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民周刊专题 > 正文

新民周刊专访沈国舫:改革正在讨论中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1日15:31 新民周刊

  撰稿/贺莉丹(记者)

  “考察时去个副院长带队,副省长、省长都出来接待;你要不去,人家就来个厅长接待。中国就是这么一个社会,这个事情你怪不到院士身上。”

  2005年12月13日,备受学术界和科技界瞩目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名单对外公布。

  72岁的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政策委员会主任委员沈国舫接受了《新民周刊》等媒体的采访,详细回答了外界热议的院士制度种种问题。

  院士有时当“花瓶”

  记者:有人说许多院士成为了业务繁忙的“社会活动家”,您是否这样认为?

  沈国舫:我们也是烦得很,我是副院长,好多活动我都拒绝参加,过两天同时有三个活动等着我过去,我一个也不能去,只能推脱。……院士应该自律。要是什么活动都参加的话,我要一年到头全国跑了。(笑)

  记者:我在采访香港科技大学丁学良教授时,丁教授说香港科技大学规定,每位教员每年到外面活动的时间不能超过52天,现在中国工程院是否有相关规定?

  沈国舫:美国也有类似的规定,教授出去兼职不能超过多少个学时。现在我们国家没有这个制度,我们科技界没有这些规范性文件,工程院也没有办法每年限定院士兼职不能超过多少个工作日。

  记者:现在不少院士反映,院士制度改革的呼声带给他们不少压力,您有没有感到这种压力?

  沈国舫:是有这个压力,因为你老把院士捧得那么高,好像他们什么都能似的,好多活动都要院士参加。

  我有时候是起“花瓶”作用的,有时候人家单位好心好意请你,你不去也不合适。我也不希望这样,希望清静一点。现实情况是,考察时去个副院长带队,副省长、省长都出来接待;你要不去,人家就来个厅长接待。中国就是这么一个社会,这个事情你怪不到院士身上。

  记者:现在各地都在建院士墙、挂院士像,每年新院士名单公布后有些地方会大举庆祝“零”的突破,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沈国舫:工程院是不希望他们这样做,社会上这样做是出于对知识、科技成果的尊重。但这总比挂歌星的照片好一点。

  记者:院士称号代表了最高荣誉,也象征着一种权威,这会不会跟科技创新不符合?会不会阻碍科技创新打破权威?

  沈国舫:我不同意这种看法。权威指的是权威的观点、权威的学术思想,而不是权威的人,这两个需要分开。牛顿是我们的权威,一直到出现了量子力学以后牛顿的经典力学才被修正,我们不会轻易否定牛顿,牛顿也没有阻止别人超过他!

  我就是着急我下面的年轻一代没有超过我,还老是在我的基础上做研究。大部分院士都是我这样的心情。

  “出场费”是社会问题

  记者:现在院士据说是享受副部级待遇,有人说这个待遇太高了,您是怎么看的?

  沈国舫:我们国家对院士没有明确的待遇制度。过去曾经有一个“国家级的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这个称号,一个月给100元,那时候觉得挺高,因为一个月工资才两三百元。这个奖几十年不变,我也是拿这个奖的,到现在100元还在工资单上,工资变成3000元时,100元算什么?现在变了,再评这个奖,一次性给你2万元。

  院士也是这样。国家给院士定的是一个月200元津贴,但现在200元算什么?200元其实就是车马费!国家没有规定给院士副部级待遇,可是因为院士是稀缺“商品”,各地都把院士作为一个指标:哪个学校要有多少院士,哪个单位要有多少院士……问题就在这,这样一炒,市场规律在起作用了,院士的“价格”就高了。

  记者:据说北京的院士待遇相对而言是较低的?

  沈国舫:其实北京的院士待遇最低,北京的一些老院士一个月就给1000元补助。院士的讲课待遇当然是最高的,比如说有些教学人员完成任务是一个月2000元,博导是3000元,院士就定了4000元,也就是这么个差别。这个差别不算大,因为院士在他所在的行业是领军人物。

  记者:您了解您身边的院士对待遇满意吗?院士的“出场费”是多少?

