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迷思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5日10:26 新世纪周刊

  -本刊记者/常晟

  土地,不再是散文中讴歌农民劳作的场所,而早已成为地产商追求地产血酬的猎物。

  位于延安中路1000号的上海展览馆一号厅,公证员正襟危坐,记录员伏案待书,400多人的会场鸦雀无声。摄影记者调整着焦距寻找下一个举牌者。

  这是2005年11月3日中国地博会合肥S0519号土地拍卖会现场。上海当天蒙蒙细雨,气温只有5摄氏度, 而陈少湘这位中国第一土地拍卖师的额头却已经浸出丝丝汗水。拍卖的S0519号地块,位于合肥市南二环路上,地理位置 比较优越,是合肥市此次公开拍卖两块中的一块,规划为住宅用地,起拍价108万元/亩,楼面地价623元,地产界人士 认为,价格不算很高。

  11:00,陈少湘宣布竞价开始,竞价阶梯为5000元。88号牌竞买者首先应价,现场一片掌声,期待着一场 激烈的竞价开始,然而,10秒钟过去,20秒钟过去,一分钟过去,还是没有竞买者加价。现场顿时静下来,只能听到陈少 湘不停地介绍此地块如何好,并称108万没有达到合肥市土地储备交易中心希望的底价。但5分钟过去,任凭陈少湘使出浑 身解数,仍然不见有人加价。这是陈少湘没料到的,因为在拍卖会之前,竞买者已经交了6000万保证金,也就是认可了1 08万的起拍价。这与刚刚结束的S0518号地块的激烈竞价形成鲜明落差。11:08,陈少湘无奈宣布拍卖失败。

  而就在一小时前,合肥市另一地块的拍卖中,起价98万元/亩,竞价后终以154万元/亩的价格成交。

  对于土地价值的判断,政府与开发商之间,以及各开发商之间,显然一直存在分歧。近来地产界流行“地产血酬”的 说法,指开发商不惜代价要取得土地报酬,体现了开发商企业生命与土地这个生存资源间的交换关系,土地价值取决于开发商 和各种利益博弈所愿意付出的代价。

  中国土地市场确实远非完善体系,前些年房地产市场过热,政府愿意卖地贴补地方财政收入,开发商争相购买,一拍 即合坠入“热恋”。但去年以来,宏观调控政策相继出台,银根紧缩,一些开发商资金断裂,现有项目难以为继。浙江大学土 地管理学院吴次芳院长认为,要想形成一个完全竞争的土地市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允许自由竞争,二是供给应大于需 求。而由于中国城市土地属于国家所有,政府对一级土地市场具有绝对的垄断性,不存在卖方竞争。同时,土地供给也受到资 源的限制,两个条件都不能完全满足,所以土地市场是一个不完全竞争市场,价格竞争机制实际上是在购地者之间起作用,这 是一种很脆弱的市场体系。

  京城土地供应年底井喷

  虽然北京“地荒论”一直喧嚣,但北京部分土地供应却遭冷遇。自8月清河毛纺厂地王以41亿元高价被华润集团吞 下以来,人们都在期待年终再次出现一场土地供应井喷。11月21日,北京国土资源局集中把18宗土地挂牌砸向市场,总 面积达140公顷,同时还发出公告称,从12月8日起,将再次推出11宗土地出让,且均采取挂牌方式,总面积约52公 顷。再算上12月2日以招标方式出让的“顺义区望泉寺用地”和9月26日的“朝阳区立水桥用地”,北京市正在交易的地 块达31宗,总面积近200公顷。

  与政府的热情相比,开发商却显得很冷静,并没有出现8月清河毛纺厂地块出让时的血拼场景,有些挂牌地块甚至至 今没有开发商参与报价。与清河地块相比,此次推出的地块面积都偏小,而且地段也不够理想。目前,各大开发商都在等待“ 北京吉普车厂”地块能早日推出,该地块被业内预测可能成为北京有史以来成交价最高的“地王”级地块。在清河毛纺厂地块 公开竞价时已有交锋的顺驰和富力,有可能此番再度对垒。而首创、华远、SOHO中国、明天地产、合生创展、和记黄浦、 凯德置地等实力地产商,也都表示出购买意愿。

  北京土地供应年底井喷看似意外,实在意料之中。根据2005年土地供应计划,北京市供应商品房用地面积应为1 750公顷,但截至10月底,只供应了572公顷,其余1000多公顷的供应差额,再怎么井喷,也难以在最后两个月中 完成出让计划。

  北京、合肥的情况并非个案,今年以来,受宏观调控影响,各地土地出让和开发步伐明显放缓,以至“地荒论”登台 。第三季度REICO报告显示,1至9月,全国购置土地面积2.5亿平方米,同比增长3%,其中40个大中城市土地购 置面积近1亿平方米,同比下降7%,完成开发面积更是下降了14%。

