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少帅雕像45年前开始酝酿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4日05:00 辽沈晚报

  12月13日中午,一位一头银发的老人围着大帅府广场上刚刚落成的张学良铜像转来绕去,从不同角度把张学良铜像拍了个够。他,就是铜像创作者——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张秉田。就在这个外人看起来没有什么奇特的雕塑背后,却凝结着这位古稀老人大半辈子的心血。

  童年的记忆——父亲曾是张学良投资创办的“丰大火磨”企业的职员

  45年前——当学生时一心想给张学良做个雕塑,却因缺材料而搁浅

  18年前——首次雕塑张学良到北京参展引起轰动,可惜后被摔碎了

  这回——铜像在“张学良”原貌基础上做了细微“美容”:鼻梁垫高了,大鼻子缩小了

  45年前开始想为少帅塑像

  

  1936年5月6日,张秉田出生在山东省莱州市。别看莱州依山傍水,位于渤海海域莱州湾,但这里人多地少,生计问题逼得张秉田父亲带领一家老小两次闯东北。张父头一次落户哈尔滨,就是在张学良投资创办的“丰大火磨”企业当职员。“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占领哈尔滨,企业黄了,饭碗没了。没办法,张家人只好打道回府。

  第二次,张父闯东北再也不敢去哈尔滨了,只好来到隔海相望的大连,这年张秉田5岁。张秉田上到小学四年级的时候,语文课本上开始出现了“九·一八”事变、“东北易帜”、“西安事变”等内容,别的伙伴对此感触不大,却触痛了张秉田“家仇国恨”的神经。每逢提到张学良,张秉田都跟伙伴说,张学良是大英雄,时间一长伙伴们都觉得张秉田“挺有意思的”。张秉田一边不厌其烦地打听关于张学良的传奇故事,一边找来书籍阅读,慢慢地对当时的历史有了兴趣。

  1953年,张秉田来到沈阳,升入东北美术专科学院附属美术中学,3年后升入本科雕塑系。

  1960年,张秉田所在的班,包括他仅有5个人毕业。学雕塑期间,他一心想着给张学良做个雕塑,但苦于找不到雕塑材料,只好搁浅了。

  18年前第一次创作“张学良”引轰动

  

  一晃27年过去了。1987年,全国第一届城市雕塑方案展在北京美术展览馆举行,这为张秉田实现梦想创造了机会。

  消息传来,张秉田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骑着自行车在帅府南边的一个圆形广场转了一圈,觉得在广场中央搞个张学良城市雕塑不错。那时,城市建设中雕塑这类的规划还很少。

  手头没有张学良的图片怎么办?他想到了翻拍。他为此专门买了一台海鸥牌120相机,找了辽宁省图书馆的熟人,开始漫无边际地查阅。查着查着,张秉田发现了一本解放前出版的画册,厚厚的,他感觉里边可能有张学良的照片,翻了不到一半,果然看到了张学良的照片。张秉田一连拍了六七张,张学良不同历史时期的图片终于拿到了手……

  创作雕塑,张秉田是个高手。1959年,《红旗》杂志把他创作的“养蚕姑娘”和“渔民”两件雕塑的照片作为封面用了一年,当时这两个作品荣获了全国雕塑艺术创作一等奖,一些常看《红旗》杂志的读者对这两幅照片现在还有印象。如今城市雕塑展在即,如果拿不出一个像模像样的张学良雕塑是不行的。张秉田经过一番摸索,觉得张学良从1928年至1936年这段历史时期的仪态神情,最能够充分体现雕塑价值和历史意义的最佳结合。沿着这一创作思路,张秉田获得了成功,雕像《张学良》一展出,取经者纷至沓来,这个作品的图片还被收入了专业画册。

