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民间无处不歌 群众文化活动成绩斐然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0日15:17 金羊网-羊城晚报 | |||||||||||
古老民俗被请回,建立全国流动网络,不断有新品获奖,群众文化活动成绩斐然 本报讯记者邓琼报道:今天上午,全省群众文化建设经验交流会隆重召开;晚上,盛大的广东省第三届群众音乐舞蹈花会又拉开了精彩演出的帷幕。一静一动,广东群众文化正接受着全社会的审视。
民间艺术形式重回大众视野 看本次群众音乐舞蹈花会的演出节目单,有一个突出的印象就是“岭南味道”特别浓郁。信手拈来,双人舞《鸡公榄》、汉乐演奏《红山茶》、群舞《广之绣》……在刚刚过去的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上,那台专门的“岭南民间艺术汇演”也给人印象极为深刻;连演三天,观众超过20万人,饶平的布马舞、普宁的英歌舞、茂名的“跳禾楼”……这些历史悠长、样式独特的民间文化遗产,又唤起了现代人对古老民族艺术的热情和信心。 据有关人士介绍,让这些曾经濒临失传的艺术形式重新回到大众的视野、进入群众艺术的范畴,是近年来广东群众文化工作的一个突出特点。 在广东省已经命名的123个民族民间艺术之乡中,就有88个属于表演类,这些表演项目现在都成为了当地文化舞台上的“重头戏”,也是每个地方宣传自身文化特色的“名片”,例如东莞麒麟舞、中山飘色、湛江醒狮、潮州大锣鼓等等,都在一次次的表演中声名远播。老艺人新收了徒弟,年轻人走近了传统,群众文化不再限于动辄是大合唱或健身操的局面。 合理利用资源建立流动网络 提起广东的群众文化,“流动”一词不可或缺。广东的流动图书网和流动演出网的建设,在全国首屈一指。 2002年,广东130个地县公共图书馆中,一本新书没添的达16个,南澳县图书馆竟已有20年没添过一本新书!———这样一个惊人的数字,直接催生广东人在全国首创了“流动图书馆”。启动两年来,共有21座流动图书馆出现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的欠发达地区,总计为读者带去新书25万多册,接待读者逾60万人次。作为龙头,省立中山图书馆每年约投入专项购书经费及配套资金60万元,购置20万册适合基层群众阅览的图书,各流动图书馆每隔三个月交换一次新书,使每个馆都有超过20万册新书在流通,当地读者更可共享省馆30余万种电子图书。 无独有偶,广东流动演出网又在本月启动。由广东省和深圳市文化部门主办的“流动演出瑶山行”活动,作为广东流动演出服务网启动标志,在进行了为期6天的巡回演出后落下帷幕。从韶关到清远,6场演出观众逾10万人,此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也成为广东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自主创新能力的新亮点。 据有关人士介绍,日前启动的演出服务网络,把广东省许多获奖的优秀文艺精品,以“大物流”概念的模式运行。这种公益性的流通手段,是对政府资源、艺术资源、服务资源、观众资源等各类文化资源要素的全面盘活整合与有效利用。 广东群众文化全国有口皆碑 2004年9月25日,在浙江宁波大剧院的全国第十三届群星奖颁奖晚会上,广东省选送的曲艺《情醉珠江》、音乐《欢乐的社区欢乐的家》、书法《章草》、摄影《童心》、《神州梦圆》等5件作品获最高奖项———群星奖。这次比赛除了东道主浙江省外,广东是获奖最多的省份之一。 广东的群众文化质量、档次在全国有口皆碑。一年一度(自2004年以后改为三年一届)的全国社会文化领域的政府最高奖“群星奖”,广东已经连续八届名列三甲,第12届时还位居金奖数全国第一。 由广州市的业余作者创作的话剧《西关女人》,获得了中国戏剧最高奖“曹禺戏剧奖”;东莞长安镇的业余粤剧团自编自导自演的现代粤剧《思源》,演到了人民大会堂,演去了香港,大受好评;由民歌小戏《新郎借“官”》、小粤剧《扶贫媳妇》等组成的《粤韵新风》广东小戏专场演出,还参加了庆祝党的十六大优秀节目进京展演;广东群众文艺团体在国内甚至国际各类比赛中屡获佳绩,仅在国际各大合唱赛事中荣获的各类奖项就有100多个…… 踏歌图
普宁是英歌之乡。冬天,南山社区不论农工商,往往在下班后会来一段快板英歌健健身。本报记者 颜长江 樊克宁/摄 (金陵/编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