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环保 > 正文

广东200网友徒步百里探视东江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0日13:34 南方日报

  本报讯 (记者 谭志红 田甜 周智琛) “清清的东江水,日夜向南流,流进深圳,流进港九,哦,流进我的家门口。清清的东江水,日夜向南流,流进深圳,流进港九,哦,流进我的心里头。东江的水啊,你是祖国引去的泉,你是同胞酿成的酒,一醉几千秋。——《多情东江水》

  母亲河的光荣与忧虑

  12月18日上午,一群年轻人行走在东江边上,边走边向路人发放资料。一条“爱我东江”的红色横幅让他们格外惹眼,也表明了他们此行的目的——呼吁保护母亲河东江。

  东江,发源于江西,连接赣粤港三地,是珠江的主要支流之一,干流河道长523千米,流域面积占全珠江流域的6.3%。它从博罗县进入

东莞桥头镇,从市境北边自东向西横贯而过,全长约75公里。东莞2465平方公里的境内,有96%属东江流域。东江灌溉了肥沃的珠三角,为东莞带来了丰富的土地和淡水,哺育了东莞700多万常住人口。

  60多年前,一支以东江命名的革命队伍——东江纵队,驰骋于东莞和华南抗日战场,功勋卓著。

  东江是一条令莞人自豪的河流。水利专家崔树彬称,东江是华南地区状态最好的大江大河,防洪、发电、供水、灌溉、航运等社会经济效益好,水资源利用效率高,水质、水量的保证程度也比较高。有专家甚至将此称为“东江效应”。

  同时,人们也注意到,东江部分河段的水质不容乐观。一些重要河段已经水量衰减,水质污染;河道断面形态趋向单一,河流生态和生物多样性显著下降,栖息地环境已经或正在遭受严重的污染和破坏。有资料称,石马河和南畲朗是东江水质的最大隐忧。

  民间力量已经行动起来,为保护母亲河振臂高呼。去年12月份,一群热爱户外活动的年轻人徒步东江宣传环保。时过一年,他们再次相聚,继续着未圆的东江环保梦。

  首次“网”罗上百志愿者

  百里徒步承载着一些人的环保梦。

  李默绶,雪山飞狐户外店的老板,也是百里徒步的协调人。1994年,他辗转来莞,花了几年时间适应这里的生活,开了一家户外用品店,并逐渐对这个城市产生感情。忙碌之余,他在思考如何打发闲暇时光。很快,李默绶遇到了志同道合者,决定一起当驴友,去登山探险露营,纵情山水间。几年来,他们去了很多地方,见到了不少好风光,也为被破坏的环境痛心疾首。

  一直未能在东莞开展活动,是李默绶和驴友的遗憾。受一些环保网站和深圳朋友的启发,他们决定在东莞宣传环保。3年前,他们开始在东莞的户外捡垃圾。很快,他们觉得活动的范围太小,效果不大,把关注的焦点转向东莞的母亲河——东江。有土生土长的朋友告诉李默绶,小时候还可以在东江挑水洗菜做饭,而如今却差不多成了臭水河,其时不过短短十年。

  2004年秋,李默绶和驴友们通过网络,首次倡议百里徒步走东江宣传环保。一时间,有130余人报名参加。为了探路,李默绶有了第一次东江之旅。他和几个朋友全副武装,从大王洲出发,走到桥头时已是晚上7点。沿途高低不平,有的地方甚至没有路,全靠自己摸索。就这样,他们深一脚浅一脚地探明了路线。

  2004年11月27日,星期六,百里徒步开始了。当时的路况很差,有的地方在修路,有的地方有水沟,但这没有阻挡志愿者们前进的步伐,90%的人走完了全程,直到晚上8点多。一路上,队员们看到了这样的情形:有的河段漂浮着大量生活垃圾,有塑料袋、有破旧家具、有死家禽;一些支流已成黑色,河面上蒙着厚厚的油污,河水像是凝固了;有人在河段挖沙。队员们发出这样的疑问:这就是我们天天饮用的东江水?这就是我们的母亲河?

  今年国庆前,李默绶想组织国庆期间徒步从东莞走到东江源头——江西安源,全程400多公里。因人手和经费不够,该计划最终夭折。

  于是,他们开始组织第二次百里徒步东江活动。这一次,先后有200多人报名参加,其中有不少小孩。为了探路,李默绶第三次徒步东江。他发现,沿途的路修好了,风景也大有改观,只是江水依旧浑浊。

  东江这次没让他们失望

  12月18日上午6时许,室外温度10摄氏度,寒气袭人,为这个南国小城增添了一丝冬意。东方还没有露出鱼肚白,美丽的城市处于喧嚣前的宁静,忙碌的人们在继续着未完的美梦,只有大王洲桥头人声嘈杂。孤月悬苍穹,为日夜守护东江的女神增辉。从各地赶来的徒步志愿者聚集在女神像前,在江风的吹拂下,他们为接下来的行程兴奋不已,更多的人把这当作一次周末的旅行。虎门的7个志愿者为不迟到,凌晨4点就起床了,到大王洲时刚好6点。李默绶的手机忙个不停,不时有人向他打听路线。

  6点半左右,人越聚越多。有的全副武装,有的轻装上阵;有人开车前往,有人步行到达;或结伴而行,或单枪匹马。组织者忙着给大家分发服装和宣传册,并讲解一些注意事项。按照事先的安排,成员被分成好几组,有医疗组,有摄制组,有协调组,还有人开着车沿路巡回,照顾中途不适的队友。6点45分,第一队10余人在合影留念后,扛着彩旗,沿着女神指引的方向前进,“加油”声此起彼伏。到7点30分许,最后一队志愿者离开女神塑像,踏上百里徒步的征程。

