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来论选登:从“无处逃避”到“无须逃避”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5日14:18 金羊网-羊城晚报

  □赵志疆

  小卫和老纪都是山西闻喜县农民,同是1965年出生,两人都因为采血,于1997年前后查出感染上艾滋病病毒。去年年底,在北京佑安医院住院时,他俩与胡锦涛总书记握了手。当晚,电视新闻作了报道,他俩的脸没有做遮蔽处理(12月14日《中国青年报》)。

  令他们始料不及的是,电视画面一经播出,他们昔日平静的生活完全被打破了。村子里要他们搬家,当地干部要找他们谈话,甚至连他们的孩子也成了同学讥讽的对象。无处不在的歧视压迫得他们喘不过气来,而这篇报道的标题就叫做“无处逃避”。

  确实,无处不在的社会歧视往往逼迫着艾滋病感染者藏身于暗处,而把他们身边的人暴露在了明处。由于艾滋病认识的不足,再加上对社会歧视的恐惧,相当一部分艾滋病感染者不愿意去医院就医,甚至失去了治疗的信心,任由病情的进一步发展,而这些无疑对公共安全构成了新的威胁。

  社会的歧视,生活的压力,自身孤立无援的现状,使得老纪和小卫感到今后的道路举步维艰。他们只是在竭力躲避这一切困难,善良的他们甚至不无宽容地说,“我自认倒霉,我也允许别人歧视我,这也是人们的一种自我保护。”但是,长期生活在这样的重重压力之下,有多少人还能保持老纪和小卫这样平和的心态呢?当各地频频爆出“扎针筒”等疯狂报复社会的过激行为的时候,是否有人想到过,他们为什么会产生仇视社会的愤懑呢?社会的歧视、生活的困境不仅会让一个人感到“无处逃避”,有时候甚至会彻底扭曲一个人的灵魂,难道公共安全能够仅仅维系在他们的善良与否上吗?

  人们歧视艾滋病感染者,本意是想远离他们以逃避危险。但是有些时候,歧视和逃避恰恰会成为助长艾滋病毒更加肆虐的“帮凶”。据悉,我国将于年底颁布实施《艾滋病防治条例》,其中明确规定反对社会歧视。期待着这个《条例》能够再次改变老纪和小卫的生活。

  (紫/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