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天然林禁伐后:玉龙农村产业集约化经营调查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8日11:44 云网

  深秋时节,记者来到玉龙纳西族自治县采访,穿过乡间浓荫密布的小道,映入视野的是满目翠绿。处处可见成片的芸豆、青梅、药材和菜棚等点缀山间地头,躬耕忙碌的农民掩不住脸上的盈盈笑意。

  这是该县天然林禁伐后,为加快实施“5个5万亩”农产业和亿元畜牧产业发展步伐,依托当地资源优势,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另辟蹊径激活土地要素,破解“三农”难题,
探索山区农村产业集约化经营路子,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带来的可喜变化。

  昔日伐木高手 今朝致富能人

  走进过去主要靠砍伐木材为经济支撑的玉龙县,昔日“下一场雨退一层泥,种一茬庄稼剥一层皮”的荒凉景象已难寻踪影,只见广袤的林阴郁郁葱葱。上世纪90年代远近闻名的木材老板和云,看着自己的山嵛菜种植基地喜上眉梢:“万万没有想到,我们这些伐木者,还能靠耪土地赚大钱!”1998年天然林禁伐后,和国海、王桂全等一大批木材老板像和云一样,放下斧头,瞄准市场,在家门口另辟新路,通过规范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土地,走出了一条高寒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之路。

  在太安乡苍翠欲滴的山上,一块“被破坏的生态要在我们这代人中恢复过来”的水保牌格外引人注目。据了解,上世纪60年代,国家先后在丽江市设立了5个森工局,形成“5把斧头砍大山”的局面,致使天然林资源锐减。或多或少受到市场经济思想浸润的玉龙农民,并非不知道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但他们为了“吃饭”,就不得不以牺牲珍贵的植被在山上开垦荒地,广种薄收,从而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早已尝到砍伐天然林苦果的一位老人回忆:“过去我们认为不砍树不能致富,把一座座青山变成了‘黄土高坡’,后来我们又亲身感受到砍树也不能致富,还对不起子孙后代时,就开始走一条‘山顶植树戴帽子,山腰改梯系带子,山脚种植穿靴子’的路子,抓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

  在地处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核心区的鲁甸乡座座秀美山岭间,木香、蓁艽和青阳参等药材随风摇摆,一种静谧的田园景色让人心生遐思:过去,“孩子前面去拉牛,父亲后面砍木头”是鲁甸农民家庭生活的真实写照。其原因是全乡1.6万多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于林木,农民没心思种田,几千人把耕地的犏牛赶进山去拉木材,每年有数十万立方米的木材运出鲁甸。全乡年林业经济收入1000多万元,占农户人均收入的53%,上缴利税340万元,是典型的木头财政。

  “木头经济”造就了该乡一时的繁荣和富足,这个滇西北老君山腹地的小山乡得到了丽江“小香港”的美誉。然而,曾经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短短10多年间就被砍伐了大半,接踵而至的是洪涝灾害时常发生。天然林禁伐后,很多抡惯斧头的伐木高手不会下田种地,无所事事,刚跨过温饱线的农户又返贫,适龄儿童辍学严重,社会深层次的矛盾随之产生。

  农民有近忧,政府就必须有远虑。惨痛的代价使得玉龙县的领导干部和群众更加冷静地看到:“山不能动,树不能砍,只有找到替代产业,才能既保住青山绿水,又能让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面对满目的青山,广袤的土地,该县提出了“5个5万亩”农产业和亿元畜牧产业发展思路,并筑起“暖巢”,把怀揣多年砍伐木材资金外出创业的老板们纷纷吸引“回家”。曾当过教师、经营过木材的王桂全,致力于云南红豆杉的扦插育苗和栽培研究,成功培育出红豆杉苗和母株300万株,大田种植300余亩,既保护了濒危的红豆杉,同时又开辟了新的产业之路。

  在王桂全等成功转型的木材老板带动下,该县农民一改“靠山吃山”的传统做法,发出了“我们要吃饭,关键要条件;条件好不好,关键看林草”的呐喊,专业大户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不少木材老板纷纷转行从土地上“淘金”。

  鲁甸模式效应 营造山区经济

  集山区、贫困、民族于一身的玉龙县鲁甸乡,在农业调整结构、培育新产业的关键时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按照“依法、自愿、有偿、规范”的原则,实行“土地租赁,劳务挂钩”,积极探索“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把农民的土地合理流转到专业种植大户手中,同时又反聘农户务工,而农户在获得土地租金的同时又可以得到务工酬劳,从而实现“连片种植,集中经营”,并以企业为龙头,带动专业大户和农户的模式运转,成功破解了少数民族地区一道道“三农”难题。