  东江的水质到底如何?不少志愿者心存疑问。幸运的是,他们这次看到的东江水并不很浑浊。一个志愿者说,东江没有让我失望。一个不愿透露姓名的本地人说,他喝着东江水长大,小时候还跟着大人一起到江里游泳,现在水质变好了,游泳的机会却少了,好想再去游游。来自望牛墩的阿建说,3年前他家喝上了东江水,这次却是他第一次与东江近距离接触,没想到东江这么美,不像传说中污染得那么严重。

  沿途不少地方悬挂了保护东江的标语,或竖立了警示牌。记者在西湖水厂江边一块牌子上看到,茶山政府将饮用水取水点上游100米、下游300米范围划为保护区,严禁在此区域内排放有污染、有毒物质及堆放腐烂、霉旧等一切危害人体健康的物品,严禁游泳、潜水、洗染、捕鱼、放牧及屠宰动物,严禁在保护区停泊船只、装卸货物。

  “为保护东江尽绵薄之力”

  网友维多利亚今年27岁,一个戴着眼镜的文弱女性,在徒步中表现得尤其坚强。在前不久的一次户外活动中,她把脚踝扭伤了,本应在家休养。但听说要徒步东江宣传环保时,她毅然报名参加。凌晨4点,她就和同伴从虎门出发。由于脚踝伤复发,维多利亚步行了近20公里后感到力不从心,只能在签到处等待后勤服务队的汽车。尽管如此,她还是想稍作休息,坚持走到终点,因为她在东江看到了最美丽的风景。维多利亚说,她和同伴看到东江上空停留着一群大雁,以为是假的。看着大雁飞向了别处,他们欢呼雀跃,没想到在东莞也能看到大雁。

  在不断延伸的队伍中,有两个人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他们全副武装,一直走在队伍的最前头,一看就是户外运动的老手。他们宣称,要在8小时内走完全程。每到一个签到点,他们就会对工作人员振臂欢呼,以显示信心和力量。这两位领头雁一个网名白苇,另一个网名腾龙,都是户外运动的忠实爱好者。白苇来自湖南,现为东莞某中学老师,经常外出旅行,省境内1000米以上的高山,他已登过20多次。他对自己很自信:“我已经算好了,匀速地每小时走6公里,加上中午半小时吃饭时间,8小时正好走完全程。”白苇来东莞好几年了,爱上了东江。对他而言,徒步东江并不仅是一次自我挑战,更重要的是想为保护东江尽绵薄之力。

  到昨天下午5点30分左右,100多名志愿者相继走完了49公里的路程,到达桥头镇,并在当地就餐后,于晚上8点左右乘车返回。“东莞正义(反扒)队”一名网名“咪咪”的女孩说,走完全程虽然很辛苦,却很值得,东江的整体环境不错,比旁边一些支流好多了。

  记者手记

  环保新势力

  谭志红

  徒步东江讲环保是一件让人称赞的事。尽管它的效果并不能立竿见影,却为保护环境注入了新的活力。作为民众自发组织的公益活动,它反映了东莞部分市民强烈的公民意识:保护东江,从我做起。

  在笔者印象中,类似的民间活动在东莞并不少见。每一个具轰动效应的事件背后,都可能伴随着一个民间组织的诞生。比如:一个女市民两年内十次被盗抢后,网友便成立了“东莞反扒组”;网吧开禁之初,一个名为“东莞网吧协会”的组织出现在虚拟空间,倡导规范网吧经营;新

图书馆落成不久,一些年轻人发起成立了“东莞读书协会”。

  这些事件看似孤立,却说明了一个现象:东莞不少人具有浓厚的家园情怀,都想尽力让这个城市变得更加美好。用时髦的眼光来看,公民意识在这个城市表现突出。

  公民意识是一种现代意识,即能认识并勇于维护自己和他人的权利、尊严和价值的意识,它体现了公民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随着社会的发展,公民意识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如民族意识、爱国意识、法律意识、环保意识、节能意识等。

  对国家发展而言,公民意识至关重要。发展中的社会总有一些管理的“死角”,当政策的阳光尚未到达时,公民意识便是一种有益的补充。就算它不能立即改变现状,也能以特有的形式唤起更多人的关注,并可能由此上升到政策层面,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

  从“五四”起,仁人志士振臂高呼,意图唤醒国民意识,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一位著名学者曾断言:“千差距,万差距,缺乏公民意识,是中国与先进国家最大的差距。”鲁迅先生也曾认为中国的国民一盘散沙,充满奴性,喜欢做一些有意无意的看客。人们通常将此归结于专制统治的结果。

  今天看来,这种状况还没有实质性的改变。从上学第一天起,人们便被教育要做一个文明而有公德的人,如讲究卫生不随地吐痰、不损坏公物、主动给老人让座等。可在现实社会中,有人唾沫四溅口水横飞,有人和老人小孩争抢座位,有人把公物当作发泄的对象,不一而足,大煞风景。

  遇到不如意处,人们往往没有反省自己的不光彩行为,不曾想过自己能做些什么。其实,这并不是为有关部门开脱,而是因为公民意识也应该是

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

  图:

  参加徒步宣传环保活动的网友以年轻人居多,他们承载着环保的新希望。

  本报记者何建文摄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