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新科院士田中群 八年“独行”终成功(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7日09:36 海峡网-厦门日报

  “任何人怎么可能因为当上院士而在智力和能力上瞬间发生改变呢?”

  ——田中群昨日接受采访时希望人们不要对他另眼相看

  

新科院士田中群八年“独行”终成功(图)

  作为外人,我们无法从田中群平静的外表上了解他当上院士的内心感受,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想到今后无法避免要增加的曝光率,他有点忧心忡忡了。

  他的同事说,田中群是个非常非常不喜欢抛头露面的人,人们对他的非学术的关注都使他感到尴尬。

  田中群说,人们不应该对他“另眼相看”,他试图证明一点:生活并未发生变化,原因很简单,“任何人怎么可能因为当上院士而在智力和能力上瞬间发生改变呢?”

  像所有他那个年龄段的人一样,田中群下过乡、插过队,但是,他仍然认为自己是很幸运的人——这段经历培养了他吃苦的本领,学会了做人的道理。

  他是文革后第一届大学生。从厦大化学系毕业后,田中群考入化学系的硕士研究生,不久后,通过国家选拔考试,被公派到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化学系直接攻读博士学位。

  当时的南安普敦大学是国际电化学的中心之一,田中群的导师、英国皇家学会院士弗雷史门(M. Fleischmann)教授是将激光拉曼光谱用于研究电化学体系的第一人,这使得田中群直接进入当时电化学的前沿。

  1987年,在通过博士学位答辩后的两周,田中群回到厦大,他说,我从未想过不回国。

  田中群当选院士的主要学术贡献是他在“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方面的研究,通俗地说,SERS效应导致分子在某些金属表面比在液体或气体里的常规拉曼信号增强几万至几百万倍,最高可达到百万亿,即10的14次方。这一非常有趣的科学现象于1976年被发现后立即引起科学界的重视,因为它使得人们得以检测并研究在表面上的极少数甚至是单个分子。

  但是,在田中群之前,科学家们曾经普遍认为,只有金、银、铜才具有SERS特性,田中群的研究组却证明,除了金、银、铜,其他多种更重要的金属,诸如铁、铂等过渡金属也有这种特性。

  从这方面就很容易理解田中群所从事的SERS研究的意义:一个显而易见的用途是作为极高灵敏度的化学和生物传感器——只需极少的量,就能获得有关分子结构细节的拉曼谱图,例如,它已被成功地应用于糖尿病的血糖和肿瘤细胞的快速检测,当然,还有检验微量毒品和炸药及无损伤地鉴定古画等其他用途。

  人们总以为,科学家只要灵机一动就会取得突破,事实上这往往需要长期的努力与积累。一个可资证明的例子就是,田中群的经历——他迈向成就的道路,漫长而又崎岖。

  正如我们在前面所说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中至九十年代中,不少从事SERS研究的科学家们因SERS研究已经“到头”了而转向其他方向,甚至包括SERS领域的开拓者之一——田中群在英国留学的导师,他也曾认为SERS已经“没有前途”了。

  不过,这位极具创新精神的导师也教会了田中群非常重要的一点:不要相信权威。从英国留学回来后,田中群决定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如果能在各种过渡金属上直接产生SERS效应,那么,对表面化学、分析化学和电化学会更有帮助,因为这些过渡金属更为广泛地被应用在催化、电池、电镀和腐蚀中。起初的3年,田中群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这时,国际上研究SERS的研究组又少了,整个领域步入到最低谷。田中群那时也曾犹豫过,他知道这种可能性的存在——如果再继续走下去,有可能一辈子都一无所获。

  尽管如此,田中群还是决定再坚持下去。倒不是他一心想当“独行侠”,田中群说,在SERS的机理还未被全面解释之前,一切可能性都存在,不能轻易下定论。

  况且,这个SERS现象太有趣了——在某些具有一定粗糙的金属表面,一个分子的信号居然可以被放大并达到原来强度的百万倍,这意味着现象的后面很可能隐藏着某些重要的科学基本问题。

  田中群还认为,这就是基础研究的魅力所在:并不是简单地存在成功或失败、是与非的两种答案,有时,你也许得不到预期的结果,但是,在探索和追求结果的过程中,你一定会提高科研的能力。

  他最终如愿以偿。自1995年起,田中群带领的课题组通过发展或建立的多种制备表面的方法,先后在铁、铂等7种过渡金属电极上直接获得高质量的表面拉曼光谱信号,他们用实验和理论计算证实这些过渡金属至少分别具有数十倍至数万倍的表面增强效应。

  然而,成绩的背后,这样的工作负担肯定是有害的,他的同事们多次试图让他回到乒乓球桌前——他的球艺曾经是系队的水平,但是,人们说,他似乎无法从紧张的工作惯性中停止下来。

  环境往往会使一些人获得荣誉后身不由己。不过,熟悉田中群的人确信他自制的力量,原因很简单,对于像他这样一个倾心于科学的奇妙现象的探索者和试图追求完美的理想主义者,如果他因为院士头衔而迷失自己的科学追求的话,即使别人不说什么,他也无法原谅自己。