  张学良雕塑在京展出引起轰动之后,1988年,西安事变博物馆两位工作人员慕名来到沈阳找张秉田,表示他创作的雕像《张学良》极富价值,愿出高价收藏。但张秉田不为所动,诚恳地向来人解释说,尽管张学良在西安做了举世震惊的壮举,但《张学良》如果作为城市雕塑,还是放在沈阳比较妥当。听张秉田这么一说,来人很理解,告辞了。

  可惜的是,这个成功的张学良雕塑因为是石膏的,没过多长时间就在一次意外中被打碎了,无法复原,这成了张秉田的一块心病。

  今年击败全国强手创作《张学良》

  多年来,张秉田始终埋藏着心底的秘密:一旦沈城需要《张学良》雕塑,他立马就做一个拿出来。等来等去,1997年,原东北大学校址、现沈阳体育学院,为制作《张学良》铜像找到张秉田,但张秉田认为在东北大学原址树张学良的雕塑有些不妥,于是委婉地拒绝了。后来,不知是什么原因,沈阳体育学院的张学良铜像没建起来。

  机会终于来了!

  

  2005年元旦刚过,沈阳市面向全国征集十座城市雕塑,其中包括《张学良》。等待了近半个世纪的张秉田,终于有望实现自己的心愿了!张秉田拿着浸透着他半辈子心血的创作方案报了名。4个月过去了,几十件《张学良》雕塑创作方案汇至征集委员会。消息传到张秉田耳边,不禁心急起来,因为强手如林,其中一些著名雕塑家的名头比他响得多,他的作品能否当选他自己心里一点儿底都没有。自己有没有入围?张秉田多次托人打听都没有结果。

  5月初,经过包括沈阳市政府、建委、东北大学领导以及雕塑专家等在内的几十位评委会组成人员精心筛选,张秉田的雕像《张学良》压倒诸多强手最终入围。

  铜像揭秘在少帅原貌上做了“整容”

  1987年创作《张学良》塑像时,张秉田采取的是8:1的比例,通俗点说,就是在整个身体的比例上,脑袋部分占一份,身高占八份。这次,张秉田觉得18年前所用的比例过大,因为经过他近年的摸索,8:1的人体比例不适合中国人,特别不适合像张学良这种1.72米的中等身材,于是,他把雕塑的比例定为7.5:1。这一问题解决之后,具体制作的关键就是肖像的雕塑了。这难不倒他,他一边向见过张学良的人细致询问,一边从青年张学良标准像、全身像上感知张学良的神情。

  事实上,张学良的五官肯定不是那么完美,但是作为雕塑作品既要符合人物的面貌实际,又要加以艺术地再现。循着这个思路,张秉田通过使张学良眼神活灵活现,创作出了一种“凝重而深邃”的表情。在五官上,调整了张学良偏低的鼻梁,缩小稍微偏大的鼻头,然后,再把张学良1929年任东北边防军司令时的仪表神态“移植”过来,整个雕塑作品就丰满而富有神韵了。

  肖像表情确定了,大小还是个问题。大帅府广场空间有限,北宽44米,南宽18米,南北距离65米,是个梯形形状,要想雕塑高大的《张学良》几乎是不可能的。按照计划,雕塑应该放置在广场中央,但由于考虑到要照顾广场北部的车流,位置只好往南移5米。这样一来,再把人们欣赏雕像最好的视距2倍至3倍像高距离纳进来,雕像《张学良》总高只能设计为7.2米,人像高4米,这样塑像的最佳效果才能最终体现出来。它的最佳观赏区为21米至14米之间,其视觉仰角在18度至27度。

  很快,7月份完成泥稿;8月10日和20日两次审稿;9月6日完成定稿;之后是铜铸过程……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一个栩栩如生的《张学良》铜像诞生了。远看,张学良挺拔、威武,目视前方,坚定自如,一只手握皮带,一只手下垂拿着手套,仿若成竹在胸;近观,少帅复杂而真实的表情跃然于眼前,让人感到雕像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更概括、更精练、更有个性的艺术再现……

  主任记者关广建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