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上中游防治水土流失 水保生态修复成效显著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0日13:26 中国新闻网 | |
中新网12月20日电 据中国水利部消息,自2001年水利部提出“加强封育保护,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的新思路以来,黄河上中游7省(区)在加强生态建设的同时,注重封育保护,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促进了大面积的生态改善,加快了水土流失防治步伐。 为了探索经验,黄委、水利部分别在2001年、2002年启动实施了黄河水保生态工程 一是林草覆盖度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修复区灌草萌生的速度明显加快,植被覆盖度大幅度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据试点监测,修复区林草总盖度在0.6以上的面积由修复前的297km¬2增加到1262km2,林草覆盖度由实施前的27.5%提高到60%。植被由单一型向复合型、多种群发展,山变绿、水变清,野生动物种类、数量明显增多。 二是蓄水保土效益显著,水土流失有效控制。修复后,地表植被增加,并逐步有了枯落物的积累,土壤蓄水保土、涵养水源的能力增强,水土流失有效控制。黄土丘陵沟壑区等严重流失地区的暴雨径流模数降低40%以上,土壤侵蚀模数降低40%—60%以上。 三是促进了农村土地利用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农业总产值、人均纯收入较快增长。坡耕地退耕的力度加大,基本农田增加,林地增多,种草面积大幅度增长,农林牧业用地比例趋于合理。种植业由单一粮食种植向粮经草多元化种植发展,走上了少种高产、优质高效的路子;牧业生产由自由放牧转向舍饲圈养、科学养殖,养畜农户增多,畜种改良步伐加快,出栏时间缩短,出栏率、商品率及养殖效益提高;节柴灶炕、农村沼气、太阳能等新型农村能源在各项目区较快推广,有效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并节约了约70%的农村生活用柴,从根本上解决了燃料问题对植被的破坏。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转向二、三产业,从事劳务输出,拓宽了农民收入的渠道。生态修复项目实施前后相比,农业总产值、人均纯收入一般提高30%左右,项目区内外相比一般高出10%左右。 四是生态修复的理念和思路愈来愈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接受。许多地方政府把生态修复作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纳入生态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以推进。善待自然、让大自然休养生息的观念,被越来越多的群众,特别是农牧民所接受,他们对生态修复工作给予了积极配合与支持,并强烈要求政府加大工作力度。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保护和建设良好生态环境的紧迫感、责任感和重建良好生态环境的信心明显增强。另外,实施生态修复后,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很好地解决了植被建设上实施面积大、成活率低、保存率低、综合效益低的“一大三低”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