  政府部门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北京国土资源局市场处相关负责人称,在2006年土地供应计划中,将实行地块 申报。要求各区县不仅要上报计划出让土地的数量,而且要具体到地块和具体情况,包括生地还是熟地、出让时间等,以确保 市场的科学供应。

  深圳供地继续吃紧

  在今年全国房地产业遭宏观调控重创后,深圳依然保持着中国房地产业试验田的本色气质,第一个走出阴影,房价逆 流而上。根据一项代理商内部调查报告表明,10月份,全国市场还在观望期的时候,深圳房价继续攀升,环比增长27%。

  相比之下,10月的深圳土地市场显得格外冷清,供应成交土地面积不足1万平方米,唯一的地块还是企业转让地。 而去年同期深圳市土地市场供应成交土地面积为17.75万平方米,仅政府出让的三宗地块就超过了17万平方米。仅在8 月宝安区出让三宗地块时掀了一个小高潮,但根本无法与2004年下半年的土地市场的活跃程度相比。

  代理商世联地产的知识管理中心对此认为,在今年下半年楼市的火爆情况下,土地二级市场转让出来的土地相应减少 是正常的。原土地持有人宁愿自己想办法开发地块而不愿出让,偶有转让地块,都想办法自己开发。

  此外,今年10月传出的“2006年深圳市将适当增加房地产用地供应总量,并在近年来首次在特区内适量供应房 地产用地”的消息也使买家开始观望。

  11月,在深圳市政协举办的建设“绿色城市”研讨会上,深圳市国土房产局官员透露,该局已制定出《深圳市土地 供应计划管理办法》并报市政府批复。在这一新的规定中,深圳未来每年将对土地供应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制定保障措 施,实行更加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另外,对于土地回收,该局正在研究制定《收地规程》,保障收地工作的顺利推进。

  该官员还表示,在土地利用方面,深圳土地资源十分有限,未来发展的目标要以香港为榜样。深圳GDP每增长1亿 元,建设用地相应增长24公顷,而香港同期GDP每增长1亿港元,其建设用地仅增长0.2公顷。如此可见,如果不出现 新的供给政策,2006年的深圳市,土地供应将继续吃紧,房价也将继续攀升。

  上海土地与房价的联动

  上海房价,曾几何时像夏天里的野草一样“疯”了似的往上蹿。如今,却成了全国房价下跌之焦点。

  上海市土地学会会长殷国元在此次地博会上表示:“宏观调控的目的,不是让房地产市场价格下跌,而是稳住价格, 防止非理性上涨。上海房价下跌,不是调控的本意,所以,上海及时减少了商业用地的供应量,出让的可建面积规模只有10 0万平方米左右,仅为去年的1/3,和2002年基本持平,希望能以此来稳定一下房价,不要再跌。土地供应少了,房地 产市场价格肯定是值得长期看好的。”

  但是,对于今年上海商业用地规模锐减的原因,也有业内人士提出了其他看法。他们认为,宏观调控开始后,开发商 不看好未来2年内上海的房地产市场,所以缺乏参与土地拍卖的积极性,因此造成今年上海商业用地规模回到3年前水平。同 时,上海目前好的地块已经非常鲜有,即使拿到地,包括动迁在内的开发成本也令开发商生畏。

  上海土地资源最大的特点是总量不足,上海人均土地占有量全国最低,人均土地仅有0.55亩,不足全国平均水平 的1/20,北京是上海的2.5倍,天津是上海的1.8倍,重庆是上海的12倍,上海土地后备资源极其短缺。殷国元表 示,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从长远来看上海土地价格相对其他国际大都市,或者相对国内其他省市,仍有较大上升空间 。

  值得注意的是,2004年是上海房价上涨最快的一年,当年销售楼盘及土地的取得是2002年前取得的,200 4年土地价格和2002年土地价格相差30%-40%,由此可见,房价快速上涨主要是强劲需求所致,市场供求关系决定 了房价,开发商根据房子的市场价格来推算取得土地成本。所以,地价是房价的成本组成,不是决定房价的主要因素,利用土 地调控房价必须进行前瞻性研究,要对房价的趋势有准确的预测。

  殷国元预测,下一个5年,上海土地资源供应会继续“从严从紧”的要求,注意保障经济发展与保护土地资源的关系 ,“严控总量,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提高质量”,尤其商业供地要通过储备中心,通过熟地开发和招投标方式取得。

