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激发创新活力浦东敢试敢闯力争新突破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8日09:02 东方网-文汇报

  ■文/本报记者倪国和

  编者的话

  今年6月21日,国务院批准浦东新区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这是国家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部署,更是上海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现在,这一试点已成为上海
“十一五”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的五大任务之一,我们理应大胆探索、敢试敢闯,力争在不长的时间里取得重要成果。

  这项试点的全部意义,在于率先形成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制度环境,为解决上海发展中的体制瓶颈积累经验,努力把政策优势转化为体制机制优势,进而努力放大改革效应,使其成为推动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持久动力。

  所谓“综合配套改革”,顾名思义,是要各方配合、共同推进,但又绝不是齐头并进,而必须抓住难点、有所突破,取得经验后,再适时进行重大改革事项。今天的报道显示,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总体方案和三年行动计划已经全面启动实施,本报将一如既往密切关注来自试点第一线的新进展,向读者及时报道最新消息。

  日前举行的市政府新闻发布会透露,为构建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上海研究制订了30条政策意见,这些政策将在浦东先行先试,以加快金融业向浦东集聚。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又迈出了新的一步。

  国务院批准浦东新区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是国家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部署,更是上海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作为上海“十一五”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的五项重大任务之一,浦东新区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大胆探索、敢试敢闯,在率先形成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制度环境、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破除城乡二元制度障碍等方面,力争取得新突破。

  实施三年行动计划

  浦东新区在广泛征求国家部委、市和新区各有关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积极配合市发改委等部门制定了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总体方案”和“三年行动计划”,近期全面启动实施。

  在转变政府职能方面,深化“小政府、大社会”的行政管理体制,简化行政审批手续,推广政府服务“零收费”,推行区长网上办公和电子政务,扶植行业协会、中介服务机构,提升对企业和市民的服务效率,构建责任政府、服务政府和效能政府。

  在转变经济运行方式方面,走集约化、可持续发展之路,着力发展占地少、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三大高端产业:以金融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以软件、芯片、生物医药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以自主知识产权为特征的创新创意产业。

  在改变二元经济与社会结构方面,浦东建立了陆家嘴、金桥、张江、外高桥、川沙、三林世博6个功能区域,实行“区镇联动、城乡一体发展”,城乡教育、卫生一体化政策的实施,使城乡居民在教育、医疗方面享受同等待遇。

  增强六个方面能力

  由于浦东开放度比较高、发展比较快,因此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期中的瓶颈制约显得尤其突出,针对这些瓶颈,浦东新区结合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着力增强“六个方面能力”。

  通过推进功能拓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提高服务全国的能力。浦东将大力集聚中外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加快完善金融要素市场体系和专业服务体系,依托“两港”和保税区,推进海关监管与口岸管理方式创新,搭建“两园一中心”海陆空联动的现代物流平台。

  通过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不断提高制度创新的能力。浦东将紧紧围绕“三个着力”、“四个结合”的要求,以率先建立与国际通行做法相衔接、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继续深化政府、企业、市场、社会“四位一体”改革,不断提高国际化、信息化、市场化、法制化水平,进一步释放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和经济活力。

  同时,在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通过推进精深化开发,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通过推进城市管理法治化、规范化和信息化,不断提高城市现代化管理的能力;通过促进协调发展,不断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

  高起点实现快速发展

  试点以来,央行上海总部、上海银监局、上海农村商业银行等金融监管和运营机构相继落户浦东,建设银行与浦东签署银政战略合作协议,为浦东提供100亿元金融支持,并将在浦东试点各类金融创新产品,国家开发银行与新区政府签署了“银政战略合作协议”,上海海关等多项措施也在浦东开始先试先行,进一步推动了浦东投资环境的优化。

  浦东改革与发展研究院院长姚锡棠认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将为全国深化改革提供经验,为长三角和全国的经济发展提供支撑,从而体现浦东“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国家使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是国家对浦东开发开放的再部署,既给了浦东“二次创业”的新动力,又赋予浦东通过制度创新实现新跨越的巨大空间。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