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富民优先奏响发展主旋律 给百姓带来实在收获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0日10:25 龙虎网

  【龙虎网讯】从“富民强市”到“富民优先”,“富民”成为过去5年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当即将跨过“十五”的时候,一连串数据显示出南京富民战略给百姓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收获。据权威部门预计,“十五”期间,城市居民收入年均增幅12%以上,年均增加1130元,比“九五”时期的604元高出500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10%左右,年均增加460元,比“九五”期间的318元高出142元。

  从GDP为“第一指标”,到富民是“第一责任"

  “从2000年以来,人均GDP增幅比人均收入的增幅高出2.7个百分点——说明老百姓从南京发展中得到的实惠还不够多、不够快。”“十五”初期,GDP仍是判断经济发展程度公认的第一指标,而市委、市政府则敏锐感知,发展的最终成果要体现在让百姓得实惠上,富民才是落脚点。

  过去的观点是国强自然民富,可是老百姓更关注开门七件事,米价又涨了几毛、工资又升了多少。富民强市不是口号,而是关系每个百姓的腰包。正是这样,2003年初的全委会上提出了“举富民旗、打特色牌”的总体思路。在充分调研酝酿之后,《关于加快推进富民工作的意见》于2003年底出台,和盘托出一揽子富民措施。鼓励居民合法获取资产性收入:加大对居民获得房租、红利等资产性收益的鼓励力度;鼓励全民创业,减少或免除小企业费用负担,提高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标准;允许公司制小企业注册资本分期注入,允许人力资本、智力成果作为注册资本……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如一石激浪,这份文件的出台不仅让南京百姓看到市委、市政府富民的决心,更使为经济服务的各个政府部门在致富百姓中找到了执政为民的方向。

  此后,南京的富民步伐步步深入。2004年初,富民办公室在当时的市计委(现在的市发改委)设立,标志着富民作为一项实实在在的政府工作纳入考核。87条考核指标,具体落实到26个牵头部门、38个责任单位,每个单位都明确本单位的目标是什么,时序进度是什么,考核要求是什么,通过考核责任制落实下来,由富民办公室按季度考核和讲评。

  此时,富民强市已作为市委提出南京发展的五大战略之一,并被摆在首位,“以富民为第一责任”的政绩观在南京干部中扎根。

  从就业是第一选择,到创业是第一目标

  过去这5年,数数人们观念上的变化,就业观念的改变应该算一个。拿大学生来说,5年前,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几乎是所有毕业生的第一选择,而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放在自己创业上,在如此活跃宽松的创业环境下,不“自己干”仿佛都不入潮流了。

  创业环境的营造是人们观念改变的助推器。“打工只能温饱,创业才能致富”,这是多年前苏南发达地区颇为流行的一句话,但南京人似乎在这方面“开窍”比较晚。2003年人们发现,和发达地区相比,南京富民上最大的差距在于经营性、财产性收入比例偏低,也就是创业收入低。

  尽管创业的主人是百姓自己,但缺了政府的支持就很难树立信心。2004年,被誉为南京“创业年”,首先源于政府从创业政策导向、产业导向和服务导向三个方面的大胆创新。鼓励创业促进富民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意见都在这一年里为鼓励创业、发展民营经济鼓劲再鼓劲。今年,政府再次提出,提高下岗失业人员创业的小额担保贷款额度,南京籍大中专毕业生等新增劳动力创业,一次性可获得4万元的小额贷款支持,将越来越多为创业第一笔资金发愁的人们邀入创业洪流。

  刚满20岁的范兴今年才从江苏商业管理干部学院毕业,如今的头衔是“南京萌凯科技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自主创业,眼下正是好机会”,对于自己“分期付款”的创业经历,范兴至今津津乐道,他起初也为50万元注册资金十分发愁,但工商部门的好政策让他顿感柳暗花明,他只花了首期5万元的资金就成功注册了自己的公司。

  “老板”,以每天数百人的速度增加,今年上半年,我市新发展个私企业数列全省第三,近几年来,我市平均每年净增民企12066家,年均增幅32.1%,个体工商户平均每年净增13555户。

  从向农业要收入,到靠“四化”谋致富

  去年5月25日,江宁区百家湖街道太平村社区1000多户居民,户户领到了一本江宁区股份经济合作社、股权证。凭这个“红本本”,原3288名拆迁农民全成了股东参加集体资产利润分红。太平村社区是我市第—家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的社区,改革目的是使集体资产真正为民所享,通过公司化经营让集体资产增值。这种“由农民参与集体资产分红”与将集体土地变成“原始股”、培育规范的农业中介组织共同构成了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创业更是农民致富的长效途径。“从目前情况看,依靠农产品实现增收的空间已经不大,正因为此,六合今年重点鼓励、帮扶农民创业。”六合区委农工办的负责人这样说。在六合横梁镇石庙村,全村493户农户中,120户人家成了“创业农户”,分别从事服装、玩具加工销售、农资代理、五金营销、建筑承包等“短平快”项目。而横梁镇近几年来劳动密集型的服装、玩具等企业迅速集聚,农民变工人,又拉动三产迅猛发展,工商户激增,全镇3.8万农业人口转移了一大半。

  郊县不达全面小康,就谈不上全市的全面小康,农民不富,就谈不上富民。为了全体农民不在全面小康的进程中掉队,南京大力推进郊县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步伐,把过去单一的增收渠道,拓宽到多种形式的致富模式。

  在农民主动拓宽增收渠道的同时,市委、市政府还不断给农民送去政策和资金的帮助。2003年,农

  村八件实事全面实施,让农民兄弟感受到来自政府的多方关怀。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出台了《关

  于加快南京市统筹城乡发展的意见》和5个配套文件,构建起统筹城乡的政策框架。今年以来,我市专

  门成立了由市领导任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帮促工作领导小组,同时成立3个帮促工作队驻“一区两县”实行“六位一体”帮促,增强其“造血”功能。

  保障从“无收入来源”覆盖到“低收入家庭”。低保政策惠及26万人

  从“无收入来源”到“低收入家庭”,近年来我市保障对象范围不断扩大,其背后是市委、市政府为了让所有人分享发展成果。

  家住大光路街道的施军和妻子两个人月收入加起来只有近千元,一家3口人均月收入虽然高于低保

  标准,但在低保标准的1.5倍之内,属于边缘困难家庭。今年年初,施军突患癌症,这个小家庭顿时被医疗费压得喘不过气来。施军的妻子说:“大光路街道民政科同志说,我丈夫这种情况符合边缘困难家庭有大重病患可单独进低保的政策,当月就给我们办了低保。现在,我们每月能拿到260元的低保金,丈夫看病、孩子上学,包括煤气费什么的都能减免,还能享受一定比例的医疗费报销、春节补贴等实惠。”

  增加的财力用在哪里?政府关注民生的意图十分清晰。从开始实施低保政策时候的2683人,到后来的13万人,再算上家庭月人均收入在最低生活保障标准1.5倍之内的“边缘人群”,我市低保政策已经惠及26万人。

  今年初,温暖工程作为2005年全市一号文件发布,帮助再就业、提高低保金、免除困难家庭子女学杂费等7项举措让全体困难家庭感受到春天的温暖。到今年年底,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实现了“五个过百万”目标,1.59万名失地农民进人了社会保障,15.54万名困难企业职工全部进入了医疗保险,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