  沈国舫:我没有听说他们不满意,一般生活安定了对收入就没有太多要求。(笑)

  工资单上他们就3000多元,最多再增加1000多元的津贴,然后国务院给200元,也就4000多元,他们偶尔出去做个报告。

  我们跟歌星、球星不一样,我们出去做报告也就给个1000元到3000元,好一点的给5000元。我是跟我没关系的我不做报告,也有些报告是完全义务的。

  “出场费”是有渐长的倾向,但跟一些著名的经济学家不一样,他们的出场费要好几万元,我们也不羡慕人家。

  记者:有人认为,院士的所谓“副部级待遇”是将学术官本位化了,您是否同意?

  沈国舫:这是一个社会问题,我们整个社会还是一个官本位的社会,受封建时代的影响太深。这不是院士制度的问题,而是我们社会的问题。

  对院士的待遇国家没有明文规定,有些省为了招贤,给院士副省级待遇,这等于副部级待遇。对院士的待遇主要是医疗待遇和住房待遇,并不是收入。副部长级住房标准是190到220(平方米),教授是120到150(平方米)。北京的院士都没有享受这个副部级关照,住房是各个单位不一样,大部分达不到副部级的待遇。

  至于配车,有的省提供车,有的不提供,像山东省,院士的车是不付

养路费和其他费用的,给院士一个车牌,就有了特权,这是社会造成的。

  记者:目前社会上对院士终身制非议也很多,工程院有没有考虑改革?

  沈国舫:要不要让资深院士年龄降下来?这样做一个是阻力大,一个是用处也不大。我们这些老院士到七八十岁,脑子还是清楚的,一定要退的话不一定有利。资深实际上是半退休,如果他觉得身体不好、没有太多成就,少参加活动就完了。

  当选(院士),就终身受用了;不当选,就回家抱孙子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进入院士增选第二轮的院士候选人,我们开玩笑叫“准院士”,实际上水平和院士相当接近了,只是他在他的业务队伍里不是塔尖,可能稍微下层一点,是第三、四号人物。这些专家还是挺忙的,他们起码工作到70岁,院士们受到邀请,这些专家也受到邀请。包括我们中国工程院组织各种咨询活动,我们也把这些专家请过来,他们也很乐意参与我们的活动。

  我们也议论,是不是80岁定得太高了,是不是降低到75岁?这个事情很难说,像侯祥麟院士,92岁了,温家宝总理还请他出来主持油气资源的长期发展研究。而专家到了这样炉火纯青的地步,他没有本身的利害关系,没有狭隘的专业观点,只考虑国家利益。这样层次的人国家多养几个有什么关系?不过才几百人。

  改革正在讨论

  记者:对周光召说要废除院士制度您有何看法?

  沈国舫:今天我们还在一起吃饭呢!徐匡迪此前还问过周光召这事,周光召否认说要废除院士制度,媒体报道有断章取义的可能,周光召只说要改革院士制度。

  (院士制度)改革是我们一直在讨论的,我去年到俄罗斯访问,俄罗斯给院士一个月相当于200到300美元的卢布作为院士津贴,由于俄罗斯的财政不是很宽裕,因此俄罗斯形成另一项制度,如果要增加院士数量,要等老院士去世后才能补上,因为钱就是这么些。俄罗斯有上千的院士,现在的数量是一定的,它们目前在控制数量。

  我们国家没有相应的津贴制度,给了院士最高荣誉称号,最后就只给了200元人民币,这是不对的。去年冬天,我在向国务委员陈至立汇报工作时提过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类似方案。

  记者:您认为,目前院士的数量是否需要限制的?

  沈国舫:现在是严格限制的,2003年选了58个,今年选了50个,是在下降的。

  记者:您认为现在的院士有没有贬值的趋势?这几届工程院院士增选都没有选满,比如今年,给了60个名额,最后只选了50个,是不是到最后就选不出来了?

