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为了让乡亲们都过上好日子:记兴十四村党支书付华廷(上)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0日09:15 黑龙江日报

  文/摄本报记者 高学冬

  

为了让乡亲们都过上好日子:记兴十四村党支书付华廷(上)

  站在亲手组装的拖拉机前,想起30多年前的艰辛岁月,付华廷感慨万千。

  

为了让乡亲们都过上好日子:记兴十四村党支书付华廷(上)

  兴十四村民别墅区。

  如果说,一个地方有116栋别墅,3.5万平方米的休闲广场,一座三星级宾馆,大多数人会想到,这是一个城市的新区或是富人区。其实,这里说的是甘南县音河镇兴十四村的村民住宅区。

  被称为“龙江第一村”的兴十四村位于不通铁路的甘南县。

  1972年,23岁的付华廷当上了村党支部书记。33年的时间里,付华廷和村支部一班人带领900多村民,把这个偏僻县的偏僻村,建成了拥有10亿多元固定资产,35家企业,1800多名员工的省内首富村、别墅村。今年村里下属的富华集团的产值达到6亿多元。

  在全省农村人均年收入3000元左右的情况下,兴十四人均年收入已经达到1.3万元。80%的村民住宅实现别墅化。

  走出温饱线,让乡亲们过好日子

  1956年,7岁的付华廷随父亲从山东来到十年九旱、有“黑风口”之称的甘南县兴十四垦荒。到1970年,这里仍未摆脱贫穷的阴影,是当时有名的生产靠贷款、吃粮靠返销、生活靠救济的“三靠村”。

  只读了五年书的付华廷,13岁就开始和大人一样干农活。现在说起小时候的苦日子,付华廷印象最深的是要饭。为了吃饱肚子,他跑到邻近的农场偷吃过马料。喂马人的善良和母亲的绝望深深地刻在他的心里,他曾向母亲发誓,长大要让母亲吃饱吃好,过上好日子。

  1972年,23岁的付华廷当上了村党支部书记。他的第一个“宏愿”是全村人都能“早上吃面条,中午吃馒头,晚上吃米饭”。

  那时,想吃饱就要多打粮。付华廷的第一个想法就是靠机械化多开荒地。

  买农机没钱。付华廷和党支部一班人带领全村人养了2000只羊,靠卖羊毛攒了几万元的家底。可当时拖拉机控制供应,没指标有钱也买不到。付华廷就想了个办法:自己组装。他们四处买零件,小件背,大件邮。硬是自己组装了两台拖拉机,这两台拖拉机一年就开垦了六千余亩荒地。过去一个强壮劳动力最多能耕种40多亩地,使用拖拉机后一人能耕种2000多亩,效率提高了50多倍。

  1979年,兴十四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现在,兴十四已有大型拖拉机26台,各种农机具400多台套。

  机械化解放了劳动力,种地用不了多少人。付华廷开始考虑农业基本建设。

  当时,全村就两眼井。付华廷领着全村人一口气打了383口井。近几年,全村1万多亩耕地又全部实现了电喷灌溉。有了水浇地,兴十四的粮食年产量直线上升。

  兴十四村的耕地过去全是沙土地,漏水跑肥。付华廷带领全村青壮劳力,经过7年“愚公移山”式的苦干,硬是把4万多立方米河泥搬到了3300亩贫瘠的耕地里,把600多亩高低不平的沙土地变成了良田。

  为了挡住风沙,30多年来,付华廷带领村民坚持植树造林,累计造林1.1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4.2%%。万亩人造林不仅成为万顷良田的保护屏障,而且为子孙后代留下了一座“绿色银行”。据估算,兴十四的林木储值已超过2亿元。

  2005年5月,兴十四村被联合国北北合作委员会冠名为“国际生态产业示范基地”。

  到1979年,兴十四村农林牧副全面开花,面条、馒头和米饭已是兴十四村村民的家常便饭,付华廷实现了他最初的梦想。

  种地不如“种工厂”

  吃饱肚子并没有使付华廷满足。他意识到,靠种地最多是个温饱,兴十四要想富就得办企业挣钱。

  上世纪70年代末,付华廷领着大家先在村子里办了个罐头厂,把当地产的水果加工成罐头。之后他又办起了酒厂、油厂、米面加工厂、农机具修配厂等小企业。这些小企业每年都能挣个几十万。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后,付华廷感到要想大富、快富,必须走采用高新技术、搞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的办企之路。

