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有衣有米有学费 “地洞孩子”乐了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6日10:17 新文化报

  本报“暖冬计划”捐赠热线

  0431—96618

  省慈善总会捐赠账号

  单位:吉林省慈善总会;开户行:工商银行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广场储蓄所;账号:4200220309000128543暖冬·援手之仁

  本报讯(记者 王瑾) 对于住在地窨子里十来年的李俊武一家来说,昨天就是他们的节日。一家三口围坐在炕上,一件件比量着读者捐的棉衣裤,一床床被褥被他们叠起来,又展开……

  昨天下午,带着读者的一片爱心,记者再次赶往双阳区石溪乡石灰村八社李俊武家。正是炊烟袅袅的时候,可李家未见烟火。

  当记者带着大包衣物和大米推门进屋时,李俊武两口子紧锁的愁眉一下子展开了,7岁的小连杰高兴地从炕上一下蹦到地下,连鞋都没穿就扑到记者身上。

  “这辈子也没见过这么多衣服啊!够穿多少年啊!”满满一炕大人、孩子的棉衣裤让陈大姐爱不释手,她一件件翻过来掉过去地看,再整整齐齐地叠起来,小连杰一把拽出包裹里的绒线玩具,搂在怀里,亲了又亲。

  老李一边让媳妇把身上的外衣脱下来,一边递来一件羊毛衫,非让她快试试,又拿起一件红色的小棉袄,给孩子披上。见老婆孩子这么高兴,他心满意足地笑了,笑着笑着又哽咽起来……

  眼看两个月前赊来的大米就要吃完了,老李愁得不得了。

  昨天本报送去的大米和300元钱,让这个大男人感激得直掉泪。他把300元钱仔仔细细叠成长方形,小心翼翼地揣进棉袄最深处的里兜里,“这可解决俺们家的大问题了!过年也花不得啊,明年连杰的学费就得200多(元),可算有着落了!”

  本报启动大型义捐义演进社区活动

  周六去看二人转 同时请您献爱心

  本报讯(记者 冯艳) 为了方便读者献爱心,也为了答谢您的爱心,本报“暖冬计划”大型社会捐赠活动今起陆续推出特别行动——大型义捐义演进社区,我们将把捐赠地点设在您身边,有优秀演员义务献上精彩演出。

  募捐活动的第一场演出将在吉林电业俱乐部举行,由在和平大戏院做压轴演出的演员蒋小东、洋洋夫妻俩表演,还有和平大戏院的其他优秀演员献上绝活。您在欣赏精彩二人转表演的同时,可当场捐款及衣物(用过的请清洗干净)和其他贫困家庭需要的物品。

  本报志愿者将参加义捐义演活动的捐献和服务,请于当日8时到现场参加活动。

  活动时间:12月17日9时演出正式开始,观众于8时30分入场。

  活动地点:吉林电业俱乐部(通化路1206号,可乘283路、267路、258路、260路公交车到达)

  一对老夫妇第三次来捐物

  本报讯(记者 郑丽颖) 一摞摞成捆的衣物,一包包摆放整齐的被褥,本报存放捐赠物的仓库承载着读者的情意和爱心。截至记者发稿时,昨日共收到捐款1570元,捐物2500余件,近百名读者打进本报热线,问候这些渴望得到帮助的人们,表示要在近日到本报捐衣物。

  50多名捐款捐物的好心人络绎不绝,刘先生老两口送来衣服、棉裤,陈先生送来一袋米和一袋面,还有冉晓庐送来200元钱和小孩衣物。张海山和卞贺老人又如约送来毛衣裤,他们已是第三次来捐物。陈贵香送来了棉衣、毛衣、毛裤后,昨日又特意跑来说家里还有一双棉鞋也挺好,又送来了。还有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女士送来两个书包和一些衣物,她说还有些衣物要送来。

  9岁的王扶瑶和妈妈也来捐物。王扶瑶说:“我看了报道后,觉得那些小孩太可怜了……”扶瑶妈妈说,她要来捐东西,儿子就吵着要来,儿子这样有爱心她很高兴。

  一些读者除了捐款捐物,还要随本报去灾区送东西,王女士说特别想带着孙子到一些困苦的地方体会一下。

  爱心榜(部分)

  李先生 捐物又捐款500元

  代广歧 捐物又捐款300元

  冉晓庐 捐物又捐款200元

  史淑清 捐物又捐款100元

  钟凤云 捐物又捐款100元

  吴女士 捐物又捐款50元

  不留名人 捐物又捐款20元

  孙女士 捐款100元

  贺女士 捐款100元

  不留名人 捐款100元

  王女士 捐被和衣服等

  陈香慧 捐棉衣裤和毛衣

  李际坤 捐棉衣、羊毛衫和羽绒服等

  李女士 捐3个棉被

  白鹄 捐4包衣物

  王女士 捐2包衣物

  孟女士 捐羽绒衣裤、大衣、毛衣等

  邹奎永 捐棉大衣和褥子等

  齐女士 捐棉衣裤、羽绒服、大衣

  于女士 捐大衣、围脖、羊毛衫

  袁先生 捐羽绒服等

  枫羽根 捐棉大衣、毛大衣、棉裤等

  刘女士 捐棉衣、毛衣、电褥子等

  暖冬·贫困之艰

  都市里也有难熬的冬

  他们就在繁华都市的某个角落里,“窝”在一个半人高的棚子里生活。长春市大马路与长春大街交会处东南角里,从小胡同穿进去,有一溜半陷地下的棚子。

  听到喊声,撩开半悬门梁的棉门帘,59岁的贺文恒紧捂着没扣子的破军衣把记者迎进屋,除了口旧挂钟看不到什么像样的东西,屋里烧着炉子。“昨天我弟送了袋煤,能烧四五天吧。”屋顶垂下的蜘蛛网在风中摇摆,寒气冲下头顶灌进脖领。站在炉子与门口间,脚后跟一会儿就冻透了,原来门底破了个大缝子。

  火炕冰凉冰凉,两床被褥用手一捏,薄薄的两片,棉絮已经成球了,再仔细一看,“这不是门帘吗?”“是,别人店里的,没被就捡回来当被了。”老贺和28岁的儿子就打算这样盖着棉门帘,挨过这个冬天。炕边一个没门的破柜子有件旧军衣,这是家里最厚的一件衣服,“也是我弟弟拿来的,让我出门穿。”老贺身上是三件没扣子的秋外套套在一起。

  老贺只是这一趟棚户区中的一户,向他一样要苦挨过寒冬的人家附近还有近百户。

  棚户区的北面有一栋二层楼露着黑洞洞的窗户,3天前这里着了一场大火,住在这儿的60多岁的宋雅范当时赶回来时,家已经成了灰烬。记者一拨门框,一大块黑炭掉了下来,“这个房子是日本人建的,墙壁里面都是木头的,要不也不能烧这么彻底。”宋雅范的女儿万兵发愁地看着只剩下炭架子的床,离异后她带着9岁的孩子与母亲住在一起,这场大火把祖孙三代人的家当都烧光了,现在只能暂住在朋友家。

  现在他们最缺的,就是过冬的衣物和被褥。

  本报记者 张婷娟

  提示:本报继续开通捐赠热线0431-96618,希望您能帮帮那些还在寒风中颤抖、还在为口粮忧心的人们!无论是衣被、米面、钱款,只要您觉得能对他们的生活有帮助的都可以捐赠。同时,本报欢迎各社区加入我们的活动中,推荐本社区的困难户。(新闻编辑:)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