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村村通”通到家门口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6日09:43 安徽在线-现代农村报

  2005年春天,“村村通”试点工作在全省“经济十强县”(青阳县、宁国市、繁昌县、当涂县、无为县、桐城市、天长市、凤台县、肥西县、肥东县)和革命老区金寨县拉开了帷幕。11个试点单位今年省里共安排了3800多公里的村路建设任务,每公里省补资金10万元。

   时近岁末,试点工作进展如何?带着疑问,记者走进了“村村通”建设如火如荼的乡村。

  村路修通得民心

  “现在农村一说修公路,从干部到群众,真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正是因为干群思想和行动高度一致,‘村村通’这项‘民心工程’才能快速推进。”繁昌县交通局副局长、负责县乡道路建设的万仕保笑着对记者说。据介绍,该县今年省里共安排了229公里的“村村通”任务,但截至11月底,全县已实际完成237公里,到年底将达到300公里以上。

  “要想富,先修路”由口号演绎成了现实。“村村通”不仅解了群众的“行路难”,更是打开了农产品走出封闭的农村的通道,引着农民走上奔向富裕的“小康路”——

  繁昌县三山镇是当地有名的蔬菜基地。今年10月份,老垅村穿越蔬菜地的水泥路贯通。“路修通了,我们再也不用拉着板车上街,菜市场就在田边,太方便了!”村民陈昌海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家种了三亩大棚辣椒,过去要上街卖二十多趟,既费事又费时。现在至少能省下十多天时间,这样明年可以多种些地。此外,辣椒因为新鲜,价格也涨了,一斤能多卖几毛钱。

  菜农高兴,繁阳镇裕民村支书张笃兴更是乐开了怀。他对记者说,村里的路刚动工,便引来了两家“凤凰”:一家是村民回乡兴办彩瓦厂,即将“上马”;一家是来自铜陵的颜料厂,月底正式落户。这两个厂正式投产后,需要村民做工,又能带动大家增收。

  修路还盘活了村里的一些老企业。与裕民村相邻的泥埠村砖瓦厂建于1978年,一直不景气。厂长张尚来说,今年8月份村路修通,原来一毛一分钱一块还难卖掉的砖,一下子成了“抢手货”,现在价格已经翻倍还供不应求。“关键是路好走了,运费大大降低啊!”

  路通仍然有遗憾

  “路修好了,老百姓放鞭炮庆祝的人很多,但省定3.5米宽的路面标准还是窄了一些,吨位大的汽车开不进村子,另外,错车也麻烦。”繁昌县三山镇联群村合利组的葛余和希望路面能修到5米宽。

  “路宽当然好,但钱从哪里来呢?”据万仕保介绍,该县规定,“村村通”县里每公里配套5万元(其中县财政支持4万,县交通局配套1万),乡镇配套2万元。但1公里的水泥路面加上地基投入,最低标准需20万元左右,缺口的经费只能靠县、乡、村想办法筹集。若提高标准,财政压力会更大。他还分析说,除了资金不足,“村村通”工程在实践中也有令人遗憾的地方:如新路只通到行政村,势必形成一些新的“断头路”,形不成路网;另外,要发挥公路全面服务农村的作用,还应把路通到学校、敬老院和中心村等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

  “修路难,养护更难。”万仕保说,根据“村路村养”的政策规定,筹集养护资金又是一个头疼的问题。因此,该县未雨绸缪,已经专门制订了乡村道路管理办法,决定从明年开始,县交通局每年拨出专款20万元,用于对乡村养护单位和个人的奖励;并把该项工作列入对乡镇的目标责任制考核,督促基层履行其养护职责。

  农民翘首盼来年

  2005年3月12日,省交通厅厅长宋卫平在全国“两会”上出语铿锵:2006年,全面启动“村村通”建设,至2010年,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5万公里,基本实现村村通油路,使出行难、生产资料调入难、产品运出难的“三难”问题告别安徽农民!

  “‘村村通’当前最难解决的是筹集修路资金问题。”省公路局县乡道路科黄科长告诉记者,当前试点单位中,繁昌、桐城、宁国、当涂、青阳等地进展较快,主要是县乡配套资金落实较好。今年配套力度最大的合肥市补助8万元/公里(此项补助标准先试行一年)。而明年全省推开“村村通”建设后,一些经济落后的地区则会显得很吃力,这就需要乡村两级积极发挥主动性,缓解财政、交通部门的筹资压力,以加快“村村通”建设进程。

  据了解,“村村通”路面工程所需建设资金采取“省、市定额补助,不足部分各县自筹”的原则,沿线行政村及群众不出资。因此,今年试点各地采取了许多有效办法筹集资金:如镇村发动那些在外地工作的,政治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实力、社会上有影响、对家乡有感情的“四有”人士,对家乡公路建设进行赞助。凤台县城关镇新兴建筑公司经理李孔胜今年7月,得知家乡村村通水泥路工程中缺乏资金,第二天就把3万元打到该村账户上;此外,也有地方采取立“功德碑”的形式,发动群众捐资,并用好用活一事一议政策,用民主方法筹集资金等。

  明年春暖花开时,“把路修到家门口”这个农民群众最朴素的心愿,将全面在江淮大地上变成生动的实践,“泥腿子”告别“泥泞路”的日子一天天地走近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