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用音符画出“高峡出平湖”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5日11:18 海峡网-厦门日报

  人物专访

  刘湲解密《三峡回响》创作过程

  厦门的爱乐者是从《土楼回响》认识刘湲的,其实,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刘湲就以《第一狂想诗——为阿佤山的记忆》名震乐坛。《山河回响》(又名《三峡回响》)是刘
湲继《土楼回响》之后的又一力作,这一作品从采风至创作完成历时整整三年。

  记者:听说为了创作这部作品,您花了近3个月在三峡采风,三峡给您的印象是怎样的?

  刘湲:其实,我去过长江三峡四五次了,第一次去是1983年,那时候我觉得三峡很美、很古朴。2002年,我接受有关方面创作这部作品的委约再去三峡采风,那里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三峡工程建设者的豪情壮志彻彻底底地震撼了我,三峡大坝太美了,在我眼里,她完全是一首诗,本身就是充满文化韵味的大作。

  记者:您自己怎样看这部作品?

  刘湲:到长江三峡采风之后,我意识到,我所见到的和感受到的已经不是那些关在房间里所能想像的东西。这部作品蕴含的情感是非常深厚博大的,我给这部作品取名《山河回响》,题意是很明确的,就是由长江的山与河代表祖国的大好河山,这河山上有着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喜怒哀乐。在作品中,我想表达的情感更应该是一种对母亲的情感。当时没日没夜写了一年,就连出差、采风也没停过一天笔,我几次感觉到自己好像要被掏空了。

  记者:您的作品常常以强势的方式结束,而这部博大的作品我们却听到了非常平和的弱结束,为什么您会一反常态?

  刘湲:三峡工程的最大意义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高峡出平湖”恰恰是三峡工程的最美之处,这部作品的第五乐章以钢片琴、马林巴等乐器描绘出波光粼粼、富有生命力的景象,以此结尾,更能表现出博大、和谐、深远的感觉。

  记者:您觉得这部作品与《土楼回响》有哪些不同之处?它们是姊妹篇吗?

  刘湲:如果说《土楼回响》是一幅洋溢着浓郁乡情的客家风情画,那么,《山河回响》就是一幅气势雄浑的油画,或者是一幅浓墨重彩的中国画。

  写《山河回响》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我可以写一个“回响系列”,现在我手头还有一个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而作的《太行回响》,这部即将完成的作品是“回响系列”的第三部作品,如果遇到合适的题材,我还会把它们列入“回响系列”。

  本报特派记者 海鹰(来源:厦门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