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慈善,正成为一种时尚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0日09:11 解放日报

  慈善,正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参与爱心捐赠,培育社会责任,日益成为共识。在昨天举行的2005年上海慈善理论研讨会上,来自本市及全国各地的慈善理论与实务工作者就慈善意识、慈善事业与社会保障体系的衔接、慈善事业与构建和谐社会、慈善立法等开展广泛讨论。

  慈善意识亟待培养

  市慈善基金会成立11年来,开展了一系列以“蓝天下的至爱”为代表的各类慈善活动,共计募集基金近14亿元。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姚俭建表示,慈善正日益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就像选择什么衣服品牌是一种品位,参与慈善,更是一种值得大加提倡的生活品位。

  与会者指出,10年来,上海参加慈善捐赠的企业仅占本市登记注册企业的1%左右,2004年上海市民人均慈善捐赠仅为1.7元,慈善事业发展空间广阔。应该在税收等方面创造宽松的法律和制度环境,如提高慈善捐款免税的额度以鼓励慈善捐赠。此外,努力培育慈善组织的公信力,逐步建立起包括独立第三方评估、行业自律、媒体监督、捐赠人和公众监督的社会监督体系,让捐赠人捐得安心、放心。

  培养企业和人民的捐赠热情,必须重视慈善文化建设。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谢遐龄认为,慈善文化的内核和根基就是每个人、每个公司(或企业)都有社会责任这种共同的认同感。人们和公司把慈善行为感受为道德上必不可少的内在需求,把慈善化为生活本身的一种需要,把慈善建成为评价他人、其他公司的基本标准之一,就会自觉参与慈善事业、奉献爱心。

  政府民间共织救助网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加强社会福利事业建设,完善优抚保障机制和社会救助体系,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卢汉龙说,慈善事业与社会保障体系衔接,慈善组织可以起到“安全网”与“减震器”的作用。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文军认为,在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成中,社会救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而慈善组织恰恰能在该领域发挥较大作用。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可以通过购买社会服务的形式,让慈善基金会等民间组织,承担起更多的扶贫帮困、救济救难的任务。

  目前,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已承担起社会困难群体的职业技能培训和经常性物质捐赠工作职能,还开展了70多个助学、助医、助困项目,使近60万余困难市民直接受益;配合政府再就业工程推出的万人慈善教育救助项目、配合政府医保改革推出的万人慈善教育培训项目等,在救助帮困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救助更需润物细无声

  救助困难群体,还需防止“有心为善反为恶”。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邓伟志深有感触,他在调研时发现,受助群众最怕敲锣打鼓,带着摄像机、照相机上门送温暖的好心人,接受慰问品的同时也意味着自家的隐私被曝光。他认为,扶贫帮困更欢迎“润物细无声”。

  市慈善基金会副理事长袁采强调,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不同的价值取向,无论是捐赠人还是受赠人,都要尊重各自选择。

  与会者认为,救助要“无声无息”进行,但慈善捐赠的品牌项目要打响,奉献爱心要从集中捐赠走向经常化、社会化。“蓝天下的至爱”新年慈善系列活动、“点亮心愿”义拍活动等现已深入人心。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理事长陈铁迪参加了研讨会。

  本报记者 谈燕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