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棉农的全球化生存图景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5日18:08 21世纪经济报道 | |||||||||
本报记者 范利祥 安徽报道 12月10日,天刚蒙蒙亮,朱长河就听到了棉花贩子的吆喝声。
顶着刺骨的寒风,朱缩着脖子,搓着手,把棉花贩子请到家里。 “我这些都是好棉花,你看给多少钱一斤?”朱长河指着自家几大麻袋籽棉问。 “两块三。”棉花贩子从麻袋里掏出一把棉花仔细地瞅了瞅说。 “太贱了!就我这棉花,至少要两块八九。”朱长河夺过棉花愤愤地说,“你给的价太离谱了!” “两块九我亏死!”棉花贩子撇着嘴说,“我转卖给厂里才两块七八。”他又摸了摸那些棉花,斩钉截铁地说:“两块五,不卖拉倒!” “不卖就不卖。”朱长河不耐烦地摇摇头。 一桩买卖就这样不欢而散。天气阴冷干燥,这也是朱长河第四次与棉花贩子“红脸”。 棉农:“明年不种棉花了” 安徽省是全国主要产棉省份之一,2002年全省棉花产量为35.3万吨,列全国棉花产量第六位。淮北市是安徽的主要产棉区之一,这一带土地平坦,灌溉条件好,日照充足,光热资源适中,很适合棉花种植。 然而,在淮北市濉溪县百善镇朱刘村发生的这一幕,也在安徽其它产棉区反复上演。 作为一个世代务农的农民,朱长河并不关心什么是“WTO”,什么是“贸易保护”。他只关心堆在墙角里那十几袋棉花能否卖个好价钱。 棉花,一度是朱长河的精神依托,一度让他享受过从事农业的快乐。棉花让他成为村里最早拥有四轮拖拉机和25寸彩电的人。 朱曾经是村里出名的种棉大户。六年前,他一下子承包了55亩农田,全部栽上了棉花,“光那一年就赚了几万块。” 这几年,棉花价格从几年前的每市斤高达3元,逐步下降到2.5元、2元,甚至1.9元、1.8元左右,朱长河种的棉花越来越少,20亩、10亩、8亩……“去年没敢多种,只栽了4亩”。但“后来听说今年的棉花卖不上价钱,还没结棉桃,我就拔掉了半亩,棉秆晒晒当柴禾烧了。” 现在,朱长河不得不为两个孩子的学费、妻子的医药费发愁,他甚至为此戒掉了烟酒,但日子仍然过得紧巴巴。 “现在心里没有底。卖吧,不给好价钱又不舍得卖;不卖吧,立等着用钱。”朱长河一脸迷茫。 一亩棉花,最多卖个六七百块钱,这还不包括投入的成本。朱掰着手指头算着细账:化肥(钾肥、磷肥、复合肥),120元;农药,150元;抗旱浇水3次,45元;棉花种子,20元。“满打满算,一亩地净收入也就三百多点。” 不仅如此,种植棉花要经过育苗、栽秧、打棉花杈子、洒药放虫、浇灌、摘花、拔秧等过程,相当繁琐。 以往,朱所在村子的村民们,最大的经济来源就是棉花。但现在“没有几个人种(棉花)了,男劳力都出去打工了”。 “春节后,我准备把小四轮(拖拉机)卖掉,出去找活干。”45岁的朱长河哈着寒气说。 淮北棉田:从40万亩锐减到20万亩 12月11日上午,在“百善镇轧花厂”大院内,马建正擦着一辆“时代金刚”牌中型重卡,为昨天被交警罚了两百块钱骂娘,车厢里装着满满一车煤。 家在百善镇的马建是濉溪县轧花厂副厂长。“现在厂子关了”,而他也找了一个新工作:五个月前,他花了14万买了一辆重卡,改行“拉煤谋生”——每天从淮北等地买上一车煤,再拉到临市的河南永城等地去卖,挣个差价。 由于“白天交警、路政查得厉害”,他把煤装好后,车先停在百善镇轧花厂,“和大儿子一起半夜出发”。即使这样,“昨晚还是被交警逮住了”。 提起棉花,马建来了精神。“不是自吹,没有人再比我懂这行了。”马是濉溪知名的“老棉花”,有将近25年的“棉龄”。 “原来农村到处种的都是棉花。”马回忆,在鼎盛时期,单单百善镇,棉花种植面积就达到了3500亩。“这几年,棉花种植面积逐渐少了。” 