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沈城6000“海归”去年大赚30亿 显示三大优势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4日06:51 东北新闻网

  

  新闻提示 出国留学,曾经是多少学子和他们父母的心中梦想,但海外求学风潮方兴未艾,人们却蓦然发觉,留学回来的“海归”已经不如前些年那般吃香了,更有相当一部分“海归”成了“海待”。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实施意见》,给我省人事工作对外开放提供难得机遇,文件中提出将“加大对东北地区聘请外国专家和派出国(境)培训的资助额度,支持有条件的部门和单位广泛开展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让我省人事人才部门深受鼓舞。

  中国加入WTO后,作为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沈阳正在不遗余力地走向国际舞台,除了投资环境、招商环境的改变,沈阳也迎来了人才的回归。

  沈阳市外国专家局统计显示,目前在沈阳工作的归国

留学人员已达6000多人。仅去年一年,全市共引进外国专家、海外学子1100人次,引进规模在全国副省级城市名列前茅,引进的外国专家和海外学子在沈阳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据统计,目前已有近六成在中国沈阳海外学子创业园创业的“海归派”拥有自己的科技成果,其中40%多获得了专利,一批批重大技术创新项目不断涌现。在沈的归国留学人员企业已经达到380余家,总投资20多亿元。

  2004年,留学人员企业上缴税金5000多万元,加上他们在沈投资和收益,这些“海归”至少能赚到30亿元。

  “海归”远涉重洋回归祖国,给我们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先进的思想观念,带来了人才、资金和技术,可以说,“海归”带来的这些东西,都是我们这些年改革开放要从国外积极引进的“产品”。

  “海归”成功显示三大优势

  沈阳市人事局有关专家认为,就众多学有所成的“海归”来说,他们的成功并不是孤立无援的,而是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海归”们大都是因为学习优秀而被公派出国留学,毕业后又在其留学的国家工作过一段时间,对留学国家企业的文化和管理模式有一定的了解。经过深造学有所成,专业对口。回国后,自然成了各企事业争夺的技术人才,获取高薪也是理所当然的事。同时,这些成功“上岸”的“海归”工作效率相当高,他们大多能吃苦,意志力、创新力和

竞争力一般都比较强。

  ( 时代商报 王术)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