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北京:科学发展的“十五”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9日10:50 北京日报

  每天,有10万多部手机出厂,近1500辆汽车下线,超过2亿元的产品出口世界,7万多平方米新建住宅竣工,4亿多元社会消费品卖出,8000多名海外游客入境及带来近900万美元的外汇收入,总计近12亿元的社会总财富被创造出来……

  这就是我们的北京,———北京的一天。

  资料显示,2000年底北京地区生产总值为2478亿元,到2004年底已净增72%,达到4283亿元;“九五”末期,本市二、三产业比重占经济总量的96%,2004年已达到97.6%,其中占主导地位的第三产业更是实现增加值2570亿元;2000年,本市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分别为10349元、4687元,到2004年,已上升到15637元、7172元,增幅均在50%以上,其中农民收入增幅更是首次高于城镇居民。

  数字彰显出北京的发展,也彰显出新的发展思路和发展理念。“十五”期间,北京经济总量增长明显,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城乡发展统筹兼顾,环境生态得到改善,居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呈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良好势头,而这一切,无不是崭新的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和体现。

  每年迁出老工业企业二三十家

  优化调整产业结构

  今年,已有80多年历史、对北京财政贡献率一度占到1/4的首钢开始将其涉钢产业迁出北京。从1999年到2004年,北京每年都有20到30家企业从四环内迁出,其中包括光华木材厂、一机床、造纸厂等北京的老牌工业企业,计划搬迁企业总数高达738家。

  一方面迁出老企业,另一方面,通过政策规划引导,大批适合首都功能和资源特点的高新技术企业、现代制造企业、现代服务业企业迅猛发展起来,形成北京新的支柱产业。

  自2000年诺基亚牵头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星网(国际)工业园,数年间,通过上下游企业的配套,一条年销售过250亿元的手机制造产业链已在北京形成,产品行销世界各地;2002年,韩国现代汽车落户京郊顺义,随后奔驰进驻亦庄,如今京城每天下线汽车近1500辆,北京的汽车工业跑在了全国前列。以中关村为代表的北京高新技术产业,仅今年前10个月就完成工业增加值428.4亿元,占全市工业总量的30%以上,其中航空航天业借“神六”的东风,更获得了高达30.1%的增长。现代服务业更成为北京经济舞台上的主角,1999年,北京三次产业的比例为4:38.9:57.1;通过产业调整,到2004年这一比例已改变为2.4:37.6:60,北京的金融保险、信息通讯、文化体育、会展旅游等高端服务业在全国优势明显。以旅游业为例,2004年收入高达1145亿元,不但已接近全年工业增加总值,甚至高于建筑业、房地产业以及交通运输、邮政业三个产业的增加值总和。

  取舍之间,北京正在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以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为主的新型产业结构,使北京的经济增长方式变得越来越适合首都特点,越来越健康、协调、可持续、有后劲。

  农村居民收入增幅首次超过城镇居民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北京的现代化进程起步于城市,但必将在农村结束,统筹城乡发展对北京至为关键。

  “十五”期间,在本市产业结构调整中,一产比重虽然逐年下降,但农业总体产值却仍在稳步增长。“十五”前三年,农业产值年增长率均超过4%,2004年增长6.8%,全市农业生产总值达到254亿元。市农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比重下降、总值升高,主要是因为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所致。今天的京郊,农业已由过去单纯的种粮发展成为以现代科技为基础的、多元化多形态的都市生态型产业。2003年的数字显示,京郊设施农业、籽种农业、精品农业、观光农业等新型高端农业已占到郊区农林牧渔总产值的62.9%;同时,种植业产值为102.3亿元,养殖业产业为135.6亿元,种养结构由1998年的52:48调整为43:57。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的收入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高。“十五”前四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从2000年的4687元上升到2004年的7172元,不但增幅达到50%以上,收入增幅也首次超过城镇居民近2个百分点;今年1-8月份,农村居民收入增幅更是超过城镇居民2.3个百分点,达到13%。

  为改变农村面貌,“十五”期间市政府不断加大“反哺农业、支持农村”的力度,目前由市发改委安排的政府投资,投向十个远郊区县与城八区的比例已由2003年的20:80调整为50:50。据初步统计,仅2005年,对郊区的市级直接资金支持就达到156亿元左右;投向7个山区县的资金为46亿元,是2003年的7.6倍,直接投入到农村的资金就为16.3亿元,是2003年的4.6倍。

  正是由于全市在政策与资金上的全力支持,2004年本市农村全面小康综合实现程度已达到81.7%,比2000年提高了24.1个百分点。

  而今年出台的区县功能定位指导意见,更为北京解决城乡统筹发展问题提供了规划层面的有力保障。

  每年“蓝天”整整多出一个月

  改善生态创造宜居

  春季肆虐的风沙,冬季阴沉的天空,曾让北京人头疼,但现在这些景象已慢慢在人们的记忆中变得模糊。抬头看看你会发现,原先经常灰蒙蒙的天空,如今一片湛蓝。数据显示,北京每年的二级以上的“好天”数,已从“十五”初期的近200天增加到如今的230天左右,北京的“蓝天”整整多了一个月。

  在“十五”期间完成修编的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里,北京的城市定位除“国家首都、国际城市、历史名城”之外,赫然多了一个“宜居城市”。为了创造宜居环境,实现“绿色奥运”目标,在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十五”期间本市以极大力度推动城市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造林铺绿,治水治污,推广清洁能源,在京郊推出生态林补偿机制,数万农民改拿工资上山……

  截止到2004年年底,全市绿化覆盖率由2000年的36.34%提高到了41.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也由2000年的8.68平方米增大至11.2平方米。2004年,本市建成区内共有各类城市绿化面积36754万平方米,公共绿地8948万平方米,而仅今年新增的426公顷绿化面积,就已相当于6个北海公园。

  所谓“宜居”,并不只是指自然生态,还包括人文环境。“十五”期间,本市一方面致力于加快市政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一方面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全面调高了城市低保金、失业保险金、职工最低工资以及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标准,保障低收入人群的生活,与“九五”期末相比,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由705元提高到1086元;职工月最低工资由412元提高到580元;失业保险金由300—385元提高到382—491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280元提高到300元。为此仅2004年一年,全市支出的社会保障资金就达22.5亿元,较2003年增长了75.5%,而“十五”期间社会福利及各类保障资金更是高达百亿元。

  正是有了政府多方面的投入,全市市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质”的改善。数据显示,2004年,北京人的人均预期寿命达到了79.6岁,比2000年延长了6岁,已提前达到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网络编辑:李亚敏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