  经历过房价的大起大落之后,上海开始关注土地与房价之间的联动关系,但这种联动关系的间接性和效果滞后性才是 真正需要拿捏的一门学问。

  世界上最严格的土地政策

  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主任研究员李津逵在地博会上提供了一组数据:如果把袁隆平的水稻技术和国际上可能对中国的 粮食援助提高到最大值,把中国人的吃饭需求按最小值计算,那么,中国目前还有1.5亿亩(约合10万平方公里)的耕地 可被开发利用,而根据他的计算,城市化会导致最少8.5亿人口进城,平均每人能够开发的面积只有110平方米。

  1997年以来的8年间中国耕地年减少470万亩,2003年减少了680万亩,在2004年耕地减少了12 00万亩,新增建设用地达到400万亩。面对人多地少,耕地资源严重不足的基本国情,中央政府开始了从严从紧的土地供 应政策。在土地年会上,中国土地学会会长邹玉川介绍,中国目前实行的是世界上最严格的土地管理政策。严格控制建设供应 量是保证社会经济以及房地产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这也是制定房地产市场供应调控政策必须考虑的基本前提。

  虽然实行了世界上最严格的土地政策,但是中国土地成长问题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市场还处于粗放时期。中国土 地市场与房地产市场是分离的,而其他绝大部分国家都统称为不动产市场,但浙江大学土地管理学院院长吴次芳称,目前中国 政府对土地市场的调控具有明显的末端管理特征,经常只是发挥着消防队的作用,干预不得不以运动式进行。

  中国土地市场所表现出来的进出秩序和市场交易秩序不完善,导致了市场机制在土地资源的配置过程中没能起到应有 的作用。对于城乡土地制度二元结构问题,在理论界,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农地应当国有化,有的认为农地应当 私有化,已经争了20年,目前还未形成一致性。这种长期的二元机构的土地制度导致了城乡土地市场发育的不平衡,国有土 地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在逐步提高,而农村集体所有土地的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导致许多农村集体土地私下流转,明租暗 卖,造成城乡土地市场成分割状态。据测算,城市国有土地可以市场配置或有偿使用的比例应达到40%到50%,而目前, 却只有29%左右,农村用于生产经营的200万公顷建设用地和约1000万公顷的宅基地,都没有实行市场机制配置。

  一个经历了几千年封建社会和几十年计划经济制度变迁过程的中国,要想让土地市场迅速发育成熟的确存在一定困难 。如今,政府不再是土地市场的唯一主角,开发商也开始影响土地价值。在商品的两两交易中,市场是最有效的,当两人以上 发生交易的时候,公共选择过程是最有效的,比如某一个交易如果甲、乙、丙三个人,采取两两之间的谈判方式交易成功的概 率是1/64,而三人坐在一起谈判成功的概率则提高到1/8。由于边际政府交易成本和边际市场交易成本很难估算,因而 就出现了政府要么干预过度,要么就干预不足。中国目前的土地市场何尝不是如此。

  供地两难的明天

  “经营性土地的‘招拍挂’不等于土地市场化的资源配置,也不能反映土地的真实价格,原因很简单,因为土地源头 的政府垄断是非市场化的。”一直备受关注的任志强再次发言,“如果土地市场中有除政府垄断之外的土地供给者同时在市场 中与政府的土地供给形成竞争时,才能称为真正经济学意义上的市场。”

  任志强的想法无愧地产理想,也正是由于缺少了土地供给者的参与,征地难、拆迁难成了全国土地开发市场的普遍存 在,延缓了土地上市的时间。按照北京市有关规定,所有入市交易的土地必须完成征地拆迁达到熟地后才能供应,并且要完成 各手续。北京土地储备中心主任史贤英,在中国地博会上发言指出:实行“招拍挂”以后以收地的形式进行交易是完全必要的 ,但是目前征地拆迁的政策进行调整,补偿的标准进行调整,工作的程序进行调整加大了工作的难度,以前签订征地补偿协议 的合同也无法履行,所以对入市交易的土地上市的量和时间受到影响。

  征地难,融资更难。土地一级开发的资金链极易断裂,不少开发商取得土地使用权以后再去找投资者,靠二级的钱来 干一级的活,或是欠账土地协议做开发。而如今要求征地款必须全额到位再办理后面的手续,所以无论是手里有地的一些开发 企业,还是政府组织招标进行一些开发的项目都面临着融资的问题,进而出现了信贷闸门制约土地闸门的怪现象。

  任何一项改革都是在解决老问题,但难免会出现新问题。目前国家尚未出台土地储备的新相关法规,各地依然按照国 务院2000年15号文件进行试点,各地的体制和做法都不一样,在涉及政策研究、职责交叉和重点项目用地需要协调时认 识不一致,缺乏有效的法律规范的指引。

  供地的两难,不仅是当前土地供应所面临的主要难题,更是明年,甚至更长时期内一直存在的问题。


不支持Flash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