  

  幕后故事

  一个倔强的儿子·一名严厉的老师·一位自立的学者

  你所不知道的田中群

  新当选的中科院院士田中群的父亲田昭武,也是位院士——田昭武在1980年当选中科院院士,田家父子都在厦大化学化工学院工作。

  但是,厦大化学化工学院党委书记林永生说,我们更倾向于认为,田中群是接过了我们化学群体中老一辈科学家传递下来的科学火炬的又一位中年科学家。

  

  如果加上田中群,化学化工学院的中科院院士已达到8位。在学术界,这一群体一直让人十分着迷——如此之高的人才和成就的密度,是极其少见的,而且,呈现出了老、中、青的完美组合,每代人,都有本学科中的杰出人物。

  田中群坚信,他取得的成绩的重要原因正是他工作在“这样一个难得的优秀群体之中”——这个群体不仅提供了好的条件和环境,而且形成了创新求实和团结合作的学风。

  田中群特别敬仰群体中的蔡启瑞院士,他认为,蔡先生的身上体现了知识分子追求科学、爱国敬业、淡泊名利、严谨谦逊的品质。不仅如此,92岁的蔡启瑞仍在注意科学动向,思索学科问题,关心学校发展和年轻教师的成长。

  田中群说,正是这些前辈的表率,潜移默化地影响了群体的一代又一代人,使年轻人看到了自己无法推卸的责任。

  

  但是,父子都是化学部的中科院院士,仍然会给人一些联想,事实上,田中群从事化学,更多的是命运的安排。

  田中群最初的理想是从事计算机科学。高考时,他第一志愿报了一所名校的计算机专业,分数也达到了录取线,但是,奇怪的是,他最终却被以“鼻炎”问题退了档。命运为他做了安排——田中群被第二志愿的厦大化学系录取了。

  田中群读大学时,一名到厦大化学系访问的英国华裔电化学家曾很认真地劝田中群:你一定要离开电化学,否则,你一辈子都要笼罩在你的父亲的影子之下。

  尽管没有离开电化学,但是,田中群记住了这句话。几十年来,田中群刻意和父亲“分道扬镳”,在公开场合,田氏父子很少一同出现,他们从事的也是不同方向的研究。

  不仅如此,他的同事说,因为有了院士父亲,田中群不得不付出更多来证明自己的能力——他必须做得更好,以证明他的成绩是靠自己,而不是靠父亲获得的。

  

  田中群很清楚地记得,在高中二年级时,他带着一道解不出的数学题去问父亲,父亲却不高兴地反问,难道你不能靠自己解决吗?

  此后,田中群再也没有请教过父亲任何习题。工作后,由于科研方向存在较大不同,他们相互探讨学术问题的时候也很少。

  但是,多年之后,田中群理解了父亲,这其实是父亲的天性所在——田昭武一向认为,什么事都要靠自己。

  田昭武自己就是这么做的,他在电化学的成功之路,基本上是靠努力自学铺就而成的。

  现在看来,至少在这方面,父亲成就了儿子。田中群最终悟出:对于需要原始创新的基础科学研究的人来说,有时不教比教更重要,因为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素质尤为重要。

  在刚到英国留学时,田中群遇到科研的难题、语言交流和生活不习惯等一系列问题,但是,父亲帮助他养成的独立习惯使他较快地跨越不适应期,田中群是同专业的研究生中最早获得博士学位的。

  尽管如此,优秀的儿子并未得到父亲的夸奖。田中群说,我从未记得父母曾表扬过我,直到现在,仍然没有。

  但是,田中群并不觉得委屈,他说,这是他的父母教育孩子的独特方式。

  

  我们给田中群看了这样一段描述性的语言,它写道:好像没有谁能了解他,他永远是缄默的,然而,在他这是一种嗜好……

  田中群边看边说,是的,我是比较安静。

  但是,事实上,这并不是描写他的,这段话是他父亲中学毕业纪念册里同学对他的评语。

  父子在这一点上是极为相似的:他们认为闲聊没有多大意义,他们也没有时间。田家几乎没有来客,他们似乎跟人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田中群最终还是成为“父亲的儿子”,当他遇到问题时,他不常甚至没想到要去请教别人,而是试图靠自己来解决。

  但是,田中群说,他现在有点后悔了——他逐渐意识到,独立思考和有主见固然重要,不过,主动地与他人交流,特别是抓住时机善于请教,最终还是会令人受益的。

  和父亲一样,田中群曾经也是对学生十分严厉的老师,他也极少表扬学生。但是,有一次,受批评的学生写信向他抱怨说:他不懂得顾及别人的感受,他们告诉他,其实他不用这么严厉,同样也可以达到教育人的目的。

  学生们说,现在,田中群已经改变了许多,当他不得不需要批评学生时,他会选择单独的场合,也没那么严厉,以便使他们不致过于难堪。

  文/本报记者 佘峥 图/本报记者 姚凡(来源:厦门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