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引领庐州崛起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9日02:40 合肥报业网-江淮晨报 | |||||||||||
截至今年9月底,在合肥市426户国有企业中,已有403户企业顺利完成改革任务,改制面为94.4%。 而2004年,合肥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89.7亿元,比2000年净增264.7亿元,年均增长16.1%。
看似无关的两组数字背后,却有着必然的因果联系,国企改革的大旗在数字背后悄然飘动。 国企改革“三台好戏” 如果对近十年来合肥市国企改革进行段落划分的话,三段论无疑是比较恰当的划分方式,在三个时间段中,该市的国企改革上演了“连台好戏”。 第一出戏的关键词无疑是“政策性破产”。在1996年至1997年间,该市抓住进入全国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的机遇,按照“增资、改造、分流、破产”的方针和国家关于“鼓励兼并、规范破产、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实施再就业工程”的总体要求,对49户国有企业进行了政策性破产。通过政策性破产,预算内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由81%下降到62%。不仅如此,对严重资不抵债的国有企业实施政策性破产,促进了企业优胜劣汰机制的形成,为推进该市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二出戏的关键词是“资产重组”。从1998年到2002年间,该市以盘活存量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其间,境内外34户优势企业分别对市属29户国有企业进行了资产重组,盘活存量资产达24亿元,青岛海尔、江西昌河、上海华源、中国华润等知名大企业、大集团先后落户合肥。 第三出戏的关键词是“双退”。2002年前后,该市通过依法破产、股份制改造、经营层收购、挂牌出售、清算关闭等方式,拓宽国有资本退出通道,全面推行“人资分离”为标志、以国有资本退出、职工国有身份退出“双退”为核心内容的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在国有资本退出的同时,积极招商引资,相继引进了天威保变、香港曼图、上海晟地、柏庄控股、浙江祥源、辽宁方大等一大批境内外知名企业,发展壮大了非公有制经济。 “三台好戏”的结果初步显现,在111户市属国有企业中,已改制98户,改制面为88.2%;在116户区属国有企业中,已改制107户,改制面为92.2%;在199户县属国有企业中,已改制198户,该制面为99.5%。在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该市有近9万名职工依法与原企业解除或终止了劳动关系。 国企改革“神话”“无极” 如果说国企改革的“三台好戏”只是露出水面的冰凌,那么探究冰凌下冰山的真面貌就尤为重要。近年来尤其“十五”期间合肥市推进国企改革的实践成果,可以用今年的两部大片的名称“神话”“无极”来形容。 2004年,该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659.28亿元,比2000年净增378.6亿元,年均增长23.8%;实现工业增加值198.46亿元,比2000年净增117.1亿元,年均增长25%。今年前9个月,该市完成工业总产值608.1亿元,同比增长21.43%,总量和增速均位于中部地区6个省会城市第5位;实现GDP462.98亿元,同比增长17.3%;完成工业增加值190.7亿元,同比增长23.8%,增速位于中部地区6个省会城市第4位,总量位列第五位……凸显了该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势头。 2004年,该市市属国有企业户数、工业总产值、资产总额占列入统计范围内企业的比重分别由2002年的17.2%、37%、51.8%下降到15%、13.2%、21.3%,汽车及工程机械、家用电器、化工及新型建材等三大支柱产业占该市工业总量的63.4%,工业总产值或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企业达16户,比2002年增加了5户,其中江汽集团成为该市首个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显示了该市国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优势。 金环变压器、万方矿机、三益电机、合肥炭素、芳草日化、锻压机床等国有骨干企业分别与境内外资本成功嫁接,实现了资产重组。国有企业自办中小学分离移交给辖区政府管理工作进展顺利,目前已有41家中小学顺利实现移交,共移交学生2万多人,调转教职工1609人。合钢集团、氯碱集团和四方集团等企业的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总体方案正在组织实施……国有企业的战略性重组稳步推进。 国企改革“创新合肥” 创造“神话”“无极”的背后,其实有着更深层次的缘由。如果用目前最时髦的词语“创新中国”来套用的话,就是“创新合肥”。在推进该市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合肥市积极探索国资管理体制改革。 2002年,该市相继组建了工业、商业、城建、国资、兴泰、交通、美菱等7大国有控股公司,行使出资人的职能,授权经营国有资产。经过三年多的运作,国有控股公司作为改革“平台”和“抓手”的作用日益突出,成效十分明显。 以该市工投公司为例,该市经贸委充分发挥工投公司的融资平台作用,千方百计多渠道筹措资金,依法维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截至目前,已累计筹措资金23.26亿元,各项支出累计21.96亿元,其中累计为国企改革支付改革成本17.14亿元;组建过渡性保障体系劳动保障部,并先后建立了40家劳动和保障分中心,保障对象26923人…… “三台好戏”加“神话”“无极”加“制度创新”其实只是合肥国企十年改革的一个缩影。 该市经济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提升了该市作为全省经济中心的地位,“工业立市”战略决策的落实——其实还期待着“国企改革”的大旗继续迎风招展。 ·本报记者汪雷· 新闻链接 经济增长自主性增强 “十五”期间,合肥市通过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在抓好国有重点企业改革的同时,继续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等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大大推动了国有经济发展,2004年,合肥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有116家,比2000年减少25家,实现利润达到29亿元,比2000年增长5倍,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的69.3%,比2000年提高5个百分点;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商贸企业实现利润由2000年的4.02亿元增加到2004年13.8亿元,4年间增加2.42倍,单位赢利水平比2000年提高2.05倍,国有经济的活力明显增强;个体、私营企业得到飞速发展。2004年该市个体、私营企业户数比“十五”初期增长42.8%,从业人员增加了90%;“十五”时期,外资已经成为合肥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外资企业出口值已经占到52.2%,全市涉外税收占全部税收的比重接近20%。 随着企业活力的不断增强,经济自主增长日益活跃,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到2004年底,合肥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非国有企业投资所占的比重由2000年的52%上升到2004年61.4%,完成的投资额是2000年的2.27倍;在资金来源中自筹资金比重上升到57%,比2000年提高11.4个百分点,国家预算资金和国内贷款比重则由2000年的33.4%下降为2004年的16.7%,经济增长的自主性显著增强。 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十五”前四年,合肥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7%,比“九五”时期加快1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0%;工业生产规模由2000年的实现增加值135.39亿元,扩大到2004年的229.41亿元,预计到2005年工业增加值总量将比2000年翻一番。从规模以上工业看,队伍不断壮大,效益明显提高。四年间,合肥市规模以上工业由365家增加到635家;总资产由436.44亿元扩大为755.94亿元,增加了73.2%;实现利税增加了2.1倍;创造的增加值由86.89亿元增加到219.35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1.26倍;经济效益指数四年提高了70点,达到180.6%。“十五”前四年,合肥市主要工业产品汽车、叉车、轮胎外胎以及彩电、家用电冰箱和洗衣机产量年均保持两位数的增长态势,增幅分别为16.7%、26.8%、17.6%、25.6%、17.1%和25.6%,从县域工业看,增长加快,经济支撑作用增强。2000年,该市县域经济总量中工业占GDP的比重仅为16.7%,到2004年上升为31.8%;县域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8.8%上升到17.8%,四年提高了9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3.1%,比2000年提高16.9个百分点。县域工业已成为全市工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