,系统的、去芜存精的向大家讲解风水学说,让那些招摇撞骗的‘伪风水’失去市场。” 另一方面,他承认开办培训班也是处于经济利益上的考虑。“当然也是为了赚钱,但这绝对不是我们的主要目的。现在国内的风水学说研究总体上看还比较薄弱,非常缺乏资金,我们也想通过办培训班来做个尝试,希望能通过商业运作的方式来争取一部分研究资金。” 徐韶杉的合作者,南京旗舰山上风上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赵雪海向本报记者解释:“确实有人质疑过培训班的收费问题。可你想想,诸葛亮在家里研究天下大势的时候,总还有几亩田地吧?没田地,他吃什么?人都饿死了,还能搞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