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热点快评:“博导下岗”不能以论文数量及等级定乾坤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1日14:50 金羊网-羊城晚报

  □张小龙

  近日,吉林大学博士生导师选聘改革圆满结束。45名下岗博导成了该校这次打破博导“终身制”的重大“战果”。但是,看了报道,笔者并没有多大喜色。这次下岗的一位叫胡风力的教授说:“用简单的量化标准是否能体现一个人具备了博导资格”,“我到现在都没想清楚”。胡教授所说的“量化”标准,即参评教授最近几年内,必须要完成10篇以上论
文,并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其中3篇还要刊登在能被ISI检索到的期刊上。

  回想上个世纪那帮成就卓著的学者,如胡适、朱自清、钱钟书,他们大多是将做学问当作一种兴趣或精神的寄托与暇时的打发,何尝有如此“催命鬼”似的催“文”?他们之所以能够有所得,并以著述,也多仗着“排除外扰,潜心积累”的底子。倘若他们也经历今天的大学如出一辙的论文催生制度,可能也难以赢得身后这般“清名”。所以,话说回来,要求博导几年之内一定要发论文,这是可行的。但几年之内要发多少论文,不可“一视同行”。

  不仅论文的数量不应硬性要求,其所发刊物等级更应如此。学术刊物的等级高低,与其上面所发论文的质量高低不相对应,这是多少年来许多人已心知肚明的事实。其之所以不能对应,有许多则是论文作者的外在条件已决定的。比如作者是否教授,是否名牌大学、科研机构的教授,是否领导,是否关系户等等,这些因素,在学术编辑们的心中比论文的质量更重要。还有,审评论文之编辑或教授,是否真的能看出一篇论文的质量高下也是一个不能不思之的问题。送来的论文,其质量暂且不论,但基本上都是“术业有专攻”的论文。而审评的编辑如果学术不精,或者虽然是审阅与自己同一专业的论文,但对该稿子所涉之问题却从未接触,其能否辨别该论文的真伪好坏,也值得怀疑。

  因而,笔者以为,对竞聘博导的教师论文,学校可附加的有效措施应当是,举行公开研讨会,外加旁听席,由评审团质疑、提问,最终使其真伪毕现。

  其实,这并非鄙人的独得之见,只是当领导的,做名教授的“不欲为”而已。领导、名教授公务繁忙,不屑于此等琐碎之事;更由于这种琐碎之事,也实在是费力不讨好之事。

  正因为有了种种“挂碍”,因而,还不如订一个制度,“大事化小”,既简单,又省事。做官也就一身轻。

  (紫/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