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十五”云南文化大省建设综述:彩练劲舞亮点频现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0日09:31 云南日报

  

“十五”云南文化大省建设综述:彩练劲舞亮点频现

  杨峥摄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文明进步的内在动力。七彩云南,立足这片积淀着厚重独特、举世罕见的民族文化的热土,把文化建设置于特色发展的突出地位,在全国最早提出
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并将它作为全省经济社会跨世纪发展的三大目标之一。新世纪的头5年,是云南文化创新发展成就极为显著、文化建设以实质性进展而立于新的高起点并进入全国视野的5年。在三迤各族儿女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的实践中,文化的“彩练”舞动得更加五彩斑斓,云南文化呈现出一幅幅生机盎然、色彩浓郁、亮点频现的现实春景。 “十五”期间,云南以发展文化产业为突破口,以繁荣民族文化为坚实基础,民族文化大省建设显示出厚积薄发的发展态势。在这一走特色发展之路的创新实践中,我省将文化产业发展与旅游业、科技进步、各族群众的增收致富和整个经济社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文化产业成为全省产业发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与经济、社会更加持续和谐地推动着云岭大地全面建设小康的征程。

  回首“十五”,云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总投入逾2亿元。随着各级财政投入的不断加大,以“基本文化阵地、基本文化队伍、基本活动内容、基本活动方式”为主要内容的基层社会文化建设在全省普遍加强;应对千万各族群众日益提高的文化需求,“千里边疆文化长廊工程”、“贫困县乡两馆一站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工程”、“百县千乡宣传文化中心建设工程”等一系列顺民心、合民意的工程持续推进,图书馆、文化站、广播电视网络等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步由省城辐射到县区、边远乡镇,村村通邮路、村村通电视、村村通广播的基础性工程惠及千家万户,引领着各族群众认识世界、学习知识、指导生产、丰富生活。截至2004年,各地文化(群艺)馆、公共图书馆中,达到国家三级以上标准的分别有54个和89个,占全省总数的36%和61%。

  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影响是极大的。像沧源佤族自治县那样的贫困边远山乡,今天,所有的人都读得到报纸、听得到广播、看得着电视,疟疾、伤寒等以前普遍流行的疾病基本得到消除,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了10倍,不少村寨成为远近闻名的歌舞之乡、旅游热土。走遍全省各地,这样的变化随处可见,无论城镇乡村,伴随着物质生活不断改善,音像制品、电子图书、数字电视等各式各样的文化载体纷纷走进各族群众,在方便了群众工作、学习的同时,极大地丰富了精神生活。新千年开始,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在我省遍地开花,省、州(市)、县各级投入大量资金,相继成立电影管理站,落实编制、人员,配送了足量的农村电影流动放映车、放映机等设施。5年间,随着工程的不断推进,全省农村电影放映普及率达到了78.8%,放映场次超过50万场,在放映机旁享受到喜悦与欢笑的观众超过1亿人次。

  5年的发展,云南已逐步走出文化主管部门及国办文化单位单一的文化格局,由民办、企业办、社会办文化所形成的丰富多元的群众文化活动成了不同受众群体的自觉追求,老年人、学生、民营企业、战士、残疾人、外来务工者……

  对于如何解决接纳群众参与城市文化活动的问题,在各级党委、政府的谋划中,全省各州市及多数区县都建设了文化活动广场、休闲娱乐场地、公益性影剧院等设施。

  人民群众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成果的享受者。由“局部文化”向深入广泛的社会“群众文化”的嬗变与城镇文化功能的跨越式提升是相辅相成的,有限的城市文化资源得以最大程度地润泽和覆盖到更加广泛的群体。5年来,随着经费投入的不断增加,各项建设工程的快速竣工,越来越多的场馆、设施承担起服务于日益增多的城镇人口和进城务工人员的任务。走在城镇的街头,你会清楚地看到,读书、看报的人和场所随处可见;进入社区,最吸引目光的是宣传栏、秧歌舞、花灯剧等广泛参与的群众活动……我省城市文化不仅突破了行业的拘囿,更打破了地域的局限,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能够感知这一文化功能的升级、文化服务的逐步完善所带来的为民众所共享的文化利益的最大化。同时,各类家庭影院、海内外音像制品快速进入各个家庭,数字影视、立体电影、仿声电影纷纷走向观众,让人们更多地得到高科技与新时代的文化享受。

