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特别报道:东北高师院校协作体共促就业的思 考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2日00:55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12月3日,东北26所高等师范院校近5万名毕业生和来自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136个基层县市的518家用人单位,参加了在东北师范大学举行的东北高师院校协作体2006届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洽谈会。

  当天的就业洽谈会场面“火爆”,共有1271名毕业生签约到基层就业。

  5年来,以东北师大为“龙头”的东北高师院校就业工作协作体本着优势互补的原则共建就业市场,涵盖了东北地区的所有高师院校,毕业生也从当时的2.4万增加到5万,供需平均比保持在1:3.8,拉动着东北26所高师院校就业率每年提升2~3个百分点。

  这种高校协作、共促就业现象的出现,被新闻媒体称为“东师现象”、“东师模式”、“东师品牌”。在大学生面临就业难的今天,分析解剖“东师现象”,无疑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

  打造就业协作体

  1998年,普通高校扩招,毕业生就业开始面临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

  如何应对就业高峰的到来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东北师大校长史宁中说:“要想成功应对挑战,一要在毕业生质量上打造‘师’字品牌,二要以规模造就市场。要做到这两点,单打独斗肯定不行,必须走联合的路子,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来提升市场份额。”

  正是基于此,东北师大把目光“瞄”在东北高师院校的联合协作上。

  2001年,东北师大在全国创造性地提出“内合外联”的就业工作战略构想,走上“内合东北高师,共建市场,共创品牌;外联用人单位,互为基地,互惠发展”的就业工作新道路。

  5年间,东师就业协作体在基础教育界越来越响,协作院校也从初建时的17家发展到了26家,涵盖了东北地区的所有高师院校。“东师现象”也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大批用人单位。

  东北高师就业协作体也引领了高校就业工作的潮流,全国交通行业陆上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协作组、全国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协作组……各种就业联合体如雨后春笋般生长起来。

  扩展就业空间

  以往毕业生就业大都单打独斗,学生就业空间狭窄,东师协作体成立后,依靠良好的声誉,每年对东北地区、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中部地区、西南地区的上千家教育局、重点中学、人才中心、大中企业和职业学校进行开发和走访,拓展就业空间。

  他们先后在全国建立百所就业基地;通过“距近校校联合,距远一校展扩”,建立以市、县为单位的区域性就业基地,并从中选设基地联系校,形成以联系校为“点”,基地为“面”,“点面结合”的毕业生就业基地网络;他们同时启动“百所城市就业市场开发规划”,实现了从“百校”到“百城”的跨越。

  全国基础教育最难的地方在基层,基层最难的是缺少人才。东北高师就业协作体正是看中了这一点,在12月3日举办了“东北26所高师院校毕业生到全国基层百县就业专场洽谈会”。

  5年的市场开拓与培育,东北各高等师范的就业空间得到了有效拓展,东北高师毕业生遍布全国,东北高师就业大市场也成为了国内规模最大、影响最大、占有市场份额最大的区域性教师品牌市场。

  “东师品牌”享誉全国

  做大“蛋糕”,竞合促共赢。东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盛连喜指出:“实施‘内合外联’的就业战略,联合东北各高师院校打造东北区域教师专业品牌市场,不是数字上的新闻,而是思想上的新闻。”

  5年的实践表明,在全国率先打出联合打造就业品牌的旗帜,这一创新使东北高师的就业“蛋糕”越做越大。

  现在,到东北高师就业洽谈会选才的用人单位从2001年时的21个省市的230家单位,攀升到2005年26个省市的1500家;需求信息从开始的4000条,到5年后攀升至近43000条;总体供需比也从1:1.8攀升到1:3.8,东北26所高师院校学生就业率每年提升2~3个百分点。

  东北区域教师专业品牌市场的建成,形成了一股强劲的“东北风”。东北地区本来实力不是很强的高师院校也纷纷“借船出海”。

  通化师范学院地处山区,单独召开洽谈会有诸多不便。该校学生处处长徐伟东形象地说:“过去,虽然我们酒很香,但是巷子也深。现在通过参与东北师范大学牵头的东北高师院校的大联合,我们能够到更大的市场中去,通过一次大的洽谈会签约的学生,比我们全年分出去的还多。这个大市场对于像通化师范学院这样交通闭塞的学校来说更有意义。”

  上海市青浦区教育局副局长陈为国已经连续5年到东北高师就业洽谈会来招毕业生了,一谈起这里的教育大市场,他就很激动:“现在我们既不用跋山涉水,也无须东奔西跑,只须在东北高师洽谈会上便可招到令人满意的各学科门类齐全的人才。”

  目前,东北26所高师拥有着全国师范教育所需的所有专业,学历从专科、本科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梯次结构鲜明,无论哪个用人单位,在这里都可以找到满意的人才。

  5年的实践,使“东师现象”的含义得到了充分的诠释,它已经不仅仅是东北师大就业工作持续繁荣的代名词,也突破了26所高师院校合作就业的概念范畴,而成为各个相关行业联合起来、共同协作、做大做深就业的代名词。实践证明,它不仅拉动了高校就业,也为高校就业工作提供了一个典范。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