  1985年,付华廷利用周边养牛户多、奶源充足的优势,建起了一座日处理19吨鲜奶的乳品厂,这是当年全国第一家村办乳品厂,投产当年就盈利65万元。尝到办企业的甜头后,1988年,付华廷依托大连红星化工厂的技术力量建立了甜蜜素厂,用玉米生产取代糖精的甜味添加剂。投产后,产品供不应求。1994年,年产3000吨的柠檬酸厂,在兴十四村落成。现在他们生产的柠檬酸产品已畅销日、美等国家。

  1996年,兴十四又利用柠檬酸厂的废渣和作物秸秆,建起年产5万吨的饲料厂,之后又建成啤酒专用糖浆厂等35家企业,组建了大型企业集团—————富华集团,形成了生物工程、精细化工、畜禽饲料、乳制品等4大系列,100多个品种,其中有6项高科技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

  目前,富华集团生产的啤酒专用麦芽糖浆、石油二次开采的生物驱油剂、生产制药辅料等产品,形成了以生物工程和精细化工产品为主的高科技产品体系,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由于龙头企业的拉动,不仅解决了周边农民长期面临的卖粮难问题,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兴十四村和周边村屯的玉米,富华集团以每公斤高出国家收购价2分钱的价格全部包销。

  兴十四村的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农业收入只占全村总收入的5%,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收入都分别占到38%和57%。

  现在兴十四已经实现了“四化”:农业产业化,35家企业多以玉米精深加工为主;农区工业化,全村98%农民从事农副产品加工;农村住宅别墅化,80%农民住上了价值20多万元的别墅;多数农民非农化,98%农民不种地,2004年,兴十四全体村民实现了农转非。

  为推进兴十四村和富华集团实现高速、跨越式发展,2005年,付华廷创办了中国富华国际生态产业园。园区规划占地5万亩,园内划分为7个区域,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区、农产品深加工区、林业旅游区、仓储和物流配送区、居住和行政办公区,并在此基础上,在周边村屯建立畜牧养殖加工区及高科技农业示范区。园区的建设以农产品精深加工、畜牧业养殖和畜产品加工、制药、高科技农业、林业种植和生态旅游为主要内容,形成园区内的生态工业链条。

  现在富华工业园已经有投资15亿元的150万吨玉米深加工项目、投资1亿元的三精富华制药项目、投资1亿元的富华吉本庄60万吨生物饲料项目、富华吉本庄2万头生态猪出口基地4个项目正在建设中。其中三精富华制药厂春节后即可投产,年产值可达10亿多元,利税可达1.2亿。

  没人才搞不了企业

  办的企业越来越多,付华廷和村党支部成员清醒地认识到,靠村里人的文化基础,已无法把握现代企业的管理和市场的变化发展,必须借助“外脑”。兴十四以10万到20万的年薪从哈尔滨、上海、浙江等地聘请了26位专家作科技顾问,投资60万元在村里建起了两座小别墅,供专家居住。使兴十四村办企业形成以生物工程产品和精细化工产品为主的高科技产品系列,多项新技术和新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现在在富华集团工作的中高级技术人员有60多人。

  付华廷开始频繁出入于二十余家科研院所、高校。向科技人员请教,和他们交朋友。

  1994年初,付华廷想上用玉米生产柠檬酸项目,这在我国还没有先例。付华廷到上海“三顾茅庐”找到了上海微生物工程研究所老专家朱亨政。付华廷对老教授说:“只要你来,我就把你当爹一样伺候!”在朱教授的指导下,柠檬酸厂只用5个月就建成投产。

  富华集团还拿出上百万元,选派几十人到大专院校培训进修。

  现在,富华集团的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来自全国各地。记者在兴十四采访时,见到了几位从哈尔滨和齐齐哈尔市来到村办企业工作的。柠檬酸专家梁士仁来自四川。原本想帮助建完厂就走。在付华廷的执意挽留下,在兴十四村一干就是7年。他这样对记者说,付华廷不仅有创业精神,而且对我们这些科技人员非常关心,把科技人员当成朋友,现在我们相处得很好。良好的工作氛围让我不断进行科技创新,现在我们生产的柠檬酸产品已畅销日、美等国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