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挖煤老师:我们需要这样的公共情怀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9日10:26 光明网

  据报道,最近三年,每逢假期,重庆开县郭家镇北斗村小学老师刘念友都会到镇上煤矿下井挖煤。他挖煤挣的钱除了供儿女上大学外,就给自己班上的贫困生交学费、买学习用品、买新衣服,但他自己却天天吃白开水泡饭和咸菜。刘念友从教28年,每年都在资助自己班上的贫困学生,班上从来都没有因为钱而辍学的学生。

  年终岁末的叙事或记忆总是让人有一种特殊的感觉,它可能因为“姗姗来迟”而益
显珍贵,可能因背景的清冷与厚重而让人无法轻易释怀。当然,在这个通常属于盘点和展望的时节,一些充满人性暖色调的故事的迎风而立或不期而遇,更突出了它的铿锵底蕴。不能不说,这个岁末最叩动人心的质感记忆来自于草根一族,仿佛是一次有节奏的集体精神律动,他们,从最质朴的生活影像剧中脱颖而出,以本色且本位的精神呼应方式,完成了草根与民生情怀的点睛和升华。

  如果说抚妹求学的洪战辉带给我们的是自强不息的个体责任情怀,那么,以“兼职矿工”形象出现的刘念友,则让我们被一份沉重深邃的道义感和公共情怀所震撼。

  在农村义务教育艰难行进的路上,刘念友的道义感和公共情怀召唤着变革的紧迫。在广大中西部地区的农村义务教育中,各种严重困扰和制约其良性发展的瓶颈因素仍很多,比如教育经费短缺、师资力量严重匮乏、贫困学生求学难等。让人欣慰的是,在早前公布的《中国全民教育国家报告》中,已较为全面地勾勒出未来的义务教育发展远景。对于众多农村贫困家庭和刘念友们来说,这是一个政策层面的利好消息,它让曾经被迫以道德救赎的个人化方式艰辛独行的刘念友们,看到了转机和希望。但仅此还不够,必须认识到,因贫失学,负困求学现象的存在,绝不单单是一个教育扶贫攻坚的政策契入问题,它实则是一个更沉重的民生脱困问题,不彻底改善贫困农村地区的民生现状,使之尽快融入国民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则农村教育仍不可能获得永续不竭的生机与活力,而刘念友这样的道德强者亦可能留给我们一个负重与悲情的历史背影。

  在一个物质主义追逐日渐汹涌的时代,刘念友的道义感和公共情怀极具导范作用。它标识着人性价值的真正沸点,透射着人性大爱的皓皓之光,散发着永不消逝的情怀温暖。与其说是社会的感喟将它从草根大众中打捞出来,莫如说是它的暗自砥砺并生生不息,给了这个价值多元的世界精神反思与价值重估的可能。在经济高速发展中经历社会价值共振的中国,尤其需要自动自发的公共情怀的践行和“道德体操”。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