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意外伤害事件频发生 医疗救护员成为新职业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1日12:29 扬子晚报

  今年十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新批十一个新职业,“医疗救护员”职业由此诞生。人们很关心,这个行业是做什么的,和医生护士有什么不同?他们会在什么情况下发挥重要作用?这个新行业的社会前景怎么样?前不久,卫生部又确定将这个新职业的全国职业技能指导中心定在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教材审定工作现正在进行,明年上半年就将开班进行培训。得知这一消息,记者昨采访了国际急诊医学联合会理事、医疗救护员国家标准制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急诊医学系主任王一镗教授。

  意外伤害催生新职业

  意外伤害在现代社会中时有发生,煤矿产业坑道塌方事故、交通事故、火灾、公共卫生事件等都危及生命。根据一项统计,近五年,我国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意外事故已成为社会人口的第四至第五位死因,且为45岁以下青壮年致死、致残的首要原因。意外伤亡被称为现代社会被忽视的“疾病”。而恰当的现场救护,能为后续的救治创造良好的基础,并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和病残率。“这一切促使了第361行——医疗救护员这个职业的诞生。”王一镗教授风趣地告诉记者。

  说到这里,王教授惋惜地说,“在一次学术交流会上,我听说了一件事,到现在还觉得痛心。”那是几年前,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的一所小学下课时发生了楼梯踩踏意外,狭窄的楼梯上,50多名小学生像多米诺骨牌似的一个压一个倒下来,当场就有2个孩子身亡。老师看到这种情况,慌忙拦下了门前经过的运煤车,并和驾驶员一起,七手八脚地将孩子们放在车上。由于途中没有得到保护,到医院时,又有几个孩子停止了呼吸。王教授说,“这些孩子在被送到医院的过程中,又受到了二次伤害。如果当时老师打电话叫来救护车,救护车上有医疗救护员对不同伤情进行分类,现场进行初步抢救,再送医院,有的孩子就不会死。”

  医疗救护员培训仍是空白

  在我国,现场救护是现有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国内120急救车上多是三个人,一个医生、一个抬担架的、一个驾驶员,各司其职。发生突发事件(如车祸)时,经常发生司机在车里坐等,医生在事故现场却找不到帮手这样的尴尬。而在美国,救护车上只有两个人,他们都是经过培训的医士或急救技术员,均会开车。在接到任务时,一般都是其中一个人开车,到了目的地后,两个人一起对病人进行现场急救,简单处理后,再将病人送到医院。两相对比,效果决然不一样。

  王一镗教授做过这样的尝试:几年前在上海,他建议当地医疗救护中心在救护车上只配两名急救人员。这个建议很快被采纳,上海市急救中心试点在4辆救护车上只配2名急救人员,结果很成功:医院效率提高了、群众看到急救现场的密切配合也很称赞。现在,上海急救中心的救护车上大多是两个人。

  在急症、意外事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情况下,现场救护极为重要。一个健全的院前急救系统能够帮助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有效救治。但是医疗救护员的职业培训目前还是一个空白,这直接影响到院前急救的成功率。

  急诊医学前景广阔

  2000年,年逾七旬的王一镗教授在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创办了全国第一家5年制急诊医学本科专业。今年,首批44名毕业生100%%就业。王教授说,急诊医学的应用范围很广,不仅仅是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医疗机构需要,公安、消防、武警、酒店、游泳馆、健身房、海边浴场,甚至幼儿园都需要急救知识丰富的人。如果在宾馆,某位客人突发心脑血管疾病,有急救员在场,就能争取到宝贵的510分钟,这段时间,对一个病人来说,可能有生死之别。国际上对医疗急救人员的配备是平均每5万城市人口要有一台救护车。而我国目前达到一定规模的急救中心只有130多个,急救站点只有数千个,远远不能满足急救事业的要求。如果根据国际标准进行配置,我国现在医疗救护员的缺口超过10万名。目前需要配置医疗救护员的部门有城市120急救中心,城市119、110、122,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广大农村的乡镇卫生院,旅游景点、游泳场(馆)等以及电力、铁路、大型生产企业等都需配置医疗救护岗位。

  医疗救护员这一新职业今年确定后,国家卫生部又决定将培训基地设在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培训合格者将获得由卫生部颁发的岗位证书,分初级、中级、高级。王一镗是医疗救护员国家标准制定专家委员会的主任委员,为了能深入浅出地编制教材,这位老人熬了很多个日夜。

  让王教授高兴的是,如果一切顺利,明年夏天,第一批学员就可以进班培训。长春一家单位听说这一消息后,已经主动联系王教授,表示开班后将组织员工来南京学习。江苏省消防总队也对这项培训很感兴趣。由于初级医疗救护员只要求高中学历,一些高考落榜生也密切关注着培训班的进展。许多工作不理想的往届生也想通过培训多学一门技艺,为将来跳槽做准备。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正在形成

  我国急诊医疗服务体系正处在起步阶段,大多数医院急诊科没有专业的急诊医生,由各科室医生轮流值班充当。而在一个运作良好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下,更为专业的医生无疑能够为病患赢得时间。遇到一个突发事件时,首先由医疗救护员进行现场抢救,再由救护车送到医院由急诊医生治疗,再根据检查结果送到相应病房。

  急诊医学与疾病诊治不同,要求医护人员在掌握大量知识的基础上采用最简单的方法,救命第一。因为在紧急情况下,第一要务是保住病人的性命,太多的检查反而会令病人失去抢救机会。医疗救护员应该是一位杂家,在现场急救中发挥很大作用,什么毛病都要会处理。未来中国将需要成千上万名医疗救护员。初级医疗救护员门槛并不高,高中毕业或同等学力就可以了,他们需要掌握对常见急症进行现场初步处理,掌握高热、昏迷、休克、急性脑血管病等急症的现场救护原则;学习解救被困伤员,止血、包扎、骨折固定,搬运、现场心肺复苏等技术也要熟练掌握,还要能够现场指导群众自救、互救。

  在大多数欧美国家,从事院前急救的人员,大致有急救技术员和急救医师两类。高中毕业后经过6周左右的初级救护专业培训即可获得急救技术员资格,可到救护站、消防队等部门从事相应工作;高中毕业后经过半年左右的急救专业培训,即可获得急救医士的中级职称。

  外科专家放弃手术刀

  记者注意到,王一镗教授系着一条特别的领带,上面满印着国际外科协会的标志,能获此殊荣的,在全中国也没有几个人。这位78岁的老教授听记者问起,爽朗而自豪地笑了:我曾经是一个够格的胸心外科医生,在重要场合,我会系上这条领带。

  确实,在中国医学界,说起外科医生,很少有人不知道王一镗,说起王一镗,没有人不竖大拇指。从1951年做外科医生,国内首例某某手术,他不知道做了多少;他高尚的医德备受称道。但1990年起,王一镗丢下了手术刀,倾尽全部精力到急救事业上。他幽默地说,丢下手术刀固然有许多不舍,但细细想一想,做外科医生能抢救的病人毕竟数量有限,如果投身急诊医学的教学和医疗救护员的培训,为建立起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工作,则可以为千千万万的人服务,这笔账算起来还是挺合算的!本报记者冯可袁建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