  沈国舫:有人这样看,但我不完全同意这样的看法。现在很拔尖的人越来越少了,这是个自然现象,尤其是工程科技都是团队,因为拔尖的、一号的早就进来了,那么二号、三号,二号、三号、四号、五号水平都比较接近了,这些人也不能都进来,在他们中再“拔”出一个来就相当难了。这个情况是存在的,这也是这些年来入选的院士越来越少的道理。

  今年给了60个名额,只选了50个,是院士们觉得其余的人能力还不够,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一面,毕竟工程院要让该进来的人进来。

  记者:您今天在新闻发布会上说“院士制度不可动摇的”,能否解释这个说法?

  沈国舫:中央经过很长时间的考虑定下院士制度,现在没有理由要动摇它。

  现在中央是很关注中国工程院提出的各种意见的。过去几年,我们为中央做了水资源、东北水土资源、油气资源、矿产资源、中国城市化战略、装备制造业、农业的资源环境、三峡水污染防治研究等研究报告,我们为

十一五规划提出预研究,十一五规划中有两个厚本里有6个报告是中国工程院提供的,对6个领域怎么发展、怎么做,我们将研究意见提供给国家发改委参考。我们的很多报告送上去是中央领导直接批,有些报告是中央领导要听的,听的时候还把有关部长找来。

  投诉主要涉及业务

  记者:这次院士增选中有没有拉关系、写条子的情况?

  沈国舫:写条子、打招呼都有,作为我们院士增选中的不正常情况,以前就有。候选人向院士宣传、用有偿新闻的方式介绍院士候选人的成就等都有,上次我们调查了以后,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这样做的候选人)就没当选。

  今年有一次比较明显的。我们感觉到一位院士候选人采取了明显的举动、影响了院士的选举,就采取措施淘汰了他。这种事情我们一旦发现,就严肃处理。

  记者:我们在采访的时候听说,院士选举的时候学者间拉票也很厉害,按门户之见分一定的派系在拉票,对此您有何看法?

  沈国舫:我不能说这样的现象没有,但是工程院原则上要求院士之间不要串联,希望他们凭自己的判断来投票。

  记者:有人说院士的投票权在80岁以前是“权力不用,过期作废”,您是如何推荐院士的?

  沈国舫:我要看得上就推荐。他要符合工程院院士的标准,也有人希望我“人情推荐”,我觉得达不到标准会婉言拒绝,最好的理由是:我只有2个名额的推荐权,我已经满了。

  记者:2005年中国工程院对院士候选人的投诉情况如何?

  沈国舫:投诉越来越多,大家关心得也越来越多。

  这里面情况很复杂,有些投诉就是嫉妒,比如说我就不让你上来,就是想办法让你下马。我在新闻发布会上讲过,对院士候选人的投诉信有上百,牵涉到的人可能过半。真要有问题我们就要按照院士章程采取措施。我们一直很注意,幸好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达到需要处理的标准。

  记者:什么是需要处理的标准?

  沈国舫:比如说你的成果全是人家的,你是冒名顶替的;比如他是领导但没做工作,最后把别人都排在第二、第三名,自己当第一名……有这些情况我们就要核实,他本人的贡献到底有多大?比如说剽窃、经济问题,我们都要查的。

  记者:对院士候选人的投诉情况最严重是什么?

  沈国舫:还是候选人采取了不正当“助选”行为,我们认为出了边了,不正当。

  记者:中国工程院则在2003年公布过一则消息:从2002年10月至2003年6月间,该院共受理对院士的投诉信21件,涉及院士18人。2005年中国工程院对院士投诉的处理结果是怎样的?涉及哪些方面?

  沈国舫:不好跟你说这个数量,对院士投诉是几十个,比对院士候选人的投诉少得多。2003年公布的投诉情况也是不完全的结果,后半年不断有投诉,旧的查完了,新的又出来了。

  来自院士内部、外部的投诉都有,投诉主要涉及业务问题。

[上一页] [1] [2]

  相关专题:新民周刊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