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户型大能耗多寿命短 中国成建筑浪费大国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1日12:45 扬子晚报

  “量入为出”,这句中国理财古训在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大潮中开始显得苍白寒酸,强烈的暴发户心态使一部分国人不再以节俭为美,住宅建筑业一股“比学赶超”的潮流正在众人心里热烈流淌。

  我国人均收入刚过1千美元,比起人均收入过万美元甚至数万美元的发达国家还相距甚远,但中国普通住宅的标准比发达国家还要大许多。同时中国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发达国
家的2至3倍。一些建筑界的专家学者认为,中国可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建筑浪费国。

  住宅的户型越做越大

  近日,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小城市分会第十六次年会在海南博鳌举办。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宋春华在年会上所作的“房地产市场转型期的住宅建设”报告中称:“目前市场上有这样一种现象,在努力倡导节能和科学消费的同时,户型却越做越大。可是相比之下,2004年,我国国民人均GDP却仅仅是1200美元”。

  根据我国新的政策界定,消费者享受普通住宅政策的标准是120平方米以内,同时允许各地上浮20%,即144平方米以内。宋春华说,“144平方米的住宅标准在日本已经算是豪宅了。人均GDP1000多美元的国家,住144平方米却还算是普通住宅,这基本能反映出我们居住消费观念中存在的问题。”

  宋春华指出:“如果在户型问题上能够比较理性,在不降低舒适度、不降低生活质量的前提下,把户型面积做小一点,既能减轻沉重的购房压力,又能减少长期住房消费中可观的费用支出。”

  住宅的平均寿命过短

  目前,我国每年老旧建筑拆除率占新建建筑面积的40%左右。宋春华指出,我国很多属于正常使用年限的建筑被强行拆除,大大缩短了住宅的使用寿命,这也是造成资源浪费的又一大原因。按照我国的强制标准,普通建筑规定的合理使用年限是50年。但统计结果显示:我国建筑平均寿命不到30年;而欧洲建筑的平均生命周期则超过80年。

  宋春华介绍,在挪威首都奥斯陆,有一栋1953年建成的大桶仓粮库废弃后,政府没有把它拆除,而是决定对其再利用进行招标,最后中标的用途是改建为大学生公寓。具体的改造设计方案是,从中间打开建成通道,两侧就是辅助房间,作为小厨房等,里面作为学生起居室。现在,旧粮库已经变身成为16层的大学生公寓。从功能上来看,这栋建筑原来作为粮仓,其主体是钢筋混凝土结构,而且本身就做了外墙保温;经过改造后,在粮仓立面重新刷上涂料,造型就显得非常独特,而且有些后现代的意味。在公寓入口,保留了当年运送粮食的一个电力机车车头,还保留了当年用来称粮食的大磅秤。

  而国内对待老旧建筑的普遍做法可以说是“太随意、太残忍”,通常是一炸了之、一拆了之。

  宋春华提出,我们更应提倡通过维修更新,改善老旧建筑的居住环境,延长其使用年限。“因建筑本身以外的其他原因需要拆除的,也应由相应部门和专家论证,重要地段的建筑甚至应进入听证程序。”

  建筑设计一味求大求洋

  清华大学建筑管理工程系工程管理研究所副所长邓晓梅说,我国很多大型建筑由于盲目求大求新求洋,“不求最好,但求最贵”,在一次性的高额投资之后,往往还伴随着长期的高额运营维持费用。例如,很多建筑为了追求外立面效果,安装了全玻璃幕墙;但大量的热辐射进来,建筑本身又不会呼吸,那么它的中央空调系统就要持续运转,增加能耗。

  两院院士、著名建筑学家吴良镛指出,在西方往往只是书本、杂志或展览会上出现的畸形建筑,现在正在北京和其他少数大城市兴建。他警示说,大型建筑工程还要以实用、经济、安全为前提,不能光是追新、求特,做“外国建筑师的实验场”。

  但另一方面,建筑界也不乏有识之士,那些摆阔浪费、弊端丛生的建筑又是如何“过关斩将、崭露头角”的呢?实际上,在国内建筑方案的评审环节中,违反标书和建设规模,投资超限、甚至推翻评审结果搞二次评审等行为屡见不鲜,结果是“业主点菜,国家请客”。

  一些曾参与建筑设计方案评审的专家透露了评审中的一些潜规则:因为业主按百分比提取回扣,因而投资大、造价高的设计容易通过。这往往发生在由国家投资的项目,或由政府官员操办、国家垄断企业主办的项目上;地方官员和业主把持决策权,专家意见只供参考或装点门面;招投标暗箱操作,不过是自编自导自演的一幕滑稽剧。许多领导热衷于请外国建筑师设计,这样做可借机出国“考察”。

  目前增长方式三个地球才能承载

  中国房地产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顾云昌说,目前我们的建筑数量居全世界第一,上海、北京每年的建筑量差不多是整个欧洲每年的建筑量。有专家分析得出结论,中国按照现在的经济增长方式,要达到美国人现在的生活水平、GDP水平,我们所需要的资源必须由3个地球来提供——但我们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面对我国建筑住宅业的摆阔浪费现象,一些专家学者也纷纷提出规范调整的对策和建议,比如:重要公共工程所有设计方案的评审过程应该全部公开,所有的方案、评委名单、评审意见、投标过程,都在建筑专业杂志或网站上公布。在相对透明的环境下,参评的人会更负责任,更加检点自己的行为,更加注重评审意见的水准和公正性。

  在问责方面,有专家学者提出,我国传统上习惯采用的“集体决策”并不利于问责制。一个大型公共工程参与者众多,各参与者在其中究竟负有什么样的责任,需要通过明确的法律授权,或通过合同程序予以明确。

  有的专家学者提出对能源的超额消耗实行经济手段调控的建议,比如商业建筑可按每平方米使用的能源量实行定额,不能超过;超过以后,电价、水价都要按超标多收。

  东南大学建筑系教授郑光复也提出,对民用住宅的修建,政府要干预,可以采取经济方式,而不是行政的方式。你能耗超过多少,我收你的能耗税。卜云彤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