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三大石油巨头博弈“占而不采” 暗战天然气涨价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4日17:46 中国广播网

  中广网北京12月14日消息 石油巨头们呼吁天然气涨价,目前已引来阵阵回声。

  据新京报报道,12月12日,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在2006中国经济形势与展望·泰达论坛上表示,明年国家在天然气价格政策方面的改革方向将集中于改进天然气价格管理,简化天然气出厂价格分类,建立天然气与可替代能源价格挂钩的机制。

  在此前11月28至29日召开的“中国天然气国际峰会2005”论坛上,包括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在内的三大巨头要求改革天然气定价机制。三方理由略有区别,但目标却相当一致:在目前国际天然气价格持续走高的情况下,我国的天然气价格也应该上浮。

  “不要把下游价格的诉求孤立看待。”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宏观室韩孟教授表示,“三大巨头终将以此为突破口在天然气上游展开新的交锋。”

  中海油风险:LNG产业链如何落实“照付不议”

  随着LNG(液化天然气)项目的推进,中海油鼓吹天然气涨价的动机似乎很容易让人理解。

  “我们决定在2006年4月28日接收来自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的第一船LNG(液化天然气)。”中海油总经理吴振芳表示。

  但按照吴振芳的说法,中海油实现国内首次成功进口LNG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风险的考验。

  “LNG最大的风险是什么?是‘照付不议’、管理能力和项目预期的经济性。”吴振芳坦言。

  所谓“照付不议”,指的是即使天然气使用方用气未达到合同量,仍须按合同量向供气方付款。

  业内人士解释,进口LNG最容易引起争议之处在于约定数量的天然气运输到进口国之后却使用不完如何处理。国际上一般依靠“照付不议”的惯例提前约定好解决办法。这样做一定程度上对使用方也有好处―――能最大限度地保证供应和价格的稳定,从而避免油价波动而引起的气价变动风险。

  广东LNG项目就是按照天然气供应的国际惯例和规则,与澳大利亚签订了长达25年的“照付不议”合同。

  “我国地方燃气市场的需求建立起来比较缓慢,初期不可能满足上游‘照付不议’的要求。”国际能源经济协会中国分会委员朱成章此前曾撰文表示。

  “目前各地区对‘照付不议’的方式还普遍认识不足,而引入LNG往往是政府行为,如果没有政策规定或事前约定,发生纠纷将很难处理。”中国能源网CEO韩晓平认为,在整个产业中确立“照付不议”的惯例,是中海油放心大胆发展LNG项目的前提。

  “希望国家按照国际惯例,落实‘照付不议’产业链风险传递,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背对背。”吴振芳反复强调。

  中海油希望LNG项目落实“照付不议”的背后自然是利益驱动。

  “尽管天然气业务占公司总销售额的比重还较小,但已被中海油视为战略发展的关键内容。”接近该公司高层的一位人士透露。

  实际上,中海油已经成为沿海LNG项目建设的主导。

  今年6月份,国家发改委在青岛召开天然气工作会议,确定全国范围内第一批建设10个LNG项目,分布原则是一省一个。

  据韩晓平的说法,基本的格局是中海油在长江以南建设五个项目,中石油和中石化在长江以北建设五个。

  “中海油先后在广东、福建、浙江、上海等地建设和启动了LNG接收站。”吴振芳表示,“从2006年起,中海油每年都将有LNG接收站投产。”

  “除了在建的广东和福建液化天然气项目之外,中国还将根据国内需求和国际液化天然气市场情况,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建设必要的液化天然气项目,有序、适度引进国外天然气资源,以弥补国内供应不足。”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副局长吴贵辉在11月29日的会上表示。

  另外,吴振芳还表示:“在资源采办过程中应执行集中采办制度。在开发国内LNG市场方面,应引进竞争机制,建设有能力参与国际竞争的LNG专业公司,走一条专业化、集约化的发展道路。”

  1,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