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宁海“燕子楼”面临拆迁,老宅故事得赶紧说说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1日04:25 都市快报

  “终究是要拆了。”78岁的王申本坐在天井一角的沙发上,恍惚间又看到了王家最兴旺的时候———“王家道地”中的粗大木柱用桐油刷得锃亮,太公端坐在厅堂上方,笑眯眯望着孩子们在堂前玩耍,厅前人来客往好不热闹……

  但是,就在天井的外墙上,有一个很突兀的大大的“拆”字。

  老人告诉记者,随着“王家道地”所在的一善巷地块拆迁,这所老宅也将不复存在。但是,老宅老巷的很多故事,还是值得再讲一讲的。

  地道的宁海老宅“燕子楼”

  “道地”是宁海方言,就是天井的意思。用来形容王申本老人的祖宅,显然是谦虚之词。据宁海文物办的滕延振先生说,这座建于清朝末年的宅院,占地2000平方米,为宁海当地传统建筑风格,因二楼走廊环绕贯通,状如燕子窝,故又称之为“燕子楼”,二楼正房底下的“轩顶”,采用俗称“一根藤”的工艺手法,极富艺术美感。走马楼贯通东西南北,颇有气势。院子四周林立的楼房大柱,在粗木外敷“桐油蛎灰”,所以尽管百年风吹雨打,依然坚固。

  王家道地中名人不少

  王申本老人告诉记者,他的太公王仪臣是当地有名的读书人。这座宅院是他的祖父王灿英盖的,建成至今已有96年。

  老人已记不得太公究竟是什么身份了,似乎没当过官,但家中曾悬挂过一面圣旨。小孩子对这种碰不得的禁忌总是印象深刻,黄灿灿的圣旨是用丝绸裱在一块匾额上,供在正厅上方,以显示王氏家族的地位。祖父给他的印象就更清晰一些了,出身于书香门第的王灿英和自己的两个兄弟早年都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那个年代,能送一家三兄弟去日本最好的大学留学,这个家庭的显赫程度可想而知。

  王灿英与孙中山得力助手、辛亥志士陈英士(陈其美)系同班同学,两人相交甚欢。1911年春,陈英士为躲避清廷追捕,来宁海王灿英家中,也就是“王家道地”暂避风头,并暗中联络革命志士。

  这件事,王申本是后来听父亲讲的,并没有亲见。

  不过他小的时候,倒是看到国画大师潘天寿常来家里暂住,因为潘天寿的亲姑姑嫁给了王灿英,潘天寿是在宁海正学小学念的书,而他的家并不在县城,于是就寄宿在姑姑家里。“那个时候他并不画画。”他说。少年潘天寿曾经居住过的一楼东边厢房的木质墙面上,格子窗雕刻着“鱼化龙”图案,寓意鲤鱼跳龙门,窗棂做工精细,保存完好。

  一善巷善举不断

  据说一善巷的得名也跟王家有关,清雍正年间,宁海发生饥荒,小巷内的善人王肇基捐出白银1000两,煮粥赈灾,后来又捐出3000两济荒,他的善举受到当时官府的表彰,这条小巷也因此被命名为“一善巷”。

  在王申本的回忆中,这段故事又多了些传奇色彩。当时说好捐款的有四个大户人家,可是到了节骨眼上,其余三家都反悔了,他的先人王肇基独自履约破费过多,结果元气大伤,王家就慢慢衰落下去,最后还搬离了这个地方。数年之后,由于王肇基善名在外,又发家了,重新搬回此地,大家就把这个地方改名为“一善巷”。前事已不可考,不过在王肇基的影响下,赈灾助困成了“巷民公约”,小巷居民善举不断,行善积德蔚然成风。据老人们回忆,即使到1980年前后,这条小巷内还有居民在家门口放置草鞋草帽,免费供急需者使用。平时在家门免费供应茶水的,更是数不胜数。

  时至今日,这条古老的小巷走出了29名留学生,获得硕士以上学位的有24人。

  古城的记忆难逃被拆迁的命运

  宁海有些老人曾呼吁保住“王家道地”等一批宁海城关一善巷内有价值的古宅古迹,以“留住宁海古城的历史信息和记忆”。

  但是,记者从宁海县建设局获悉,一善巷已列入宁海东门旧城改造项目范围。

  与许多上了年纪的老人一样,王申本靠在椅子上常常就会慢慢睡去,一梦醒来,用红漆刷在墙上的“拆”字最先跳进他的视线,仿佛在提醒,家族百年的兴衰也就像是南柯一梦,昔日宁海赫赫有名的“王家道地”,如今也只剩下一个空架子,等待拆迁工人的招呼。(记者卢哲恒 都市快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