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杭州西北公里 一个村庄的留守娃娃调查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8日03:26 都市快报

  如果不是都市快报的“给民工孩子送个团圆年”大型公益活动,如果不是张增权带着11岁的儿子张超写给他那些信件来到编辑部,也许,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这样一个小村庄———安徽省肥西县孙集乡孙集村,也不会知道他们的生活。

  孙集村是张增权的家乡。张增权现在杭州做保安。他与儿子隔十天左右通一次信。

  虽然孙集村离我们生活的杭州不过700公里左右,但却犹如两个世界。

  全村70%的人外出打工

  和大多数中国乡村一样,孙集村也有一些美丽的传说。孙集村前的山岗叫火龙杠,村后的小山则叫凤凰山,据说,当年,刘伯温为保朱元璋的皇位斩断了火龙杠的龙脉,还砍倒了凤凰山上的凤凰树。这样,就把这块福地给破坏了。

  冬日暖阳下的田野萧瑟、空旷。

  张增权的哥哥张增强在村头等我们。一进村,就看见平地而起的一排新瓦房,一幢刚上梁的新房贴着喜庆的红纸。

  但村庄里更多的还是土墙茅草房。

  张增强40岁,是孙集村的干部,所以,一直没有出外打工,在家靠种7亩水田生活。去年干旱,他种田仅收入了2000多元,此外,他当干部每年还有1800元的工资。

  他说:现在不要缴农业税了,村里的农民负担轻了很多,村里除了每年每人还需要缴12元的人头费,用于支付村干部的工资和办公费用,其他没有什么杂费。

  但即使这样,村里的青壮年还是很少留在村里,村里打工的村民大多去了浙江、江苏和三峡工地。

  孙集村有600户人家,4970口人,其中3500人出外打工(占70%),留在家里的几乎都是老人和孩子。这个数字,张增强说来自村里向派出所上报的外出人口年报,这块工作是他负责的。

  为了孩子什么苦都忍了

  “不出去打工就没钱盖房子。”张增强指点着村口新盖起的瓦房说。“五年前,村子里还全是茅草房。”

  这片150亩土地,是村里规划的新住宅区。张增强也借债在这里盖了两间瓦房(平房),准备今年过年入住。

  在这片新房里,陈志菊家的房子刚做好外墙装饰,贴上了这里流行的瓷砖。她丈夫30岁,长年在外地做泥瓦工,她带着一个刚2岁的孩子在家里维持生计。家里盖这幢房子花了5万多,现在还欠2万多的债。新房里除了以前的一些老家具,就没有其他的东西了。

  她说:只要有工可以做,家里总能还上那些钱。

  张增强说,农村里的年轻人,大多结婚时就欠了很多钱,结婚后一般两口子就外出打工。等孩子出生了,全部的希望就在孩子身上。“在外面很苦,为了孩子,什么苦也都忍了”。

  他弟弟张增权就是这样。自孩子张超出生就一直辗转上海、天津务工,2003年9月来到杭州,在浙江省电信公司做保安。两个月后张超的妈妈陈菊也来到杭州,在两户人家做钟点工。

  在杭州的27个月,夫妻俩才和孩子见了三次面,仅有的一次回家才住了一天。

  孩子做作业没张桌子

  说起侄子张超,张增强说:要是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就“得味”(方言:好)了。他边说边叹气。

  张超生于1995年11月,自从爸爸张增权出外务工,这个11岁的孩子就一直和74岁的祖母陈传英生活在一起。我们去的时候张超去乡中心小学上学了,陈奶奶正在家里喂鸡,她说家里养了十几只鸡。张超长得十分瘦小,他爸爸张增权在杭州写信回来,嘱咐奶奶一定要每天给张超吃一个鸡蛋。

  她住的是两间茅草房,房子里除了一张挂着蚊帐的小床、一个碗柜、一个灶头就再也没有什么了。鸡窝也修在睡觉的那间屋子里。

  打开碗柜,里面只有3碗咸菜还有十几只鸡蛋。奶奶这里没有桌子可以做作业,张超放学回来只有去大伯张增强家。

  陈奶奶说,孩子要和她对嘴,经常不和她说话。不出事情就“照了”(方言:行了)。

  陈奶奶和我们说话的时候,邻居59岁的张守珍也过来说话。她儿子陈知宝去了湖北宜昌三峡工地打工,去年过年的时候回来,正月初四就走了。回来一趟要花路费500多元。11岁的孙子和她生活在一起,有一个晚上,老鼠爬过屋顶落下一床的灰土,她以为自己住的茅草屋要塌了,吓得抱住孙子逃了出来。她感叹孙子不听话,常常不知道怎么去管他。

