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记中冶地勘岩土工程总公司邯郸分公司职工张森林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9日09:48 河北日报

  "当工人,也要有一番作为"

  “我正在河南的一段高速公路作业。”10月21日,打通中冶地勘岩土工程总公司邯郸分公司职工张森林的手机时,千里之外传来的声音朴实而豪爽,“一年四季在外施工,在家呆不了几天,我周围的工人都这样。”

  的确,参加工作29年来,张森林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是在工地上度过的。凭着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精神,他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项目经理,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只要肯学肯钻,工人也能有所作为”

  “29年来,我从一名钻工做起,一步步成长为班长、机长、项目经理。我觉得,当一名好工人,就要肯学肯钻肯吃苦,有一番作为。”电话中的张森林充满了自豪。

  [1976年,高中毕业的张森林选择了当时好多人嫌苦嫌累的地勘事业。他知道,靠现有的文化水平,要适应钻探工艺的发展,做个出色的钻探工人是远远不够的。从那时起,他就下定决心,刻苦学习。凭着多学习、勤实践,他在1989年全局职工技术技能定级考核中获得第二名,成为全局最年轻的技师之一。1995年以后,地勘单位的小口径钻探开始向建筑、交通等基础施工领域转移,张森林更意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每次新设备进场,他总是第一个跑过去弄明白工作原理、操作规程。有时说明书看不明白,就搬出教科书,再不明白就向别人请教。工友们都称他"机器迷"、"机器通"。]

  "1998年,我参加了局里举办的'项目经理培训班'。当时我已经41岁了,坐在我旁边的都是20多岁的大学生。和他们比,咱懂得少、记性也差。看到人家学得那么快,我都有点丧气了。我一再问自己,真的老了吗?"电话中的张森林略显激动,"决不能自己打败自己!此后我攒足了劲儿,怎么学的也不多说了,反正通过考试那天,我称了称体重,瘦了将近3公斤。"

  [多年来,张森林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积累的实践经验,大胆进行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经他改造的两台大口径钻机,不但进尺加快,而且对各种工程的适应性大大增强。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地基及勘察处理工程,以其工艺简单、回款快而备受施工单位青睐,但买设备要花一大笔钱。有一天他在仓库看到几台闲置的设备,顿生改造的念头。于是便找了几名"老机修"、"老钻工",对照着勘察机械的原理图干起来。一个月后,两台老设备经调试完全合格,改造费用仅有2万元,直到现在,那两台设备仍在"服役"。]

  "由于我爱琢磨、技术好,在'圈内'有了一定的知名度。2004年7月,中国四冶承揽了阿深

高速公路扶项16标段工程,其中灌注桩6000米,粉喷桩35万米,工程设计在6米深的河水中打桩12根,且直径为1.5米,必须在70天内完成。他们点名要我组建项目部承接此工程。当时我心里沉甸甸的,干不好经济损失是小事,砸了公司牌子就坏了大事。"

  "但我没有退缩,一连几天反复想着如何破解水上打钻、开孔直径大等技术难题,并向同事、总公司,甚至向辽河油田筑路公司等单位的同行请教,终于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谈起那段难忘的工程,张森林语气中充满了自豪感,"我先是争取了20天时间,请当地水利部门落闸降水至2米,然后采用围堰筑岛、护筒埋没等方法,18天就完成了水上打钻。为保证粉喷桩按时完工,经过测算后,我上了18台桩机,55天就完成了施工。"

  [正因为张森林是个有心人,不懂的就问,不会的想方设法学好,现在地勘施工方面的工程他样样拿得起、放得下。]

  "干在先、吃苦在先,工人的光荣传统决不能丢"

  [从钻探工到项目经理,张森林的角色有了小小的变化,大小也成了个"官",手下有几十号人马。但他依旧和工人师傅们在野外一起摸爬滚打。他觉得,要当好这个"官",不但要有过硬的技术和本领,还必须发挥好工人的光荣传统,吃苦在前,这样才能把大家凝聚在一起。]

  "1995年夏天,我所在的公司承接了京深高速公路石安段马头立交桥桥基灌注桩工程。当时太阳把地面烤得火烫,灼得皮肤生疼。我和同事们晚上在帐篷里睡不好,白天又在骄阳下施工。一连几天,我吃不下饭,胃病又犯了。开始吃了药还管用,后来疼痛难忍,吃药根本不起作用,坚持了几天终于大口吐血。工友们硬把我塞到吉普车里送往

医院。医生说,是大面积胃部溃疡,再不治就是胃穿孔了。"

  [在工友们的心目中,张森林总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正是靠着这种以身作则的精神,他这个"官"才当得特别让人服气。1996年春节快到时,忙碌了一年的人们都在打点行李,准备回家。就在这时,公司承接了磁县申家庄煤矿坑口矸石电厂钻孔灌注桩工程。要保证工期,只能在工地上过春节。看着一个个忙着打点行李的工友们,张森林心里很不是滋味。为稳定大家的情绪,他让工人师傅们搬到煤矿单身宿舍住,自己和项目管理的其他人留在工地帐篷值班。一天夜里,忽然刮起了大风,张森林住的帐篷被撕开了一个大口子,煤矿上的煤灰随风而入,又呛又冷。第二天工友们看到他脸上、被子上全是煤灰,这些铁打的汉子无不为之动容。]

  "我从不觉得我这个'官'有什么特权,如果硬说有的话,那就是要比一般工人干得更多。"张森林说。

  [让张森林特别难忘的是,2001年春节刚过,由于他们承包的一个工程2月1日必须开工,1月28日他便匆匆赶往河南项城施工工地。当时工地上只有4个值班人员,为确保如期开工,工地必须由一个叫豆门镇的地方搬到5公里外的小黄庄村。]

  "那天天气不好,雨夹着雪花纷纷扬扬地下着,赶了大半天的路,我连口水也没顾上喝,便和值班人员一起把四十个人的行李、床板、炊具等抬上租来的一辆拖拉机。出发时,天都快黑了。雨后的乡间小路特别难走,拖拉机颠簸得厉害,尽管开得很慢,最终还是翻到路边的沟里,行李散落了一地。我们几个人深一脚、浅一脚地把行李堆在一起,又用塑料布盖好。这时刚刚走了一半的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这可怎么办啊?"电话中的张森林对那难忘的一幕记忆深刻。

  "雨雪越下越大,干活儿时还不觉得累,停下来真是又饿、又累、又冷。我让他们四人回豆门镇,自己留下来看行李。大家拗不过我,便走了。赶了大半天路,将近一天连口热乎饭还没顾上吃,冻得我在行李卷里直哆嗦。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夜里11时多,我隐隐约约听到有人喊我的名字,一看是工友老刘返回来了。他从怀里掏出了两张饼。接过饼的一刹那,我的泪夺眶而出。那天晚上,我俩背靠着背,熬过了一夜。第二天,工友们才找到了我们,连连感叹:咱地勘工人个个都是好样的!"本报记者 白增安 胡博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