  “十五”期间,我省率先出台实施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等一系列地方性法规,东巴文化、贝叶文化、贝玛文化、毕摩文化等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禄丰黑井镇、会泽娜姑镇、姚安光禄镇、通海县城、富源中山礼堂、大姚石羊庙等一大批文化历史名镇(村、城)和文物建筑得以妥善保护;大理银梭贝丘遗址、元谋恐龙化石、玉溪古滇文化得到了较好的发掘和整理。截至目前,我省已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2项,省、州市、县区三级文物保护单位2017项,国家级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6座,省级历史文化名村(镇)16个,建成各类博物馆、纪念馆47座,收藏文物27万件。独特的民族文化、厚重的历史文化与创新发展的时代先进文化交相辉映,承载和传递着红土高原的文明进程和发展走向。

  云南是音乐舞蹈的海洋,是美术摄影的殿堂,是影视拍摄的基地,是文学创作的富矿,是民族文化的金矿。随着“十五”期间云南文艺创作环境的不断优化,催生了一朵朵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市场、深受群众喜爱的艺术奇葩,全省文艺呈现全面繁荣的良好态势,涌现出以《云南映象》、《天地之上》为典型代表的大批文艺精品。民族歌舞《母亲河》、《小河淌水》、《丽水金沙》、《蝴蝶之梦》、《香格里拉》、《梦幻彩云南》、《勐巴拉娜西》,京剧《凤氏彝兰》,话剧《打工棚》、杂技《挑战巅峰》、《浪桥飞人》、《转碟》,中篇小说《好大一对羊》、长篇小说《水乳大地》,歌曲《一窝雀》、《打秧鼓》、《踩着云》,摄影《乌蒙矿山》,电影《婼玛的十七岁》、《花腰新娘》、《德拉姆》等让人目不暇接,“云南现象”、“云南模式”成为全国文化界广泛关注的话题。

  世纪之交,我省着力探索“繁荣民族文化、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大省”走特色发展的文化创新之路。2003年以后,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大,云南日报、云南电视台、省杂技团、艺术剧院、演出公司等一些事业单位和文化艺术传播团(媒)体以全新的风貌展现在观(听)众、读者的面前,演绎、传播着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产品,显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大理天龙八部影视城等5个较有规模的影视城相继在各地竣工,每年吸引了近百个影视剧组前来云南拍摄;由民营企业投资建设开发的鹤庆新华村旅游工艺品生产加工和销售集散地月收入超过了千万元……这些项目的成功,证明了云南发展文化产业的潜力和优势,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云南文化资源的魅力,也坚定了我省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新的支柱产业的信心。

  通过营造环境、整合资源、打造品牌、搭建平台、市场运作,在良好的政策措施扶持下,一批富有云南特色的优秀文化产品锻造出炉,走下高原,跨出国门,赢得了极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去年以来,我省相继举办了“云南赴京文化宣传系列活动”、上海“云南文化产业推介周”活动,参加了“中国文化南美行”等活动,云南文化艺术在国内国际赢取了较高的声誉,博得了不菲的票房收入。今年,随着第七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感受云南”系列演展活动、“首届聂耳国际音乐节”、“第二届中国舞蹈节”、“第五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决赛”、“中国电影百年--云南红河电影周”及云南艺术代表团赴瑞士、法国、日本、马来西亚演出展示等重大文化活动的举办,云南文化艺术正大踏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托举着丰收的果实,云南积极实施文化项目开发带动战略,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2004年,我省收集了文化产业项目558项,申报文化产业项目总投资达778亿元,总融资达到了640亿元。至今,全省正在实施的文化产业项目达到了77个,投资总额累计达131亿多元,实际到位资金达到了23亿多元。通过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创新实践,云南已成为一片文化产业开发的热土和沃土,显露出广阔发展前景,同时奠定了把文化产业培育为新的支柱产业的良好基础。

  今年,省委提出到年底使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5%、明年达到6%、成为我省新的支柱产业的目标。围绕目标,全省进一步深化改革,营造环境,吸引了更多关注云南、投资云南的热切目光。在刚刚落幕的首届中国(昆明)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上,数十家外来企业通过政府部门的牵线搭桥,与近百个文化项目“联姻”,加入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参展展位超过1700家,签约项目合作协议金额高达152亿元,再次显示了云南文化产业的巨大吸引力和发展前景。云南文化,已成为云南形象中最令人瞩目的亮点之一,是云南加快发展的一面猎猎征帆。

  王永刚 马玉龙 刘晓颖(云南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