  为赚学费抱病打零工

  说话间,张超的奶奶陈传英说要去摘棉花。正在张增强家帮忙的张超的姑姑张增定说,陈传英是去离家十多里的棉花田摘别人摘剩的棉花,去年摘了20斤,挣了100元。农村的老人没有什么零花钱,就靠这样挣点。

  张增定一家也住在孙集村,去年她老公得肠癌,花去两万多元医药费,现在两个孩子都在上高中,为了挣孩子的学费,身体还未痊愈的孩子爸爸,就替村里盖房子的人家打零工赚些钱。

  说起这些,张增定眼里含着泪。

  老师:没想到孩子有这么多心事

  张超在孙集乡中心小学上五年级。因为孙集村在乡政府所在地,这学校有两幢教学大楼,条件比一般的农村小学要好。

  说起留守儿童,孙集乡中心小学的校长黄荣明说,合肥市教育局曾专门为这个问题讨论过,认为在小学教育期间,家庭、学校两者配合起来教育的效果最好。“现在这样,父母和学校缺少沟通,教育出现了空当。”张超的班主任毛广明老师说,张超比较懂事,听话,表现也很好。

  在谈话间,老师普遍重视的还是这些孩子的学习。对于这些父母在外务工的孩子心里在想什么,并没有太多的认识。校长黄荣明说,农村孩子的生活环境是开放式的,不像城市里的孩子是封闭式的,所以在心理承受能力上应该好很多。

  可是,当我们让张超所在的5年级2班的32名同学回答我们设计的问卷时,孩子的神情和填写的答案让毛广明老师非常惊讶。他走出教室和我们说:“我不知道孩子们想了这么多。”

  这个班的32个学生,有21名父母在外地打工。班里的孩子普遍看上去很瘦小。

  迫切希望儿子走出乡村

  11岁的张小雨父母都在温州打工,已经三年没有回家了。中午她在爷爷家吃饭,晚上则住到外婆家。说起在温州打工的妈妈,她神情落寞的脸上挂满了泪水。她在问卷上说:我想我的爸爸、妈妈,和父母生活才是最快乐的。

  在班里,我们见到了张超。张超显得很瘦弱,脸上几乎没有什么笑容。自从爸爸在来信里让他锻炼身体后,他每天早上在家里练倒立,现在已经能坚持倒立1分半钟。他仰起的小脸有些骄傲,即使这样,他还是没有笑。

  张超让我们看他保存的爸爸写给他的信。每封信,爸爸张增权都在信纸正反两面写满了话,真是叮咛再叮咛,每句话后都用了很多的感叹号来强调语气,要张超好好学习,要他明白只有读书好才能成功的道理。从这些信中能读出张增权渴望孩子成功的迫切心情。

  不知道爸爸的这些信会不会给11岁的张超太多现实的压力。但这样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张增权和他的妻子最终还将回到孙集这片土地,他觉得自己只是城市的过客,而他希望自己的儿子永远能走出乡村,真正进入城市,融入城市。张超身上承载的是这个家族几代人的梦想。

  冬日温暖、慵懒的阳光下,孙集村四周的田野里油菜低伏着。孙集的村民,一般一年种一季油菜和一季水稻。春天,这里到处是金灿灿的油菜花,那是孙集村一年中最美丽的时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春天,在他们奋斗的心田,开满了希望的花朵。

  城市应该更多地回报他们

  回到杭州已是深夜1:30,驱车回家的路上,体育场路大部分路段深夜还在施工。望着车窗外夜幕下施工者模糊的身影,忽然就想到了那些乡村的孩子们。他们中是否就有这些孩子们的父兄?这些身影后又有多少孩子期盼的目光?

  在给孙集乡中心小学的问卷里,有这样一个问题:你想象的城市是怎样的?12岁的解如晴说:我想象中的城市是没有污染的世界,那里充满温暖。

  那么,这个温暖的城市应该给这些为城市做出贡献的外来务工者怎样的敬意?他们艰辛的付出,不仅仅是改变自己家庭的命运,他们在城市里承担了最艰苦、最肮脏、最危险的职业,每一座城市的繁华背后都有他们的身影。可是,城市文明的成果他们又能享受到多少?

  他们是值得尊重的,他们是我们的兄弟姐妹。(记者吕宏糜利萍 都市快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