  目前,该乡有红杉、云鑫、国海等5家龙头企业参与农业产业化建设。其中,丽江云鑫绿色生物开发有限公司的和云,采取“土地流转、劳务挂钩、包干分红”的新型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租赁农民土地种植了1000多亩山嵛菜,常年在他的基地打工的农民每天有60余人,高峰时达200余人,每年来打工的人数达1万多人次。在基地上劳动的农民按计件领取工资,最高的每人每天收入可达50多元,最低的也有15元。去年,他采收260亩山嵛菜,实现产值162万元,给乡亲们支付土地租金和劳务费用56万元。农民和春雷出租15亩土地,夫妻二人在基地上打工,土地租金和工资收入两项达1.5万余元,加上自己种植的山嵛菜,年收入达2万多元。

  曾种过芸豆、养过黑山羊的和国海,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以每亩地每年租赁费400元、劳务费500元的方式,种植了200多亩野生硬黄山药和三角叶薯蓣科药材,让农民出力、出地,自己出资金,在扣除各种成本及土地租金、劳务费用后,纯利润由专业大户与农户分成,农户占60%,专业大户占40%。村民和加强得到和国海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后,不但出租土地14亩种植西洋参,而且家里有3人在基地打工,年收入达3万多元。目前,用土地与和国海合股种植药材的农户已有10余户,他也以这种方式将自己的药材种植场发展到了1200多亩。

  目前,该乡90%的农户、65%的土地和60%的劳力都投入到了药材、林果、芸豆等特色农业领域。“优势特色产业种植向最适宜地区集中,发展资金向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集中,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土地适度向产业大户集中”的鲁甸模式,已在鲁甸、玉龙乃至丽江全市开始推广。

  激活土地要素 拓宽增收门路

  8月中旬以来,在玉龙县的拉市、黄山两地,正值5000亩成片连片种植的夏秋白菜抢收季节,和开秀、赵红军等蔬菜种植大户在忙着采收。农业部门负责人喜滋滋地说,你要求农户去种什么,绝对不如当地能人通过种植什么获得了大的收益更有号召力。我县实施租赁、流转耕地连片规模化开发项目后,农民们的种地观念已从“为了糊口”转向“为了增收”。

  丽江撤地设市后,新成立的玉龙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工业弱县、财政穷县和经济欠发达县。全县山区和半山区占总面积的95%,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5.5%,城镇化水平和水利化程度较低,农业生产投人不足,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较少,二、三产业发展滞后。沉重的“三农”问题,已成了丽江市提出的“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建设文化旅游名市、构建和谐丽江”发展目标不容回避的焦点和难点。

  为尽快摆脱这种困境,帮助农民找到一把增收致富的“金钥匙”,该县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立足县情,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强化土地所有权,稳定承包权和群众自愿的前提下,采取“转、租、股”等形式放活经营权,促进土地使用权合理有序流转,既鼓励农户跳出“一亩三分地”小打小闹的种植模式,也鼓励和支持农村种植大户、经济能人等本着“有偿、自愿、依法” 的原则,以转包、承租、互换等土地流转方式,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推动产业化发展,使小农意识守住承包田的农民转变为争当工人的现代新型农民。

  今年,该县在夏秋白菜开发项目上,积极鼓励种植能手、老板、技术员租赁流转500余亩耕地成片连片开发,其中农业技术人员租赁承包450亩,农户之间流转租赁150余亩,充分调动了农业技术人员和种植能手的积极性。为使该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由技术人员或公司投入农用物资、种植技术和负责销售,农民投地、投劳,共担风险、效益共享,大面积开发生产。土地大面积流转,劳动力大量转移,不但提高了耕地效益,推动了农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管理,而且还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农产品形成规模,形成专业化市场。夏秋大白菜项目的技术人员投资5万元开发100亩,红程农产品公司投资25万元开发500亩。红程农产品公司负责产品销售,农业技术人员负责全生产过程技术指导,农户负责生产管理。

  土地合理流转后产生的“农业工厂”,不仅使该县农户每亩土地的收入由原来的约100元增长到现在的每亩2000元左右,而且还使农民跳出了传统的种植模式,让农民获得了因土地流转带来的稳定租金收入。不少农民乐呵呵地扳着手指计算:在家门口的“工厂”里打工一年,再加上地租金,总收入可能超过万元了!

  据了解,全县仅夏秋冷凉蔬菜总产值达640多万元,平均亩产值1290元,扣除农用物资成本,经济效益达820万元,是种植夏玉米的4倍多,实现涉及农户人均新增经济收入300元。该县农业局赵局长深有感触地说:“特色农业之‘魂’是独特,特色农业之‘根’是天赋,特色农业之‘本’是传统。为了使产业发展走上更规范、更科学的路子,我县通过引‘外龙’、强‘内龙’,用现代工业理念来指导农业发展,将分散的土地适度集中起来,交给农业‘龙头’企业开发,不仅大大提高了土地产出率,促进了土地、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整合,而且还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资源潜能,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实现了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双赢。” (完)(尤祥能)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