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台湾问题专家谈陈水扁“三光”何以自救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6日10:18 中国台湾网

  香港《大公报》今天发表资深台湾问题专家林修祺的文章《陈水扁“三光”何以自救》。

  文章称,台湾媒体喻民进党扁政权为“三光”,即改革理念输光,民主价值被掏光,政经筹码被败光,连浅绿选民也不满而疏离。陈水扁无论为挽救危机还是延续生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尽快让台湾经济民生见到起色,对两岸政策松绑。

  选择空间缩小

  在同一场合,台湾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所黄城教授认为,阿扁有关两岸的选举语言归零,选后就要立即删除。扁在内政“外交”上都很难有作为,他可能有所突破的空间就在两岸关系。这样的选举结果,反而是两岸关系的良机,二○○六年很可能是突破性发展的一年,也许达成“胡扁会”。中华港澳之友协会秘书长张五岳教授也强调,未来一年半是突破两岸关系的机遇期。

  书生论政往往天马行空,不切实际。一些台湾学者估计选后陈水扁在两岸关系上有突破性大动作,本免太过乐观了。经过“一二.三”选举惨败,民进党的政治版图被挤压到深南一嵎,基本盘亦有损失。这种新形势对陈水扁在两岸关系的选择空间并非放大了,而是压缩了。因为至少促成两岸两会复谈,才算得上突破。选举结束后,扁甚倚重的蔡英文放出“各表一中”的试探气球,乃因明知北京不会作出反应,才故作“叶公好龙”状。形象、信誉输光、政治筹码败光的陈水扁,美国已认为没有利用价值,北京更不会理睬他,等○八年新“总统”选出再说。但北京会继续加强与

国民党及岛内民间合作,推动两岸各方面的交流,尤其是经贸关系的发展。陈水扁在余下两三年任期可以做到的,就是搭上两岸经贸交流的“便车”,像游盈隆所说的那样,在客货运包机直航、开放来台观光上采取较积极的态度和务实措施。

  因利乘便为直航松绑

  日前接近“扁府”的消息人士透露,称明年七月前阿扁在两岸政策上有重要宣布和突破。估计不可能在两岸政治谈判或两会复谈取得突破,而是透过在两个月后登场的“经发会”,规划两岸经贸关系发展,宣布在两岸直航和大陆观光客直接来台有所突破。这与其说是突破,毋宁说是因利乘便的松绑。

  台湾被边缘化的危机正不断恶化,扁“政府”虽然一直高喊拼经济,但财政赤字恶化,贸易严重失衡,台币持续贬值。台湾今年的出口成长率是四小龙之末,出口值也是四小龙最低的,台湾今年还可能出现史上第一次贸易逆差。更糟糕的是,台湾今年的海外投资创下十年来的新低,民间投资及消费亦明显停滞,“政府”公共投资因财政拮据也无成长空间,在内外双重利空的情况下,民众成为直接的受害者,所以在最近的“三合一”选举中,中南部选民已表示:“肚子扁扁,不投阿扁了”。

  台湾经济发展较有亮点的,就是两岸经贸,今年上半年,两岸贸易额为410.8亿美元,台湾顺差为255.8亿美元,估计全年顺差可达400亿美元。但由于陈水扁提出“三通不是万灵丹,大家不必寄予厚望”,在扁“政府”迟迟不开放全面三通,即两岸不能直航的情况下,导致台湾经济唯的一的亮点不能放大,既阻碍台湾企业在大陆的布局和发展,亦使外贸对台湾却步或撤离。在形势逼人下,“扁府”终于在年初春节包机对直航作出松绑的第一步,其后对客货运包机直航的协商亦积极进行,只是等待选举结束后再选择时机宣布而已。

  死里逃生的一次“突破”

  至于开放大陆观光客到台旅游,因利之所在,“陆委会”亦早已规划和推动协商。根据万宝华全球就业展望调查,一名大陆观光客可创造两个就业机会,以台湾当局目前规划每天开放一千名大陆人士到台旅游,一年三十六万五千人次计算,一年就可增加七十万个就业机会,及数以千亿以上的观光外汇收入。为增加效益,连大陆观光客包机直航来台的方案也协商过了,这些好消息也因为操作选举而暂时按下不发,等选举后才择机宣布,制造所谓“突破”的效应。

  台湾媒体喻民进党扁政权为“三光”,即改革理念输光,民主价值被掏光,政经筹码被败光,连浅绿选民也不满而疏离,俱因为他们爱拼“中国”,令台湾经济低迷,民生日差。民进党陈水扁无论为挽救危机还是延续生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尽快让台湾经济民生见到起色,而两岸客货运包机直航,加上每天千名大陆人士到台观光,正好收立竿见影之效。民进党陈水扁对两岸政策松绑,实际也是为自己松绑,所以他们视为死里逃生的一次“突破”。 (来源:

人民网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