这加速了百善镇轧花厂——这家建于1976年拥有四台轧花机、两台皮清机的老牌集体企业的衰落。“正在叫卖,300万。” “真是今非昔比啊。”马建点上一支烟,继续他的回忆。随着国家在棉花行业两个“补贴”的取消,再加上国际市场的冲击,我国棉花产业的发展,“一年不如一年”。 第一个是化肥补贴。10年前,国家规定,只要种棉花,就免费发“化肥票”。不仅如此,地方政府还要求全市所有的乡镇种植棉花不得少于2000亩。 第二个补贴是“衣亏”补贴。即按照单位籽棉压榨后的皮棉量的2.5%,补贴给轧花厂。“补贴数相当可观。” 在这些政策的直接或间接作用下,“棉农有激情种,棉麻公司有动力收(棉花)”。“那时候,每亩棉花能挣到1000块钱左右。”而整个淮北市棉花种植量曾一度达到40万亩。 不过,1998年,“衣亏”补贴被取消。又过两年,农发行也对棉麻公司们收紧了贷款口子。现在,“能有20万亩就不错了。”说到这里,马建不禁唏嘘,“现在种啥经济作物都不行,农资价格上涨厉害,越种地越亏本。” 所以,棉农们终于放弃了他们以往赖以生存的棉花,改种“容易伺候的庄稼”,或者纷纷到外地打工去。而棉花,也正逐步从淮北市农业五大主导产业中悄然淡出。 进口棉花逼抢国内棉花市场 淮北不过是安徽棉花产业低落的一个缩影。这股消沉的气氛,已经弥漫在所有的产棉大县。 “种棉花不挣钱,棉价不稳,主要还是受国际市场的影响。”安徽省农委官员分析,“一是棉花的下游产品——纺织品出口屡屡受限;二是大量廉价进口棉花的涌入。” 根据商务部的报告,中国棉花协会宣布,今年,我国的棉花产量有望达到545万吨,同比下降13.8%。中国棉花协会还预测,今年我国的棉花需求将高达940万吨,同比上升10%,供需之间的差距将扩大。一边是产量下降,一边是需求上升,为什么朱长河的棉花还会卖不上价钱呢? 香港发展及救援团体乐施会12月6日发布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在2001年至2004年间,中国进口的美国棉花增加了21倍。“每年价值约30亿美元的美国大笔棉花补贴,估计会使中国今年损失2.08亿美元的收入,并丧失72万个工作岗位。” 而与此同时,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资料,美国每年向棉花生产者提供37亿美元补贴,相当于美国对非洲国家经济援助的3倍,全球棉花生产总值的五分之一。据商务部统计,2005年我国从美国进口棉花预计为创纪录的300万吨,几乎占中国2004年630万吨棉花产量的一半。 可见,对于棉农来说,尽管WTO仍然是那么陌生,但入世对国内棉花产业的冲击,已经真实地切断了很多棉农的传统经济来源。 作为全国主要产棉省份之一,安徽首当其冲地体会到了个中滋味。“棉价难以捉摸,我省棉花产业种植面积近几年可谓是跌宕起伏,棉农深受其害。很多棉农因此返贫。”安徽省农委官员表示,“再加上农资价格上涨,农民种其它任何作物也是入不敷出,所以,他们只有出去打工,别无选择。” “我省棉花每年推出的都是新品种,单就棉花本身来看,还是比较具有竞争力的。单关键还是棉农无法准确掌握到棉花市场动态。”安徽省农委官员表示,“地方政府在棉花市场价格的指导上,处于缺位状态。” 也有论者指出,国家要重视棉价的信息引导,棉价的跌宕起伏,导致有的棉花年度棉花大量积压,而有的棉花年度,棉花供不应求。最终导致棉花供求矛盾更加尖锐。这对各方面都会造成不小伤害。尤其是棉农,因为棉花是弱质产业,棉农更是弱质群体。 在进口低价棉花的市场逼抢下,安徽省发改委一位副主任表示,国内棉花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从科研到加工企业如纺织企业,都需要“加强锻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