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亳州师专12名教师为评副教授花钱买论文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0日01:34 人民网-华东新闻 | |||||||||
●安徽亳州师范专科学校12名教师为评副教授,通过中间人花钱买论文造假。专家认为,部分高校学风浮躁,盲目追求名利的现象并不少见,应引起高度重视 在前不久进行的2005年度安徽省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中,评委会发现亳州师范专科学校教师申报材料有论文造假嫌疑。经核查,这所学校自2003年至2005年共有12名教师为评副教授,通过中间人花钱买论文造假。
安徽省教育厅立即就此事在全省高校通报批评,对已评上职称的当事人一律取消副教授资格,在一定期限内不得申报职称,并责成亳州师专学校及其有关工作部门作出深刻检查,提出整改意见,对当事人给予党纪和行政处分。 花钱买论文试图蒙混过关 据安徽省教育厅人事处处长吴金辉介绍,今年全省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评审中,历史、教育学科组评审专家对亳州师专教师申报材料中的一篇论文产生了怀疑,通过上网检索等方式几经查询证实是假的。随后,其他学科组发现,这所学校的方某某等6名教师申报副教授的材料中有15篇论文彻头彻尾盗用了他人成果。其造假手段雷同,都是将国内正规出版的学术期刊上某篇论文页面撕掉,把原作者的名字换成需要的名字重新印刷成看似相同的页面,再把刊物重新制作、装帧。这些期刊样本被放进申报材料中试图蒙混过关。 事情发生后,安徽省教育厅派出调查组前往亳州师专调查,有了更为惊人的发现:2003年,这所学校3名教师为申报副教授,往某些期刊寄去版面费和自己写的文章,但发出来的文章不是自己的,他们乐得将错就错,在申报时使用了这些假论文,并顺利通过评审。2004年,又有3名教师效仿并通过。今年的6名教师更大胆,写都不写,就直接花钱买现成的论文。 吴金辉说:“12名教师中有8人是党员,5人是学校中层干部,他们的行为影响恶劣。如果今年没有被发现,今后这所学校肯定还会出现类似情况。” 论文贩子是造假源头 据调查,亳州师专的假论文绝大部分是从中国矿业大学教务处工作人员聂继红那里买的,每篇假论文以1500元至2000元左右的价格成交。教师们一般先与聂继红通过电话联系,谈好价钱和购买篇数,寄钱后等几个月,聂就会把“登”有假论文的期刊寄给老师。 经过聂继红的“改头换面”,浙江大学张丽华发表在《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秦观赋论与诗词创作》变成代某的“作品”,临沂师范学院李红婷发表在《临沂师范学院学报》的《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价值取向》成了方某某的“文章”…… 据了解,今年9月前,聂继红在中国煤炭教育学会、东部教育网络煤炭科学院信息所办的《教育教学研究》杂志社兼副主编,期间,亳州师专教师张某某因投稿和他有了接触,为评副教授,曾寄出3000元钱给聂继红,聂伪造了3篇论文,分别登在《中国矿业大学学报》和《徐州师范大学学报》上。张某某后来向同事介绍了这个买论文的渠道。 吴金辉介绍,亳州师专调查组赴中国矿大调查取证时发现,聂继红卖论文事件已引起中国矿大校方的重视。同时,调查组建议亳州师专整理有关材料,向公安部门报告,追究聂继红的法律责任。 在聂继红之前,安徽省教育厅还曾发现一家全国知名的医学期刊居然一期出了7个样本,登了大量创收论文。安徽省教育厅厅长陈贤忠说,对这样的刊物如不依法严管,就会纵容越来越多的假冒伪劣学术产品。 “教学任务重”不是造假理由 今年申报副高被查处的教师王某说,自己曾经向20多家单位投稿,都石沉大海,没有回音。另外,现在期刊、学报社收版面费是很正常的事,少则三四百元,多则千元以上,即使是质量较好的论文也得掏钱刊登。还有一个教学骨干说,平时教学任务繁重,没时间写论文,更别说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了。而职称关系到自己的前途和收入,不评不行,只好怀着侥幸心理买论文。 有教师提议不要把论文作为必要的职称条件,建议评审组专家以教学水平为重,采取听教师上课,让学生评价教师等办法进行评审。 参与此次评审工作的中国科技大学胡河宁教授说,作为教师,教学是第一位的,但对于高校教师,一定要有科研项目和成果,教学任务重、水平有限、论文难发确实是现在高校教师面临的难题,但这绝不能成为买假论文作弊、进行学术造假的理由。亳州师专12名教师为了职称“饥不择食”,严重伤害了学术道德,沾污了高校这块学术圣地。 胡河宁认为,高校学风浮躁,做学问不踏实,急功近利,盲目追求职称或荣誉的现象并不少见,应该引起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的高度重视。如果放任教师素质、道德低下,培养优秀人才只能成为奢望。因此,评判教师水平既要看其业务能力,还要考察其道德素养,并根据具体情况及时奖惩,尽量杜绝或减少学术造假行为的发生。 让造假之风远离高校 高校本应是一块探求真知的净土,然而近年来,由于急功近利,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被一些人弃而远之,有的竟然弄虚作假获取名利,失去了学者起码的道德。 除亳州师专外,安徽省教育厅近年来还查出皖南医学院、池州师范学院的两位副教授把别人发表的文章换上自己的名字发表,滁州电大一位副教授把一位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换成自己的名字公开发表等。2000年前每年发现的造假、掺水者一般只有两三例,而近几年来有增多趋势。 各个级别的职称、奖励和荣誉都要经过评审,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也须经编审。为何有人能通过造假不劳而获?把学术造假比作“癌症”的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认为,除了用道德建设提倡科学精神外,从操作层面来讲,使评审硬起来,更加科学、严格,也是防治学术“癌症”的一剂良方。“癌细胞”如不及时切除就会扩散,肌体就会腐烂,这种现象不遏制也会毁掉学术界。 他还建议建立评委责任追究制,避免有人做顺水人情、敷衍塞责。对于评职称、报荣誉的要件之一的论文,要增设答辩程序,杜绝滥竽充数。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